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胯的初步理解,
对提胯的初步理解
时光飞逝,不经意间周日再度来临。一如往常,我们相聚于大宁公园,紧随小凌老师指导,共同探索内家拳之奥秘,彼此间分享学习心得。
18岁那年,我跟村里一位木工师傅学手艺,那时农村兴起建造两层小洋楼,门窗都是木制的,手艺人因此备受推崇。每天都忙碌于推刨子、打眼、拉锯、劈斧头。空暇之时就帮师傅家做事,帮师傅家耕田。师傅对技术要求很高。一根木头,先劈两个方向,这两个方向要求平直,90度,再根据需要的尺寸划线,用斧头把多余的部分去掉,再用创子推平,这跟方子的质量,决定了后面成品的质量。再就是打眼,要求画的线留一半,吃掉一半,还要正,上下一样,每一步都是技术。这样的事,每天重复再重复,师傅怎么讲,就怎么做。画线的事师傅是不让做的,学了一年也没画两次线。那时也没有手机,也没有书籍,思想也单纯,做事只知道饿,也不知道累。就这样,日复一日,基本功学的特别扎实。这也是一种能力,做其他事情也能发挥的出来。所以基本功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
在当下物欲横流、繁杂迷离、飞速发展的社会,索取少其实能得到更多,索取多反而会导致自身的迷乱。《道德经》讲:“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现在手机普及,网络信息丰富,获得知识轻而易举,各种“大师”传武看的人眼花缭乱。太极拳论遍地开花。比喻“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还有“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梢节领,根节催,中节随,等等,这到底是“领”,还是“催”呢?。老师讲到,从《青龙探爪》之后,要求两手抱圆,走直线,意识从腹部左到右,就像荡秋千一样,如果意识有了,两手就不会走的太高。问题来了,此时是梢节领,还是根节催呢?怎么意识有在腹部从左到右呢?
谈及《活步踩步》,不禁心生惭愧,老师很多年前就是这样教的,老师一讲,脑子里面就呈现当年的情形, 也是这样示范的。 不过现在听起来跟以前不一样,现在听有一种“心知肚明”的感觉。活步踩的精髓在于踩步,首先要把踩步踩好,如果总想着提胯,提膝,就易致跳跃,以前练习总有跳的感觉。踏步和踩步,脚尖要翘起来,踏步脚尖翘起来,就跟胯吃上劲了。如左式,左肩前拧,两手臂向内旋,向前向下,柔劲下拓,右手扶着左肘。
《鸡行胯提,健步裹裆》我问老师,我练习时怎么没有提胯的感觉,问题就是脚尖没有翘起来,十大形练习不像芭蕾舞,芭蕾舞脚尖是朝下的。再说书是功成名就人写的,比喻老凌老师写的书,功成之后得出来的感悟,没到那个高度是无法体会的。不能把结果当方法使用,写书时的境界,没练到是无法体会的,因为没有练到那个层次,每一个层次都有独到的洞见。所以就要学习提高自我。我想小凌老师教拳高明之后在于正确引导,用简单的语言,引导我们通向武学真谛。千言万语中,真谛仅寥寥数语。
作为一名技术工作者,我深刻理解基本功的基石作用。木工基本功也是技术,是有形的,看的见,摸得着。而内家拳术则略显高深,标准更难把握,要求更细腻,要把老师每次教的要点逐步做到,先由招熟,招熟过程中,其中蕴含诸多心法。拳术过程就是基本功,重复就是功夫。内家拳强调全身协调,如侧中一点就会滞。武学传统文化及经典,就婉如一道道佳肴,要拿起筷子慢慢品尝,细嚼慢咽,才会受益无穷。
因自身知识基本功储备不够,课间很多宝贵的知识点,难以恰词表达,应向老师及大家学习。
以上内容课后理解和体悟,不知是否正确,愿虚心接受批评指正,谢谢!
学拳小记,2024年8月10日汪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