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肖力行老师讲孙子兵法
《武魂》杂志2011年第八期登载
整理/王国燕 刘雅玲
|
整理者:孙子兵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推崇,也是武术技击的重要理论指导,是武术家必修的重要课目之一。上海凌氏拳艺心意沙龙的肖力行老师最近给部分年轻学子讲解孙子兵法,观点独特,简洁明了,完全没有那种繁者弥繁,缺者仍缺的雷同之谈,让人感觉耳目一新,现将肖师讲解的《孙子兵法。计篇第一》,借武魂一页,以飨读者。肖师再三说明,这是他的一得之见,仅供参考。
肖力行老师儿时,在其父亲的督导下,就能背诵了孙子兵法十三篇,至今过去五十年,还是滚瓜烂熟。这几十年中,他用一个武术家的视角,在不断研究探索武术的同时,也经常研究探索孙子兵法。他认为现在我们看到的孙子兵法 ,有些不是孙子的原文,这种情况在古籍书中,出现错简,漏简,是常有的现象。现存的孙子兵法 不但有错简,漏简,而且还有后人加上去的东西。有些方面前人已指出,书中的“弩”,“越人之兵虽多”等等,都是后人所为,因为那时还没有弩,,,,。
肖师首先认为《计篇第一》应该是孙子给吴王的信,是全书的总纲,后面的篇幅都是具体的分解。只有这封信打动了吴王,他才会看下去,才有用孙子领军打仗的可能。孙子是以齐国布衣的身份去见吴王,谋高官的,这封信应该讲就是敲门砖,因此用《计篇第一》这个题目似乎不太妥当。
下面是肖师对这篇原文的讲解和分析,括号内为肖师所加。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肖注:下面应另起一段。)
故(肖注:纬之以七),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肖注:这里“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应为“故纬之以七,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可能漏了“纬之以七”这四字,有了这四字,文章就清晰了,不然上面已有“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在惜字如金的古代,这里又出现“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会有这样重复的可能吗?)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肖注:这句话是有问题的,理论上不成立,用你会一定胜利,你自信满满,没问题。不用你一定失败,逻辑上是不可能成立的,你怎么知道别人都不行呢?吴王阖闾立国时,靠的是他自己,也没有靠你啊,所以这句话不会是孙子本人说的。或为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无益,去之。这样比较说得通,且这句话与前后句子都不答调,放在这里十分唐突,可能是简放错了,应放在本文最后一段才妥当,因为到这里还没有看到下面的各种战术,是否符合吴王之意还不知道,如何让吴王判断孙子的去留呢?)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肖注:似乎本文还没完全结束,应该有下文。)
肖师认为孙子十一家注历代对字面解释都很清楚,但结合全文的意思,有些解释值得探讨,举一例;他对有解释“实而备之,强而避之”的版本有完全不同的看法。这段是作战方法的核心,郭化若将军的《孙子译注》一书中说;“实而备之,强而避之。遇到敌实,则应备之,以待其虚;遇到敌强,则宜避之,暂不与之争锋。这两句只有一种解释。”郭将军说这两句只有这一种解释,似乎有商榷的必要。
肖师认为读书了解字句的本意,最好的办法是在作者的原文中找到它的解释,吃透全篇文章的意思,高屋建瓴,这样更能正确的理解作者的原意。他早期对书中解释,并无不同看法,随着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过程,慢慢觉得这八个字解释有问题,全书的灵魂是进攻,是主动,是速战速决,是现在进行式,那就不应该出现消极的,将来式的“以待其虚,暂避争锋。”的解释。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在武术用法的引领下,触类旁通,悟到这里了“备”应是分的意思。实而备之,应解释为敌多而实,我们要设法把他们分而治之,各个击破。《孙子兵法。虚实篇》说;“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我们从这几句话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这里的备也就是分的意思,分散对方的兵力,实就向弱的方面转移了。
“避”应是辟字,是一个通假字。辟字可解释为僵死的意思,强而避之,解释为敌强时,我们设法使他的强项不能发挥出来,对我方构不成威胁。《孙子兵法。虚实篇》说;“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可使无斗,就是设法画地为牢,让敌人有效成分僵死那里不动,不让他优势发挥出来。
其实在武术技击中,生死搏斗之际,一招制敌,以弱胜强,前提就是用实而备之,强而避之的原则,否则以弱胜强根本无从谈起。心意六合拳《旧谱》云;“拳打三节不现形”。我不露形,对方就不知你要打哪里,是上?是下?是左?是右?造成他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使其力神俱分,则可乘机击其虚处,一战而胜。知其右边攻击力强,则走他左边,使他右边强大优势不能发挥,让它不起作用,就起到了僵死的作用。我们的国球乒乓球比赛也是这个道理,如对手实力强,就不与他打来回,与他打穿刺,打搏杀。对手正手攻击力强,我压他反手,不让他正手的特长发挥出来,想方设法,抑其强项,就是强而避之。
如果了解孙子当时的背景,更能正确了解这句话的原意。吴王要求能担当他统帅的人选,是眼前就能给他开疆拓土的人,你不能解决目前的战争,他是不会用你的。因此,即使在强敌面前,你也必须积极主动进攻,有克敌制胜的招术。(肖注:后以三万人破强楚二十万众,且攻入楚都,就是生动的例子)而不是消极被动的旷日持久的准备,等待和回避,否则他要你孙子干什么。同理,比赛已经开始,战争已经打响,那已经是现在进行式了,而不是将来进行式,用的必须是现场解决的手段。
回过来我们再看整个这句话的意思,“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应该指当对方是什么情况下,我们如何主动采取针对性的作战方法,迫使他按照我们的意思走,六句话调子应该是一样的。也就是你实力多,我迫使你分散。你强大,我迫使你无用。你锐勇,我迫使你泄气,你谦卑我迫使你骄傲。你安逸,我迫使你疲劳。你团结,我迫使你分离。而不是你实力多,我待之你虚,你强大,我避之,这样前二句是被动语,后四句变主动语,句型就不统一了。原来整句的句法,用的是一种方式,那解释就应该如出一辙。
从《孙子兵法》全篇文章中可以清楚看出,它一再强调的精神是速战速决,如;“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役不再籍,粮不三载,”等,这些对我们全面正确了解“实而备之,强而避之”的真正含义都有帮助的。
还应当指出《孙子兵法》有其局限性,它的缺陷正是由于当时吴国所需要的,也就是它只强调主动,强调进攻,强调侵略,强调速战速决,换位呢,当被进攻,被侵略,他没说。这也正好给上面“实而备之,强而避之”的解释作了进一步的佐证。
经肖师分析后,重新调整如下;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纬之以七,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无益,去之。
肖师认为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可能会更好的理解这篇文章和后面的各篇。解释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这种锲而不舍的专研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整理者简介:王国燕为凌氏沙龙秘书长 刘雅玲为上海体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