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2018-1-20 学拳小记
   凌氏心意六合拳凌氏心意六合拳-凌氏拳艺六合八法拳论坛2018-1-20 学拳小记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评估帖子 回复数:5 | 点击数:1190 适合打印机打印的版本 通过电子邮件发送此页面 添加加到IE收藏夹 报告本帖 浏览上一篇主题 浏览下一篇主题 
 主题:2018-1-20 学拳小记
刘侃希


角色:认证会员
等级:排长
发帖:52
经验:80
金币:80
注册:2016/10/10
状态:离线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1

2018-1-20 学拳小记

2018-01-20学拳小记

今天天气阴冷,一看日历,原来是大寒。记得老师说过,大暑之日跟着他打拳的,可保一年平安。不知道大寒之日跟着老师打拳,有什么特别的功效? 

今天我还是带几个学员打水浪拳:

范小莉:最近工作太忙,有几次没来,说都有些不好意思来了。其实不必要不好意思,只要一直保有学拳的心就好,在家自己练习也有效果的。我看了她打的上半套,还好的,可以完整打下来,也比较熟练。总体感觉软绵绵,动作没有舒展开,没有到达该到的位置。我指出了她打的最不象的两记拳,一个是川流不息,注意力要放在右手,不要把左手特意往前伸,右手回收的同时顺便把左手翻掌伸向前。另一个是高山流水,身体要立直,手臂要高高举起,手要高过头,同时手指是张开并向上的,手指不可以卷起来, 要传达一种往上冲的气势。

吴骎:学路径很快,动作的模仿能力很强,指点一下,下一次打出来就象很多。今天教了她从樵夫担柴到上半套结束,带打了两遍,然后她就自己在一旁边琢磨着重打,基本记得了。感觉她会很快学会全套路径的,对她进行动作细化的时间会比较早地到来。

卜巧:打出来的路径都是对的,动作也基本正确,但感觉卜巧的动作是从大脑发出的,好像都要想一下再出手,而不是身体直接就动作了,这个恐怕还是熟练程度不够,要练到不假思索才好。还有卜巧的弓步习惯性地后腿弯着,要记得把后腿拉直。

全体跟着老师打拳:

今天我特别观察了老师打的声东击西这一记,因为看了东雷的小记,说这一记右手的意识要在手肘而不是虎口,而我原来恰恰是以为这一记是用右手虎口去击打敌人,所以,今天打到这里时,特地停下来看老师的动作,看到老师右手和右肘之间的高度落差不是那么大,接近水平,而我原来右臂几乎要垂直地面了。我回家后试了一下,把右手臂放平以后,的确感到右手肘可以发出力量了。不知道我理解得对不对,下次再请教老师。

课后答疑:

我替请假的清怡问了他的问题,就是打水浪拳的时候会发生串动作的现象,比如上半套的起势一下串到下半套的旋转乾坤了,这是怎么回事?其实我也有这种现象,我问了以后,几个同学也纷纷说他们也会这样。

老师回答:这个是常见的现象,一般人都会碰到。怎么办?老师说了八个字:一事未成,二心不用。放在这里是说,这件事没做好,就不要去想第二件事。也就是思想集中,心无旁骛。练拳时,专心致志,这样取得的效果会更好。老师说他自己一个人练拳的时候,不会串,但是在带打拳的时候,一边打拳一边要观察我们,也会有串的情况,原因就是用了二心。一心一用的话就不会串。

今天答问最后一点时间,老师特地说了请我谅解,出现了由于他不能掌控的情况,以至。。。。。。我听了有一点意外,但是随即告诉自己,老师的高度远高于我们,老师这么做一定有非常必要的原因,而且一定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我按老师的决定去做就好了,于是就淡然了。在此谢谢给我提建议的同学们,特别感谢运杰,谢谢大家了!

