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2017-09-23学拳笔记
   凌氏心意六合拳凌氏心意六合拳-凌氏拳艺六合八法拳论坛2017-09-23学拳笔记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评估帖子 回复数:11 | 点击数:1404 适合打印机打印的版本 通过电子邮件发送此页面 添加加到IE收藏夹 报告本帖 浏览上一篇主题 浏览下一篇主题 
 主题:2017-09-23学拳笔记
刘侃希


角色:认证会员
等级:排长
发帖:52
经验:80
金币:80
注册:2016/10/10
状态:离线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1

2017-09-23学拳笔记

2017-09-23 学拳笔记

 今日小雨,还是在源深体育中心上拳课。我迟到了10分钟,很不好意思。


到了以后就教冬雷打拳。冬雷把上半套从樵夫担柴到收势打了一遍,我觉得他的路径熟而且都是对的,只是动作的好坏和是否到位的问题,那么按照小凌老师起初先掌握路径的要求,是可以了。于是我让冬雷开始学习打下半套,从起势到风卷残云。还是从三遍的方法。

后来老师过来看我们,带我们一起打,并且指出几个共同的问题。

 

1)          起势的时候,两肘要贴近身体两侧,两手的内侧要贴在腹部,手肘和手掌不好离身体太远,手指向上,然后向上举起,。

2)          琵琶遮面,前面的左手竖起来,掌心朝内,状如琵琶,遮挡住自己的面部,右手在下面左肘处,掌心朝前,仿佛拨弦,这一记是一个守势,防止对方进攻我的意思。

3)          流星赶月的月,是水中月,流星从天上疾速滑落,滑到水里去了,好像是在追赶水里的月亮。右手是急速划过的流星,从南上方快速地插向西北下方。

4)          燕子斜飞:在飞行中寻找方向,此时重心在身体中间。这是水浪拳里罕见的重心在中间的拳。重心在中间的唯一好处是便于快速移动,如果要发劲、攻击,那么重心必然要向前或者坐后,此刻在找方向,找到方向后要快速移动过去,所以此记拳重心取中。

 

然后清怡指出我一个方位问题:

翻江搅海,方位是西北,接下来的右手右脚穿向前的动作也是方位在西北,再接下来的倒骑龙背是在西南,然后狸猫扑碟也是在西南。我打的是西北-正北-正西-西南,打得挺顺。我按照清怡说的方位改变后,感觉也挺顺。此处方位问题下节课再跟老师确认一下。

 

后来老师让我跟他一起看冬雷、新宇、腾达打拳,看到他们在新学的地方磕磕巴巴,要想半天,老师就对我说,教拳,教练在教的的时候,要边打边把拳名大声说出来让学员们听到,让他们记住拳名和拳名的顺序。这样打完一记拳想不起来下面是什么动作的时候,记得拳名和顺序,就会极大地帮助他们把下面的动作想起来接下去。这个方法尤其适用于教下半套的拳,因为经过上半套的学习,对拳有了一定的感觉了,相对来说下半套容易学一点了,记拳名会容易理解一点。

 

课后答疑,建军问,关于上半套起势到停车问路阶段的重心问题,看了侃希写的小记后有疑问,小凌老师说,起势第一个动作,双手向后划,此时重心在脚尖,接着双手向前划,此时重心在脚跟,然后双手上举再下拉,此时重心在脚中间,然后右手向右下开始做停车问路,此时重心为右脚尖-右脚跟-左脚尖-左脚跟,是一个很细腻的过程。老师说在打拳初级阶段,要关注大的层面,比如路径,方位,手脚配合等等,好比造房子,毛坯还没有出来呢,就无需去考虑这面墙上的一小块地方是雕龙还是画凤,为时过早,先打基础。

 

老师还说,每个人都听老师说,每个人都把老师说的写出来,但都已然带了自己对老师话的理解,出现不相同的写法是完全正常的,那么就有一个谁对谁错,或者谁相对更正确的问题。老师说,次序是这样的:第一正确的是老师写的,第二正确的是老师说的,第三是弟子写出来的听老师说的,此时的正确性,等级高的弟子所写的,高于等级低的弟子所写的。所以以后凌门弟子还是要分级别,根据拳艺高低和对拳的理解水平,分为入门,入堂,入室三个层次。老师极力主张大家要认真写练拳笔记,就是为了同学之间互相比对,互相印证,互相交流。交流是从高流到低,高的人流一点东西给低的人,让他们学习,这叫交流。

