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Re:2018-01-06学拳笔记学拳小记
张黎明2018.01.06
这次课是18年的第一次上课。早上有事,比平时晚到了一些,不出意外的,葡萄已请教储教练多时。
这次课比较开心,收获满满。不仅有储教练指点了我的拳,小凌老师也逐一看了我学过的各式十大形。按自己的理解,记录如下:
收势:最后一记的发声太小,没有气势。这个可能和我平时是早上,在家里客厅打拳有关,不能太放开。看样子,还是得想办法,调整打拳的时间和场地,尽量到楼下练习。
龙吊膀:小凌老师说我两个手的开度还是太大,这儿之前储教练也有说过。小凌老师进一步指出,两条臂膀要成一个“介”字型。
储教练还指出了我另一个问题,就是打龙吊膀的时候,不要挺肚子,要含住。光记得立身中正,有些过犹不及了。
拗步大劈:小凌老师说我打这招,不但没有立身中正,上身存在明显的前俯后仰。老师当时用的另外两个字来描述前俯后仰,虽然也是上海人,但还是听不懂,也不会写这两个字,有些汗颜。老师并进一步说明,十大形的要求,上身(脊椎)是水平前后移动的,我因为有了前俯,才会有后续动作的后仰。
虎扑双把:这一式,小凌老师指出了3的动作,手停留的位置,应该在前脚脚尖的正上方。
同时补充说明,这个对于十大形的通用的一个原则。也就是发力的击打着力点,都是在前脚的脚尖正上方。踩步如此,双把如此,抡劲两手的开度,也是如此。
我自己理解,之所以手部发力位置应该停留在前脚脚尖上方,一方面,前脚是要求踩住假想敌脚面的,而人体是一个整体,既然踩住脚面了,就相当于控制了假想敌的位置,正上方也就是假想敌的上身位置的所在了。另一方面,手脚在这个相对空间位置,对于自己来讲,整个拳架是稳定的,不过远也不过近,在此位置能够最大的发劲。
小凌老师还指出了我打十大形的另一个通病,或者说提高要求。十大形1、2、3这个分解动作分别对应垫步、跨步和跟步3个步法。要求我跨步尽可能的跨的大一些,现在还是太小。这个我也有意识到了,特别是跟储教练一起打踩步的时候,能非常明显的感受到,只要几下,就被储教练拉开老远距离了。
小凌老师在看我的拳的时候,特别提到了井系分会成立那天,我提出的内家拳和外家拳区别的问题,为此,小凌老师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內家拳与外家拳之区别》。由此,我的大名也将随这篇文章而流传下去。老师指出,这对于我是一种福分,也有一份运气。我听了,更多的觉得是一种责任,一种压力,更要把拳练好,把拳打好。
小凌老师也一一指点了其他同学打的十大型。印象比较深的是,在指点清怡秘书长的时候,秘书长的劲发不出去,全绷在自己身上了。问题出在,他的神没有透出去,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上,手掌虎口位置了。正确的应该是,要透过虎口,目视假想敌,把神出去,集中在假想敌的身上。这样,经过多练就慢慢的把劲发出去了。
另一个是在指导建军的时候,也是和神有关的问题。一个是虎扑左右式转换的时候,神过早的转移到了一下式的方向上,而回身的动作,神又慢与肢体的动作。过快过慢都不好,不对。要做到手到、脚到、神到的同步。
课后,小凌老师还解答了我上周小记提出的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每天练拳时间分配的问题。
小凌老师说,现阶段因为面临马上要出书的因素,期望大家在短时间内把十大形赶上来,因此在保证水浪拳水平不下降的前提下,可以2天或3天打一次,优先练习十大形。
其次,现在学的十大形招式逐渐增多,该如何分配。同理,如果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在保证其它招式不生疏,水平不下降的前提下,可以每天重点练习其中的一到两式,特别是不太熟悉的。
第二问题,川流不息后面有一个类似下半套月挂松稍的动作,掌心一先一后,问两者的区别。
老师的回答是,下半套是要教我们可以用来打人的,川流不息之后这一式,是要练内息的。现在大家的体悟还没到,多说无益。
第三个问题,鸿雁双飞、燕子斜飞、樵夫担柴几个动作,怎么理解守住中线的原则,感觉中门的开的。
老师的回答是,其中除了燕子斜飞,是因为还没确定进攻的方向,另两式不是说好像中门开,就不受中线了,而是这两式,面向的假想敌不是中门方位,而是前手指向的那个方位。这样就不存在所谓的中线没守住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