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师感言 传承有悟
金秋十月,天高气爽,上海人杰辈出之地,四季分明 。二十一日,学生与同门23位师兄弟姐妹,参加了在浦东皇庭花园酒店举行的凌氏拳艺心意六合拳拜师大会,正式申请拜为肖师门徒,随师深入学习凌氏心意拳。
皇庭酒店,中朴其外,内涵其中,这座中式园林酒店,和我们内家拳术谦恭大气精神颇有些契合,柏会长者,常通肖师之意,又一证明矣。拜师仪式在酒店的文华厅举行,学生因外地而来,路地不熟,虽然早起做了地铁,但到酒店之时,团队里的会长,晓舟老师,侃希师姐等,已提前到场布置起了仪式桌椅,和场景的一些其他安排。
不过多久,一身西式正装,高大伟岸老师主角也到地铁口,我和侃希师姐忙去接应 。据说这套西装是30多年前师母定制的,老师键其身,秀其外,这30年前正装也合身,穿来遗世独立,绝不多见,拜师同学门可有眼福吖。老师到了酒店先是和团队成员沟通了场景布置事宜后,便抽空挤出了二三十分钟在酒店一处空地的帮学生指导了所练拳的情况,说学生外地来不容易得多学点,老师带领学生打了上半套的“停车问路”到“鸿雁双飞”八节拳,并指出学生打拳上“虚领顶颈”要领会贯通。
拜师仪式在下午12点30分钟准时开始,此次拜师十分“特殊“,诚如师言,非我凌门师徒不能相为也。首先拜师成员上,年龄分布跨度极大,有七八岁,小学一二年纪亲子班三位小师弟妹代表,有跟随老师学拳几十年的凌氏拳艺教练,有一家三门同来的,有来自各行业的中青年同门师友,老师收徒犹如夫子言”能束脩者,无有不诲也“;其次,拜师仪式,简约而庄重,重实质而去浮夸,真挚而坦诚,可谓与时俱进,移风异俗。拜师场景,学生们两列四排左右,老师座椅不必龙样大座,只是学生们椅座加了一层黄色棉纱以是区别,到场的参加人员不必所谓”社会名人“,除了凌氏沙龙的成员,及拜师的24学生与随行家人,和少许摄影记录人员外,不安排其他人座。仪式开始,不必跪拜,磕头,而是学生们深情地诵读自己的拜师表,二十四分拜师表饱涵真意,无一雷同。无不是学生们的学拳之感悟,对凌氏武学殿堂之向往,与对老师的敬昂学习之渴望。老师回寄语,应机说法,见微知著,对学生有指点,有勉励,有加策期望,24篇寄语闭门几日乃出,为传承内家拳培育新人,实良苦用心矣。
拜师完毕,老师站在自己认知层次上,对如何传承好内家拳作了立体性讲话。文章以为:要做好传承,非文武双修者不能!要文武双修,需以拳之一以贯之之道,究文章之正理!三需“立德,立功,立言。“!唯如此,才能真正传承,使传承不偏离。
文章几千字,信息量极大,又充满哲理。学生虽然就做前排近,但当日却未能领悟老师之言。回至福州,一日恰逢同事对毛主席的《实践论》不解,拿来相问,夜读《实践论》和老师讲话文章,再观想拜师晚餐席间对学生几个问题的回答,忽有所通。
一,老师文章中“武“与”文“的内涵和对应
首先按顺序串联下老师讲话中系统性文句:
“其实拳术就是内在的哲学,非习者不能理解。它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哲学,这种哲学就是拳之道。
拳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一个自学的过程,一个不断质疑而提高的过程。内家拳一以贯之,以简御繁,哲理清晰,逻辑性极强。武化是最质朴的,以此促进自己的文化,可以去伪存真。
文武相通,其理一也。
具体的对象,有具体的体悟和领悟,我们学习文的也好,武的也好,理解就不会有偏差,传承也就不会走样。”
从这最后老师文句可知,老师对传承定义是非常高的。能真传承内家国术者,老师认为必得先悟有拳之道,文之理,文武双修乃为。那么这里的修“武“,应是指从平时练拳模仿开始的一招一式,到知道这一招一式的竞击角度原由,也就是老师说拳不虚动,动必有由;再到拳名意境领会,身心意整体性感知的,体悟的过程。这最后一层武“修,按照现在科学语言来讲,可以理解为对人体科学的实践研究:研究的对象是人体,同内家拳,同自然外界变化的理解。正如佛家言,人体小宇宙,宇宙大人生,智慧之道在此层生矣。
而对于修”文“,老师曾言”武为野,文于质“。说的是“文”这的东西通常有“文绉绉”倾向,这种倾向再加上后来者没有理解作者讲话的背景环境,使文化传承原意相差万里,以至于天下第一书《论语》,在传承2000年后,其“名家”解释变得前后矛盾,面目全非,毫无逻辑性可言。所以修“文”就需要“武化是这种最质朴的,去伪存真。”用拳之道修文,使文之理是有逻辑的,是直接质朴的,是整体系统性的。唯如此文化传承才不走样,偏位。当然,老师平时安排我们写学拳笔记,这也算是,修“文”一种。从马哲角度来说,这里平时练拳与写文章记录感悟,相当于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是相互促进发展的关系。用文字记录自己感悟,所悟道理,留给后来人,这本身也是传承的一种能力。所以文武双修不仅是学拳的自我要求,也是传承文化的客观必要。
二,传承,修行,人生三者之理解
传承者,文武同修;修行者,学而实践之;人生者,路漫漫而奋进。如会长所言,师授我等传承之真意,在这次整个的拜师仪式安排过程里;在老师给徒儿门24篇的寄语中;在于每次教拳的言传身教;在于每一次的待人之道,平易近人而又不怒自威。观老师的所言,所行,可知,非修行无法传承,非传承无以人生,此三者三位一体也。
拜师仪式上肖师有寄语:“自学自教,乃学习之第一等境界,君之才不可谓不高···既高且厚,学成之日,闽南心意拳之传播,君可为第一人乎?”每每脑海浮现老师赠语,无不诚恐有愧,自从入团队学拳一年多,受老师们关怀甚多,然远既不能为团队多做事,近又难以精益于拳术,才德具不及老师一二,何来“既厚且高”乎,“闽南心意拳传播第一人”,何敢受重矣。
虽如此,然内家武术,凌氏拳艺,博大精神,同门师兄弟姐妹人才辈出,又有拳艺团队亲如一家,肖师有住。凌氏心意巍巍武学殿堂,岂不心向往之?
引师寄语:“道之不行,独善其“身”;道之可行,兼济“天下”。能如此者,除拳之外,恐无它物。”师之拳,即修行之路,又兼启幸福之门,人生舍此者何归?我辈定当奋进求学习武以报师恩,以承国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