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全弟
今年5月5日下午3时,我随中日之桥乒乓团赶到东京代代木体育馆观看世乒赛决赛,对于做过体育记者的我,已经很久没有体验这种情境了。看张继科输给奥恰洛夫,无奈得很,因为没带电脑,不然当晚真的要“越位”写现场报道了。
看球看门道,这一点很重要。不过说起来容易,自己上场打,就完全是另外一码事了。
第二天,作为中日之桥乒乓团成员之一,我在东京富士大学体育馆与东京名人俱乐部的田中孝树对阵。田中孝树是削球兼进攻,第一盘我有点急躁,输了。第二盘我采取大角度提拉,他削过来我托一近网球,等他跑过来我再发力。比分扳平后,我信心大增,此时,1号台的上海乒乓业余高手张华早早取胜,场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我们2号台了。第三盘我一路领先,只是他削过来的球也很转,造成了我的失误。10比8领先,丢了一分,还领先一分,我坚持自己的打法,提拉、轻托、再发力,终于以11比9拿下决胜局。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包括有礼貌的日本东京名人俱乐部成员以及富士大学的师生。当晚,日本媒体老大NHK用5分钟的时间,罕见地播放了我们到达东京包括与当地业余选手比赛的消息。其中还有我的一个潇洒击球的镜头。
赢了,感觉真好。这是我唯一的出国比赛。当时,徐寅生也在场观看比赛。邓亚萍对于我,也可能就是瞥了一眼,却对我说:你打得不错。这让我倍感荣幸。
后来,我们到达神户向阳中学,徐寅生和邓亚萍辅导小选手打球。其时,徐寅生在旁边台子辅导小球员,他站在球台左侧,要求小球员每拉一个弧圈都要把脸转过来看他,妙!因为看得到徐寅生的脸了,就说明你的动作做到位了。后来,我和队友叶坚秋也挥拍上阵过把瘾。徐寅生看见过来先辅导我,叫我击球时拍子往上冲,结果一个个暴冲球被我打出来了。徐寅生看了连连鼓励,还说,你这样就有大将风度了。还有一个近身球,我退步慢了,身体失去中心,勉强打出去,一副“人仰马翻”的窘态。徐寅生立马指出,这个不行,打球时人绝对不能往后仰,这使我突然想到我的武术老师凌彪经常批评我们打十大形和水浪拳时出现前俯后仰的毛病。看来,世界上许多道理是相通的,成为任何一项运动的顶尖高手,都是深谙哲学的非同寻常之人。
那天在车上,因为是长途,邓亚萍对上海业余高手吕建国、叶坚秋和我,还有脱口秀蔡嘎亮一起神聊。她说,她打每一个球,都是迎上去的,整个身体对准来球挥拍,手臂并不用多少力,靠的是丹田发力。身体迎上去和丹田发力,这不也是我们心意六合拳的步法和劲意吗?难怪,个子矮小却爆发力很强的邓亚萍,那样有杀劲和霸气。看似不相关的人和事,却能佐证跨领域的另一个观点的正确。我的老老师凌汉兴先生今年98岁了,他文武双修,对武术造诣颇深。他说,一个人再矮小,即使只有八、九十斤的体重,通过练拳,他能把自身的所有的力量集中到一个点,打出去,无论对方如何强壮,遇之也要倒地。他还说,练拳时有拳,用时就没有拳了,随机变化最重要。果然,那天我也听到了邓亚萍这么说,长胶一般只能推,但是到了她那里还能进攻,这就让对手吃不消了。更有一绝招是,她能在触球前的一刹那,瞬间改变击球的方向,从而使对手无所适从。乖乖!这需要有多么好的手上感觉啊?我想,这也就是邓亚萍雄踞乒坛长盛不衰的秘密吧。
摘自2014年8月30日新民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