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习凌氏拳艺一年有余,每日练拳,或多或少有点感悟。有一次的小记里我写道:“非风动,非幡动,乃仁者心动”和打拳时的感觉很像,老师看到了我发在我们网站(凌汉兴心意六合拳www.lsquanyi.com)论坛上的小记,在训练后答疑环节对我说,我的感悟可分成两部分,后一部分对无用式的感觉是对的,前一部分对六祖慧能那句话的理解不太对。老师告诉我们,要了解坛经里这句话的意思,需要知道六祖说这句话的背景,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要说清楚的话又需要像讲氤氲之气一样讲一课。因为最近心意六合拳拳艺传真的校对工作完成了,老师很高兴,不辞辛劳,决定有机会给大家讲讲这句话他的理解以表嘉奖。
很快这个机缘就来了,2018年1月20日,又是训练结束后的答疑环节,老师巧妙地结合东东和清怡的问题以启发式提问的方式解释了坛经里那句话。
我将同学的提问,老师当时的讲解和自己的感想一并记录下来:
清怡的问题:打拳时为什么会后面的动作串到前面来呢?
老师答:很简单,分心了,不够专注。一事未成,二心不用。
东东的问题:在和人过招时怎样才能发出撧劲?
老师答:要在运动中击中对手,就好像练习射箭一样,先是定靶,然后是动靶。
我的问题:“非风动,非幡动,乃仁者心动”应该怎样理解?
老师答:每次回答我们问题时,当时能理解四分之一,也不错了。
我的感想:是否要加一句,前提是要理解正确。因为每次记录下来的“老师说”往往不是老师的原意,仅仅只是自己的一知半解,或许是原意的四分之一,或许和原意大相径庭。
回到这句话,此句出自《坛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我为什么把这句话和打拳联系起来了呢?因为我发觉练拳时偶尔会进入一种状态,对自己肢体的动作十分清楚,同时也能清晰地感受到外界的情况,这时心境是十分平静的,外界的动静就好像飞鸟掠过平静的湖面在湖中留下的飞逝而过的倒影,对湖水没有丝毫作用。对于这句话,风在运动,幡也在运动,这些都是外界发生的自然现象,两僧他们观察到这些现象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因为对方与自己不一致而起争执,是为心动。传言六祖惠能是因为金刚经里的这一句而开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显然两僧心有所住,而致妄动。清怡的打拳串了的问题可以为这句话作注解,水浪拳起式时先静立片刻就是为了平心静气。此为一层理解。
老师又提了一个问题:怎么用这句话理解东东的问题?也就是怎样在运动中发劲击中对手。我当时有点不明所以,经过王国燕教练的提示,想起了王国燕教练在“神奇之作”里对心与意合有过一段说明:“意作用于自己,心作用于对方,此乃心与意合谓之神也”。将这句话和东东的问题以及六祖慧能的话联系在一起:心作用于对方,就是身体的感官系统感知到对方的运动情况,也就是感受到“风动”,“幡动”;“意作用于自己”也就是说在运动中,根据感知到的信息,冷静判断,结合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路径从而击中对手,这就是仁者心不动。这是我的第二层理解。
然后老师又引申出了另一个问题: 什么是武?
一般的解释就是止戈为武,老师提出一个说法武是定力,我的理解武其实也是修心,一个武者最重要的就是控制自己,尤其是内心的能力,“任它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诚如斯言!
从老师回答清怡和东东的问题然后又带出我的问题,最后又引申出武是什么,我现场感受到了怎样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要举一反三重要的就是需要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抽象出本质,这样就可以把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了。老师每次课后的现场答疑太精彩了,谢谢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