按语:此文系肖力行老师在3月20日凌氏拳艺井系分会的成立典礼上答张黎明同学问的完整版。肖力行老师集数十年文武双修的成果,写下了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文献,解答了武术界千年来未能辨明的问题。相信大家经过阅读会对内家拳的认知有所裨益。
欲区分內家拳与外家拳之别,先简单追溯一下其历史。
心意六合拳旧谱曰:“平日,刀枪入库,倘遇不测,将何以御之?乃将刀枪之法,易为拳技,而会其理。”拳者,有兵器打斗技变化而来,加之导引术,成为一项徒手之运动。千年以来,传承不断,独行我国,不见有它。盖与农耕生活有关,儒家传统文化所致。
拳之始立,其目的崇德、健身、自卫,原无內外之别。习文者要求修身养性,习武者亦然,甚至犹甚,故尚武以崇德放在首位。子曰:“身之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损。”是指平日应确保身体健康,健康是生活、学习、工作、自卫之基础。失去健康,便失去一切。习拳循乾道,君子以自强不息。拳者,徒手之术。术为艺,习艺以制敌,则可以自卫。此三者,皆为己,非为人也。
然几经传承,拳术异化,成为表演之用。走上舞台,走向江湖。目的不同,内外之分随之产生。为表演、为搏名、为谋生、甚至拿来骗人,不足一一道来。简言之:不为己,专为人。拳之初宗,渐行渐远,乃至迷失方向,惜哉!现竟不知拳之根本所在,岂不痛矣?
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在《纪效或问》说武技“不招不架,只此一下”。又哪来一字开啊?翻斤头啊?一个不够,还来一串?花拳绣腿?內家拳一代宗师凌汉兴,今年100岁,在他的自叙帖里有这样的描述:“继而我学心意六合,势势单操,旨在实用,盖不易则难精,不简则难用。”深得內家拳中三味,抵得经书一部。这些都为內家拳作了很好的诠释。既然外家拳旨为表演,为博眼球、掌声,当然就与內家拳三大原则无关。表演动作难度越来越高,伤害身体状况越来越多。充斥大量与拳术无关的动作,变相加入体操技巧动作。这样的拳是为他人练,不是为己。为竞技、为名次、为哗众取宠,名为拳,实与操无异。
以此来看,不存在某某拳是內家,亦不存在某某拳是外家。心意拳、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水浪拳,创立之初,都是內家拳。随着传承者的追求不同,也会走向外家,否则哪来外家拳呢?反之,少林拳、查拳、南拳、华拳等等,但凡出于表演需要,为了吸引观众不胜枚举的外家拳种,如能为自己修行而练,也可以走向內家。
其实先哲早就告知我们如何辨别內家与外家,只是我们没看懂中国文字之妙用。內家即家內也,外家即家外也。在家內打拳,用得着给外人看吗?用得着华而不实吗?
內家拳是为己而练,需一生修炼。以此为乐,非以此为生。在不影响生活、学习、工作的情况下,行有余力,则以习武。既然是一种一生的运动,青少年、中年、老年、健康时、不健康时,操练要求各不相同。练法不能一成不变,否则有害健身。
內家拳以意导气,各人身体条件不同,功夫深浅不同,得气会有快慢,动作会有疾徐。就像好多世界顶级运动员一样,有的热身快,也有的热身慢。有的进入状态快,也有的进入状态慢。就是同一个人,有进入状态快的时候,也有进入状态慢的时候。唐代书法大家孙过庭说:“又一时而书,有乖有合,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畅无不适,蒙无所从。”同理,这位拳师今天打的感觉和明天打的感觉不一定会是一样的。由此可见,在大家一起操练时,要求动作规划整齐,速度快慢一致,是错误的。如果按这种要求去做,不论是什么内家拳,都会走向外家。因此,內家拳可演示,不可表演。大家在一起练时,不可以追求一样的速度,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功夫而因材施教。所谓內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至此可以看出,练拳为己还是为人,就是内家拳与外家拳的根本区别。
也不难知道,內家拳与外家拳的区别与拳之刚柔无关,与拳之名称无关,只与学练者追求之目的方向有关。常言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种何求?
学问之道,在己不在人,习武之道亦然。正本清源,明此理,即为捷径,可攀高峰。一己之见,还请大家质疑。
《中华武术》杂志2015年第五期全文刊登,主编称该文章为业内大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