              侃希

 

 

 

[此帖子已被 刘侃希 在 2018/1/21 14:36:46 编辑过]


编辑 删除 发表时间:2018/1/20 19:34:56 IP:已记录
陈清怡


角色: 琢玉轩会员
等级:营长
发帖:331
经验:613
金币:613
注册:2016/9/25
状态:离线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2

Re:2018-1-20 学拳小记

2018-1-20习拳小记:

本次学拳是十大形特训的第九周,因为早已安排好了带儿子出去旅游,所以请假一次。没有参加学拳,正好把自己关于水浪拳“临崖勒马”的想法写一写。

 

很久以前,小凌老师曾嘱咐大家留意能够反映拳意境的图片或动画,收集起来。那要收集图片就先要明白拳招式动作的意思。“水浪拳”很多动作都是象形取意的,比如“樵夫担材”、“拨云见日”等。但是水浪拳招式“临崖勒马”,自己实在是不明白拳形的意思。

 

通常说“临崖勒马”指的是奔马到崖边时,收紧缰绳,把马停住。头脑中的画面如下所示。那问题来了,勒马,勒马,人这时的位置在什么地方?在地上?还是马背上?

 

 

下面是朱宏宾教练的拳照。侧身,双手同一高度,形如拉缰绳状,其势后坐,目光向前。

 

如果人在地上,马那么高,勒住缰绳,应该是自上往下拉。不会是拳照的这种平拉。如果人骑在马上,勒住奔马要侧身,应该是扭腰侧身,腿还是分跨在马背上的。拳照中的脚是前后脚,感觉还是站立地面的。所以骑在马上好像也不对。总之比较困惑。

 

直到有一次去陕西历史博物馆,看到这个1号铜车马。一下明白,这个“临崖勒马”的动作应该是人即不是在地面,也不是马背,而是站在车上的!

 

 

奔马向前,驭手在后,突临深崖,奋起后勒。这样的情景,拳照的姿势就说的通了。也不知道对不对,后面和小凌老师去印证一下。

 


编辑 删除 发表时间:2018/1/28 15:19:47 IP:已记录
罗建军
 


角色:超级版主
等级:连长
发帖:279
经验:352
金币:352
注册:2016/10/31
状态:离线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3

Re:2018-1-20 学拳小记


    这次大训练日出发前耽误了一点时间,到达源深体育馆时小凌老师已经在指导十大形了,本来我也想让老师看看,听旁边人提及是指导上次没有看过的,也就作罢。在老师指导的过程以及后面全体打水浪拳时,有一个路人一直在兴致勃勃地旁观,可见即使是陌生人也能感受到凌氏拳艺的魅力。比较出乎我意外的是在答疑环节,老师结合清怡和东东的问题讲解了他对“风动,幡动,心动”的理解,老师说理解这句话需要背景的。恰好,东东和清怡的问题提供了这个背景。下面我将这次训练后的感想以问答的形式记录下来,因为感想是比较散和独立的,用问题可以将它们很好的串起来。

 

大劈应该怎么劈?

      1.只在劈下后停一下,其它时候都是连贯的

     2.以右式为例,动作2时右胁部位展开,劈下时右肱下部靠近肘部的位置出力,对准鼻尖方向,直劈下去,同时右胁部位向内收,左脚向左微转。

 

收势应该怎么打?

   背劲后,右手需要肘与膝合,我之前没有太注意,起跳应该在右手动作到位后,我是右手在左肩处就起跳了,这样是错误的。

 

打拳时为什么会后面的动作串到前面来呢?

   很简单,分心了,不够专注。一事未成,二心不用。前段时间有点疑惑,在跟着老师打水浪拳师有时会忘记接下来该怎么打了,看起来是由于过于关注老师的动作去了,分心严重。老师提到他单独打拳时是不会分心的,带打时要分出心来观察学生的情况,并调整打拳节奏以便学生可以容易得被带出气感来。难怪跟着老师打拳气感和自己打不一样。

 

在和人过招时怎样才能发出撧劲?

   要在运动中击中对手,就好像军训打靶一样,先是定靶,然后是动靶。使我联想起我军的游击战和运动战战略战术,提倡在战争中把握主动权,抓住时机,在运动中消灭敌人。

 

“非风动,非幡动,乃仁者心动”应该怎样理解?

