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2018-1-20 学拳小记 这次大训练日出发前耽误了一点时间,到达源深体育馆时小凌老师已经在指导十大形了,本来我也想让老师看看,听旁边人提及是指导上次没有看过的,也就作罢。在老师指导的过程以及后面全体打水浪拳时,有一个路人一直在兴致勃勃地旁观,可见即使是陌生人也能感受到凌氏拳艺的魅力。比较出乎我意外的是在答疑环节,老师结合清怡和东东的问题讲解了他对“风动,幡动,心动”的理解,老师说理解这句话需要背景的。恰好,东东和清怡的问题提供了这个背景。下面我将这次训练后的感想以问答的形式记录下来,因为感想是比较散和独立的,用问题可以将它们很好的串起来。
大劈应该怎么劈?
1.只在劈下后停一下,其它时候都是连贯的
2.以右式为例,动作2时右胁部位展开,劈下时右肱下部靠近肘部的位置出力,对准鼻尖方向,直劈下去,同时右胁部位向内收,左脚向左微转。
收势应该怎么打?
背劲后,右手需要肘与膝合,我之前没有太注意,起跳应该在右手动作到位后,我是右手在左肩处就起跳了,这样是错误的。
打拳时为什么会后面的动作串到前面来呢?
很简单,分心了,不够专注。一事未成,二心不用。前段时间有点疑惑,在跟着老师打水浪拳师有时会忘记接下来该怎么打了,看起来是由于过于关注老师的动作去了,分心严重。老师提到他单独打拳时是不会分心的,带打时要分出心来观察学生的情况,并调整打拳节奏以便学生可以容易得被带出气感来。难怪跟着老师打拳气感和自己打不一样。
在和人过招时怎样才能发出撧劲?
要在运动中击中对手,就好像军训打靶一样,先是定靶,然后是动靶。使我联想起我军的游击战和运动战战略战术,提倡在战争中把握主动权,抓住时机,在运动中消灭敌人。
“非风动,非幡动,乃仁者心动”应该怎样理解?
老师说每次回答我们问题时,当时能理解四分之一,也不错了。我要加一句,前提是要理解正确。这也是为什么我要采用问答式的方式记录的原因之一,因为每次记录下来的“老师说”往往不是老师的原意,仅仅只是自己的一知半解,或许是原意的四分之一,更多可能和原意大相径庭。
回到问题本身,这句话出自《坛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我为什么把这句话和打拳联系起来了呢?因为我发觉练拳时偶尔会进入一种状态,对自己肢体的动作十分清楚,同时也能清晰地感受到外界的情况,但是心境是十分平静的,外界的动静就好像飞鸟掠过平静的湖面在湖中留下的倒影一般,对湖水没有一点影响。那么对于这句话,风在动,幡也在动,这是外界发生的自然现象,两僧他们观察到了这种现象起了探究之心,由于结论不一样而争执,是为心动。传言六祖惠能是因为金刚经里的这一句而开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显然两僧没有做到。清怡的打拳串了的问题可以为这句话作注解,水浪拳起式时先静立片刻就是为了平心静气。此为一层理解。
老师提了一个问题,怎么用这句话理解东东的问题。也就是怎样在运动中发劲击中对手。我当时有点不明所以,经过王国燕教练的提示,我想起了王国燕教练在“神奇之作”里对心与意合有过一段说明:“意作用于自己,心作用于对方,此乃心与意合谓之神也”。心作用于对方,我的理解就是身体五官,或者其它感官系统感知到对方的状态,也就是感受到“风动”,“幡动”;“意作用于自己”也就是根据观察到的情况,沉住气不受干扰看清本质,抓住时机选择合适的路径,也就是仁者不心动。这是我的第二层理解。然后又引申出一个问题
什么为武?
一般的解释就是止戈为武,武其实也是修心,是定力,可从多方面来理解,简单举个例子就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长征时在贵州面临后有追兵,前有堵截,30万对3万的绝境时,仍然能够四渡赤水,最后跳出包围圈。反观国民党最高首领蒋介石在红军佯攻贵阳时,惊慌失措,调其它将领来驰援,自乱阵脚,给对手以可趁之机。
怎样举一反三?
从老师回答清怡和东东的问题然后又带出我的问题,最后又引申出武是什么这个问题,我现场感受到了怎样举一反三。要举一反三重要的就是需要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抽象出本质,这样就可以把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了。
为什么有些问题没有被现场回答?
其实不回答本身就是一种回答,可能是由于提问者境界未到,或者是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一定背景,现在条件未到抑或是问题本身就提得不妥。
罗建军记于2018年1月29日
[此帖子已被 罗建军 在 2018/1/29 12:16:37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罗建军 在 2018/1/29 13:42:27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