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参加了清怡师兄和建军师兄的谢师宴,在席间讨论团队工作时,意外获得了肖力行老师对我的认可:满师!老师宣读了对我的满师寄语:“一个“正”字,可见武艺境界不低,三个“阶段”亦知文化修为不俗。“正”字之体悟,“阶段”之领悟,文武兼修,远超一般人满师之程度,金星满师就在此刻!”,受宠若惊之余,一时竟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自加入凌氏拳艺团队以来,跟随肖力行老师、储教练学习十大形,理事长和朱宏滨教练对我也多有点拨,在学拳的道路上,有老师、前辈们的保驾护航,少走了很多弯路。老师的《满师寄语》,既是对我学拳小记的点评,也是对我这一年多来文武双修的评价。虽说我距离武术的精髓还相去甚远,但和遇见凌氏拳艺之前相比,已大有不同。
我上大学时就很热爱武术,学习过一些传统武术的套路,了解一些基本的练法,虽说没有专业性地学习过,但是下过不少功夫去练体能,拉韧带,因此自以为对武术还是有一点理解的。毕业后实在找不着练习传统武术的地方,索性报名去拳馆学习了小半年的散打,长了不少见识,在这小半年里,我发现我之前练习的武术有点像闹着玩的,毫无攻防意识,套路比划、拆招远不如现代搏击拳拳到肉来得实在。不过就我个人而言,有一点不方便的地方,那就是练拳必须得去拳馆练才行,需要有设施,需要有人持靶,即便是拉练体能,似乎也希望有同伴能一起练。而因为工作的原因,只能晚上去拳馆练习,大冬天的也只能在晚上练个大汗淋漓,对身体没啥好处,最后只得作罢。
机缘巧合,经师兄引荐,我来到了凌氏拳艺,见到了肖力行老师。
起初,我对凌氏拳艺,对肖力行老师并不是很了解,但是老师和团队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就很特别:
1、 初次见面,我打了一个套拳给老师看,在这之前,我也曾打给过其他的拳师看,当然,我的拳打得并不好,大多数的“练家子”看完后都会跟我讲:“你这个拳要打得再放松一些就好了。” 听得多了,我已经不知道这句话是真地在指点我,还是纯粹敷衍我。说敷衍吧,大可以说 “嗯,不错,打得挺好的“,说指点吧,我又不知从何松起,而且,因为我以前打套路都是拉一遍体能之后打,我自以为已经打得很放松了。
老师看完我的拳,并没有跟我讲所谓“放松“之类的话,而是问我打的这个拳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我没有认真想过一个拳名字的由来,武术各门派拳法五花八门,大多数拳的名字都有很多传奇色彩在里面,很多时候我觉得讲的那些近乎鬼神的东西离我很遥远,所以也就懒得去了解其含义了。
我一时答不出来,没想到老师倒是直接把拳名翻译成了朴实易懂的语言,给我讲解了一番。讲解完拳名,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道:拳打得不错,不过如果照此法再继续炼下去,水平也不会有再多的提升了,这是由拳本身的高度决定的。
当时不以为意,直到操练了些许时日的十大形后,才明白原来拳真有高低之分。
2、 可能是地域关系,在接触老师和各位师兄师姐之前,我接触过的练武术的人,跟别人介绍自己的授艺恩师都会叫“师父“,很少有叫“老师“的。听起来,自己有一位”师父“,似乎显得比自己有一位”老师“更专业一些。起初,我只觉得是因为我们学习时间短,根基尚浅,还不配成为所谓真正的”弟子“,但是我后来发现,一些上了年岁的老师兄,也毕恭毕敬地称呼”老师“,那时候我才发现,我根本没有理解”老师“两个字的含义。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还见识了更多的特别之处,也是在这段时间里,我慢慢的体会到,为何这里如此之“特别”,就一个字——“真“。
拳真:
以前拉练体能的时候身体就特别好,不过练习十大形的效果绝对不输从前。
以前时间比较充裕,而现在只能选择在早上挤一些时间,所以我的锻炼时间比以前少了很多,不过腰腿力量未见减弱。最明显的感觉是腿部,我之前两条腿有点并不起来,但练了十大形以后几个月左右,我发现腿内侧的肌肉好像鼓起来,填满了。可能是我以前的锻炼方法不够科学全面,但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十大形的锻炼效果。
每次起早独自练习,轻步站,从起势开始,一二三,一条道打下去,再回来,如此反复,直至收势,鹰捉,虎扑,一声爆发的“噫“,休息片刻,再进行下一轮的重复,沉醉其中,乐此不疲,享受这一天中难有的一段惬意时光,这就是十大形带给我的乐趣。
做任何事都要有目的,练拳也是如此,或为技击,或为健身,因时制宜,取法乎上,必能让自己事半功倍,就像初次见面时,老师点评的那样,拳本身的高度,决定了习练者所能达到的高度。
人真:
反复读阅读老师《内家拳与外家拳之区别》会发现,之所以拳“真“,是因为人”真“。
真理,不会因为某个人而改变,拳的“真理“也是如此。
老师年已七十,对这个年纪的人而言,打出标准的十大形对体力是一项不小的挑战,但为了让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十大形的精气神,仍坚持鼓足精神带领我们打标准的十大形。老师说,怕自己以后年纪大了,就打不动十大形了。
老师和储教练曾给我们讲过卢嵩高前辈的一张拳照,猴束蹲的后脚脚跟离地了,特地指出这是卢师晚年时所拍,由于体力的原因无法做出标准的猴束蹲,而年轻力壮的人,最好不要以这张拳照作为标准学习。其实这是对前辈的一种“敬”,也是对拳的“敬”,是一种“真”的体现。
平时练拳,老师则指出“量力而行”,对于年轻人而言,要发掘潜能,尽可能标准地去打出十大形,对于年纪较长的人而言,则要根据身体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还要多练习水浪拳。实事求是,因时制宜,这就是“真”的体现!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拳,大家也都找到了合适自己的度,身体越来越好!
在指导我们打拳的时候,老师很少讲“放松”两个字,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如果说让你放松,你就能做到“放松”的话,那你也不用学了,已经是融会贯通的高手了。我想,所谓“放松”,是拳达到一定高度的体现,而不是练好拳的方法。
要想将拳练好,别无他法,唯有跟着明师按部就班学习,从模仿开始,勤练不辍,不断纠正错误,先求形似,再求神似,曲折、波浪式的前进,每练到一定程度,必会对拳有自己的体会,文武双修,是可以相互促进的。而一个拳的名字,就像指导我们练习的总纲一样,倘若不知拳名的由来,便无法进一步认清此拳的本质,自然也就无法通过练拳来提升自己的修为。可能这就是为什么,老师初次见我打拳,不对我说“放松”,而问我拳名由来的原因吧。
我们作为一个武术团体,却少有江湖气,每次聚会也大多是以茶代酒,讲武论道。听师兄师姐们们说,之前“拜师”也是大家的再三坚持,才搞了这个仪式。即便如此,也没有“磕头”之类的礼数,虽说,如今这样的礼数在传授传统技艺时还是很常见的,但老师却坚持说要与时俱进,不搞那一套。
我想,老师的“真”,来自对拳的“敬”,还有对武术传承的初心。
有这样一位“真”人,自然就会有“真”的团体,平日训练、聚会,师兄弟们坦诚相待,学习交流时谈笑风生,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能觅得如此清净之地,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