 

下课后,10多位同学跟着小凌老师,国燕教练,晓舟教练一起去了柏会长的办公室,商议拜师仪式的流程和细节。小凌老师不断鼓励大家充分发掘自己潜在的才能,而的确在会议中,众多同学展现出方方面面的聪明才智,得到小凌老师的激赏,为我们团队有这么多有才华的年轻人感到由衷的高兴。大家畅所欲言,对每一个议程都反复讨论和演练并最终加以确定,拜师仪式的筹备工作基本尘埃落定,曙光在前头!再做一次彩排,应该就成竹在胸了。就是辛苦小凌老师了,教了一上午的拳,又讲了一下午的话,还做了很长时间的演练模特,这么多人,最辛苦的就是小凌老师。请老师多多注意休息!

 

                                                    刘侃希

2017-09-23

 

 


编辑 删除 发表时间:2017/9/27 9:42:16 IP:已记录
shutjy
 


角色: 琢玉轩会员
等级:连长
发帖:188
经验:238
金币:238
注册:2016/11/26
状态:离线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2

Re:2017-09-23学拳笔记

陶嘉严2017-09-23学拳小记

  今天因为下雨的原因,还是在源深体育馆打拳。

  一开始还是十大形的练习,本来以为自己在家好好研究和练习了2周,应该没什么问题了,但是在练踩步的时候,储教练还是指出了手脚不同步的问题,同时在打的时候,自己的肘会离开自己的肋部。清怡指出我打的时候,有臀部后翘的情况,后来他给了拍了视频,自己的确在打的时候没有注意,那么这次回家练习要注意这两个问题。踩步是基础,要把基础给打扎实了。

然后是水浪拳,因为上次已经把全套学完,所以这次就是小凌老师带着我们打一下,指出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顺便也为拜师的时候拍些照片作为素材。我觉得这个非常好,后来在家里研究了下照片,的确发现了一些自己之前没有发现的问题。

我是从平分秋色这里开始打的,从照片中可以看出,我的身体还是比较紧张。同时,左脚也没有做到位,左脚尖还不能和右手位于同一平面。后来王老师给我单独拍了一张,自己的肩膀这里太紧了。

  然后是牵黄擎苍,手的位置不对,应该是放在胯部,我的手就随意的多。

  最后是哲龙现身,手和脚步都有问题,在课后自己练习了一下,发现要做到小凌老师的标准还是有一些难度的。自己现在先朝着这个目标练吧,要练到老师的程度也是需要时间和自己的努力的,不能急于求成。

  学完整套水浪拳的路径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后面要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自己不能急,静下心慢慢练。

  最后提个问题:我发现水浪拳里一些招式都是手放在胯侧,比如停车问路前一式、叶底藏莲等,那么手放在这个位置有没有什么原因呢?为什么要放在这个位置?望老师解惑,谢谢!

 此帖子已被 shutjy 在 2017/9/27 20:17:17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shutjy 在 2017/9/27 20:21:5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shutjy 在 2017/9/27 22:00:26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shutjy 在 2017/9/27 22:16:37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shutjy 在 2017/9/27 22:17:59 编辑过]


编辑 删除 发表时间:2017/9/27 20:13:28 IP:已记录
renmin
 


角色:认证会员
等级:排长
发帖:71
经验:63
金币:63
注册:2016/11/2
状态:离线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3

Re:2017-09-23学拳笔记

这周拳课的内容是跟打复习水浪拳,还有拍拳照。

    拍拳照时国燕教练说帮我拍“丹凤朝阳”这一式的照片,谁想脑子瞬时短路了,怎么也想不起这一式是怎么打的,比划了半天摆不出造型来。今天正好看到罗建军发的国燕教练写的注坔贯月这篇文章中的一段话,让我意识到自己学习上的问题。

 水浪拳(心意六合八法拳)现有动作名称六十六个。学拳不久,老师就要求我们把每个拳名背出来,拳名与招式要对起来练。不知每一式的拳名,则不能顾名思义,长期下去无法正确传承,招式就会变得无的放矢,整套拳就会支离破碎。            

 在学习水浪拳的过程中,我只是模仿了动作路径,没结合记录拳名,所以虽学完了整套水浪拳,若从头打起或能马虎应付,但分解到每一式脑子就一团浆糊,就是王教练说的招式变得无的放矢,整套拳支离破碎了。想来可怕,若不注意,长此以往,即便练的有形怕也是无神了。

