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浪拳(心意六合八法拳)现有动作名称六十六个。学拳不久,萧力行老师就要求我们把每个拳名背出来,拳名与招式要对起来练。不知每一式的拳名,则不能顾名思义,长期下去无法正确传承,招式就会变得无的放矢了,整套拳就会支离破碎。每次训练聆听肖师对拳名的解读,条分缕析,由衷敬佩。对动作的要求,崇德、健身、自卫、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打出来拳的目的也就清楚了。随着功力的提升,我对每个拳名的内涵体验愈发感悟,对起名者的睿智深感敬佩。六十六个拳名,凝聚先哲深厚的拳术功力和文化功底。
作为目前所有武术套路中最长的这套拳,全套拳的动作先师仅仅命名了六十六个,而事实上有200多个。学员们常困于要记录某一个动作的要点或感受时,因没有拳名,不得不描述成某一定式的后或前第几个动作,如写成“摘星换斗”后的第三个动作等。没有具体动作名称,不便交流。于是询问萧师,为何水浪拳这么多招式,只有六十六个拳名?成了好学者的老生常谈。招式名称的大量空缺,无疑成了这套集内家拳精华之大成、健身效果最佳的拳艺传承的一大障碍。
面对这道世纪难题,我们师兄弟中不乏精英,人才济济,然竭尽全力,却都无能为力。自己觉得有些感悟,试着就某记拳命名,认为还不错,一放到整套拳中,就发觉破坏了原来的有机联系,反而弄巧成拙。认识到对这套拳不能融会贯通,一以贯之者,无论如何都于事无补,只得把白卷上交给老师。于是能否在有生之年,填补水浪拳拳名的大量空白,成了肖师心里最大的夙愿。为继绝学,老师常常废寝忘食,日夜思之。即使外出旅游放松,这根弦从不松懈,也成为他拓展思路、寻找灵感、佐证用词的一个来源。
2015年9月3日,我们有幸随萧师来到陕西黄河壶口,近距离观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只见携大量泥沙的黄河在原野上滚滚而来,涛声震震,其气势把我大大的震慑住了。虽然之前国内外瀑布看得不少,但与壶口瀑布的形势不能比拟,眼前是一马平川。滔滔不绝的黄河之水,如万马奔腾,迎面扑来,奔涌至狭窄的壶口,泻至河底,触底反身直上,积蓄的能量势不可挡。黄色浑厚的泥沙水,腾升而起,雾气弥漫在整个壶口(见照一)。
只见萧师不顾飞溅的泥雾,走到离瀑布最近处,伫立凝视,霎时浑身都是泥沙。而后如有所思地说:“谢天谢地,特定的意境触发了灵感,困扰我多年的一记拳名想明白了,应该讲可以命名了。”
看着这张瀑布照,在空气中如雾似汽,自下而上,松而不散,盈而不溢,与这张拳照(见照二)的外形颇为相似。此时此景,不正是我行拳之时某种的真实感受吗?其前一记拳蓄势待发(丹田之气),这一记喷薄而出,冉冉继上。接下来的一记拳,顺势而为,水到渠成,流畅至极。回沪后,9月27日的中秋之夜,萧师公布了“注坔贯月”的拳名,它给了这个动作做了最好的诠释。短短四个字,字字重千斤,是老师在内家拳里淫浸了几十年功力的体现,非宗师不能为!
萧师在解释“坔”时说:“坔字在古时老的拳谱里有记载,读音--di,为从底下上涌之水。又说文有七戒,字戒僻。用坔乃不得已之举,要是我年轻时就着手做此事,姜容樵老师、亦幻法师,叶大密老师、余昂先生等会对我有帮助。要是凌汉兴老师年轻一点的话,(虽说凌老现在还是每天练武不辍,一人独居,毕竟已是99岁高龄了)或能解我此难,不得已先用之。请德楹、全弟、德榜、晓舟等再帮我一起想想,或有幸碰到高手,或以后学问提高,再修改之。”
照二是许多年前萧师给我拍摄的。老师给我拍了这记拳的正面照,要我反过身再拍一张。当时不明白问老师:为什么要拍背后的?老师说以后随着你的功力提升,或许会懂的,现在和你说不清。一晃多年过去了,“注坔贯月”命名成功,这才明白了老师为何要从这个角度取景,如果换到正面的就我们而言,很难感受到这种意境了。(见照三)老师竟能为多年后的今天作好准备,不得不再次请教老师,为何能做到如此神乎其神?
肖师说:第一层次是自己只会打外形,感觉好像打得很对,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外形究竟打得如何。说起来好像有点不可思议,虽然是自己在打自己的拳,却无法审视自己。
第二层次是路径纯熟,带动內因,有了点感觉,时断时续。那时还不能完全感受到自己练出拳的外形,只能感受面前的局部的东西。
第三层次那时练的拳是由內而外,内因带动外因,动作、劲路、气势三者合为一个整体,才能全息审视自己打拳时的外形和每一个过程。所以我知道从那个角度看,能给你们启发,让你们有感触,没什么神乎其神,只是功力而已。
老师的回答又让我多了一层极其宝贵的认知。同时告诉我,“全息”二字是內家用语,全面了解“全息”的含义,会对以后练好拳有很大帮助。真是因为有全息审视的功力和对整套拳内涵的认知高度,以及他深厚的国学功力,才使萧师有担当有能力给全套动作冠名,完成这项前人未竟的事业,造福后人。这种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气概,我想迄今非萧师无人能为之了。
照一
照二
照三
2015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