   老师说每次回答我们问题时,当时能理解四分之一,也不错了。我要加一句,前提是要理解正确。这也是为什么我要采用问答式的方式记录的原因之一,因为每次记录下来的“老师说”往往不是老师的原意,仅仅只是自己的一知半解,或许是原意的四分之一,更多可能和原意大相径庭。

   回到问题本身,这句话出自《坛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我为什么把这句话和打拳联系起来了呢?因为我发觉练拳时偶尔会进入一种状态,对自己肢体的动作十分清楚,同时也能清晰地感受到外界的情况,但是心境是十分平静的,外界的动静就好像飞鸟掠过平静的湖面在湖中留下的倒影一般,对湖水没有一点影响。那么对于这句话,风在动,幡也在动,这是外界发生的自然现象,两僧他们观察到了这种现象起了探究之心,由于结论不一样而争执,是为心动。传言六祖惠能是因为金刚经里的这一句而开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显然两僧没有做到。清怡的打拳串了的问题可以为这句话作注解,水浪拳起式时先静立片刻就是为了平心静气。此为一层理解。

    老师提了一个问题,怎么用这句话理解东东的问题。也就是怎样在运动中发劲击中对手。我当时有点不明所以,经过王国燕教练的提示,我想起了王国燕教练在“神奇之作”里对心与意合有过一段说明:“意作用于自己,心作用于对方,此乃心与意合谓之神也”。心作用于对方,我的理解就是身体五官,或者其它感官系统感知到对方的状态,也就是感受到“风动”,“幡动”;“意作用于自己”也就是根据观察到的情况,沉住气不受干扰看清本质,抓住时机选择合适的路径,也就是仁者不心动。这是我的第二层理解。然后又引申出一个问题

 

什么为武?

        一般的解释就是止戈为武,武其实也是修心,是定力,可从多方面来理解,简单举个例子就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长征时在贵州面临后有追兵,前有堵截,30万对3万的绝境时,仍然能够四渡赤水,最后跳出包围圈。反观国民党最高首领蒋介石在红军佯攻贵阳时,惊慌失措,调其它将领来驰援,自乱阵脚,给对手以可趁之机。

 

怎样举一反三?

       从老师回答清和东东的问题然后又带出我的问题,最后又引申出武是什么这个问题,我现场感受到了怎样举一反三。要举一反三重要的就是需要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抽象出本质,这样就可以把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了。

 

为什么有些问题没有被现场回答?

      其实不回答本身就是一种回答,可能是由于提问者境界未到,或者是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一定背景,现在条件未到抑或是问题本身就提得不妥。

 

罗建军记于2018129


[此帖子已被 罗建军 在 2018/1/29 12:16:37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罗建军 在 2018/1/29 13:42:27 编辑过]


编辑 删除 发表时间:2018/1/29 11:46:56 IP:已记录
罗建军
 


角色:超级版主
等级:连长
发帖:279
经验:352
金币:352
注册:2016/10/31
状态:离线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4

Re:Re:2018-1-20 学拳小记

我的一点看法,先哲创拳非取形乃取意也,临崖勒马不在于是在马背上还是马车上,而在于马被勒住时蓄势待发,将跃未跃的意境。

编辑 删除 发表时间:2018/1/29 12:28:14 IP:已记录
张耀东


角色:认证会员
等级:工兵
发帖:36
经验:38
金币:38
注册:2016/11/10
状态:离线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5

Re:2018-1-20 学拳小记

<style></style>

今天小凌老师让我们把最近十大形特训的成果打给他看看,我打了踩步、抡劲和龙吊膀。小凌老师主要指出了我踩步中的两个问题:

1)在打第二步的时候有停顿。为了纠正我这个毛病,小凌老师特意带我打了几遍。

2)收式的时候右手从面前划过时,划的是一条方向与踩步方向一致的直线。

 

在课后的问答环节,小凌老师特意提到了上次我小记中关于出拳时与对手距离的问题。讲到距离的调整是靠步法没错,但是如何才能做到准确的调整步法,特别是对手也在不断移动的情况下呢?老师举了一个特别形象的例子,好比打靶,首先要把固定靶打好,才好练习移动靶。如果固定靶都打不好,移动靶怎么打得好呢。对此我的体会是,我们平时练拳,首先要把单操练好,练的过程中要有假想敌,这样练的动作才能有的放矢,提升效果。在单操练好的前提下,再去考虑步法灵活调整的问题。


编辑 删除 发表时间:2018/1/31 22:23:37 IP:已记录
收藏帖子 | 取消收藏 | 返回页首 
凌氏心意六合拳 - Powered By BBSXP
Copyright 2006-2007
Powered by BBSXP 7.00 Beta 1 ACCESS © 1998-2006
Server Time 2025/7/23 22:4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