 

还有国燕教练帮我纠正的一些错误,比如起式时,身体前倾时脚后跟不应踮起;“临崖勒马”的前手掌心向前,指尖朝上,大拇指打开呈90度,跟后手的中指相对......还有很多错处在后面的学习中要去纠正。

老师说,练习内家拳,第一层次是自己只会打外形,感觉好像打得很对,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外形究竟打得如何说起来好像有点不可思议,虽然是自己在打自己的拳,却无法审视自己。 第二层次是路径纯熟,带动內因,有了点感觉,时断时续,那时还不能完全感受到自己练出拳的外形,只能感受面前的局部的东西。 第三层次时练的拳是由內而外,内因带动外因,动作、劲路、气势三者合为一个整体,才能全息审视自己打拳时的外形和每一个过程。这需要不断的练习和感悟,没什么神乎其神,所谓的功力就是如此。

这段话记录的真好,真就是这样的感觉呢!这篇文章在刚开始学拳时读到和现在再读时的感悟已然不同了,发现越学到后面越发现不足,越感无知。

看来,在后续的学习中除了勤练外,更加要沉下心来学习,用心领悟。还是套用那句老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编辑 删除 发表时间:2017/9/28 17:04:53 IP:已记录
罗建军
 


角色:超级版主
等级:连长
发帖:279
经验:352
金币:352
注册:2016/10/31
状态:离线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4

Re:2017-09-23学拳笔记


这次在源深学拳主要是温习水浪拳下半套,小凌老师对每个学员依次逐个指导并顺便留下珍贵的照片。到我时,小凌老师指正了:

  1.蜇龙现身趟泥步时,左脚应该向外撇。我的理解是趟泥步是沿着一个圆走,左脚要踩在圆弧的切线上。

  2.风动浮萍上下两手要在同一个平面上,上面那只手需要沉肩坠肘

在练习十大形,储教练指出:

  1.踩步动作3时,脚是贴着地面踩出去的,我脚高了是踏出去了。

  2.踩步动作3时,前手是顺着腮边出去的,我的前手有点低了。

这些要点都是知道的,回去练习的时候,慢慢就变形了,看来需要多研究研究,不能光练习。

 

上次小记我提了两个问题,小凌老师这次做了详细的回答。第一个问题我问的是贴纱垂帘到停车问路重心是怎么变化的,通过小凌老师的解答和演示,我明白了从起式开始,重心先脚尖后脚后跟然后再回到脚中心,贴纱垂帘两手下落到胸前时,两手分开,同时重心移到脚尖,然后重心的轨迹就是右脚尖--右脚后跟--左脚尖--左脚后跟。可能我打得太细了,现在阶段应该把框架搭好,不宜过于精雕细琢。

第二个问题我问的是踵息和逢转必沉有什么联系,经过小凌老师的解答我知道了两者之间没有联系,踵息是在那个点练到就会出现的现象,逢转必沉是因为转之前是紧的,要转就要松一松,松一松就会沉一沉。我想注坔贯月这一路径是不是可以很好的体会踵息?

 

补上上次课的路径要点:

犀牛望月

   1.定式时,眼睛向上要体现出望月的意境,两手交叉稍向前上看似牛角

 2.转身是向内侧转,简单点记的话,哪只脚在前就往哪边转。第二记下蹲时后手手心向下

鹞子穿林

 鹞子穿林出手时要体现出快速的意境

赤龙搅水

 搅得幅度要大,不然就是泥鳅了

风动浮萍

 两手要在同一平面,上下一条直线上,上手是遮对方眼睛的,位置也应该在眼睛处,同时要沉肩坠肘

 

 

 

 


[此帖子已被 罗建军 在 2017/9/29 19:23:19 编辑过]


编辑 删除 发表时间:2017/9/29 19:18:42 IP:已记录
黎明
 


角色:认证会员
等级:排长
发帖:79
经验:100
金币:100
注册:2016/10/19
状态:离线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5

Re:2017-09-23学拳笔记

学拳小记

张黎明2017.09.23

这次继续在源深体育馆上课,稍微早到了点,已经好几个同学正在和储教练练习踩步了。这次,储教练主要指出了我如下几个问题:

踩步:123的动作要连起来打,除了3发力可以停,其它位置的动作不要停,我的问题在于1的位置停顿的较为明显;

收势:反身打出去的那一式,前手(右手)的手腕不对,有点外翻,有点蹩着劲;同时坠肘不够;

虎扑双把:转猴束蹲的姿势(1)时,后脚要先后侧半步,有一个收缩的动作;猴束蹲之后的第一扑(2),双手的高度要略低一点,我原先的稍微高了些;第二扑(3)手臂横扫的动作,是水平方向的。水浪拳风动浮萍有一记有点类似的横劈的动作,方向上是要求稍稍有一些冲上向下的趋势的,有点受这个影响了。

上一次课,已经教完水浪拳全套,这次主要是复习巩固下半套。

王老师领一开始领打下半套的过程中,就指出我的燕子斜飞动作,双手高度太低。我原先是仅略高于膝盖的上方,应该是和鸿雁双飞类似的高度的。

这次,因为要给大家补拍拳照,小凌老师分别给每位学员指点下半套的路径,王老师和晓舟老师负责抓怕照片。到我的时候,主要指点了从平分秋色到五圣朝天。

平分秋色,右手打开的幅度要略大些,食指要对齐右脚的大拇指。这个想稍微多说一句的是,就是这一点点的角度,手的气感要明显很多。真的有种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感觉。

五圣朝天,一共左右两式,在接(黄龙转身之后的)走马观花后,有一个双手回收至腹前并握拳,上举至胸前的动作。这里要求双拳是并排贴住至上举到胸前,然后前手水平向前,后手垂直向上同时伸出。

在小凌老师指导下一个同学的时候,我在旁边一起学习,又发现了自己的一个错误动作。凤凰展翅,在转身两手一前一后展开时,我发现两手手掌应该是可以连成一根直线的。而我的后手(左手)的手掌的角度转过头了,前后没有呼应对上。

课后答疑阶段,小凌老师说到我,提了一句(大致的意思):“张黎明的拳,有些地方打的蛮好的,已经改变了某些生活习性。”当时听了后,我是有点点蒙的,不知道是说的是“习性”两字。如果是的话,有点夸张,有点神奇,从打拳能看出生活习性的变化 ?那我又是哪方面的习性发生了变化?而又不自知。

回来后,一直有琢磨这个事。先不说习性什么的,相较于2年前学习打拳之前,生活习惯、健康状况方面倒是变化蛮大的,比如较为习惯早睡早起,体重未降而体型有变瘦,睡觉时喜欢双手举过头顶等,但这些好像只是打拳有关,但与拳打的好不好,好像也没啥必然联系。

倒是最近,大概2~3个礼拜前,在平时走路的时候,稍加意识注意力,就能感觉到胯的存在。不知道怎么描述更为准确些,就是走路抬腿的时候,好像可以先提跨,带动大腿进而提膝提脚,再向前迈步。只是提跨的幅度是蛮微小的,只是能感觉到提跨在前,提腿在后。不过有点奇怪的是,在每天打水浪拳的过程中,没有过这种感觉。而且打拳过程中,好像也根本没有这个想法去找这个感觉。

不知,这个算不算是某种“生活习性”?

然后,回想到不久前在论坛里看到晓舟教练“有感于意腰尝的精妙”一文,好像有提到过胯和腰什么的。马上找出来在研读,文中提到,小凌老师讲的一段话:

师父又给边上的几位教练说:你们看,我之前教晓舟,从来没有跟她说过一句腰、胯,她现在不是已经练出来了吗?腰怎么动、胯怎么沉,根本就不是老师说出来的,而是学生按照规范的动作自己练出来的。功夫不到,讲了白讲,反而误导,容易让学生养成妄动,扭腰的坏习惯,多走弯路。

“坏习惯”!看到这段话,这几个字,就更是有点蒙,有点惶恐了。也不知道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更不清楚是不是老师课上提的“习性”了。

 

问题:

就是小记后半部分提到的,小凌老师上次课上讲的是不是“生活习性”,如是,具体是哪个方面?

我现在走路时,稍加意识控制,能感觉到提跨,是否正常?该顺其自然还是可以稍加练习?


编辑 删除 发表时间:2017/9/29 21:34:43 IP:已记录
收藏帖子 | 取消收藏 | 返回页首 
凌氏心意六合拳 - Powered By BBSXP
Copyright 2006-2007
Powered by BBSXP 7.00 Beta 1 ACCESS © 1998-2006
Server Time 2025/7/15 7: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