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2017-8-26学拳笔记学拳小纪
张黎明 2017.08.26
临出门耽误了一会,8点半多到源深体育馆时,已经有好几位同学到了,正在和储教练练习十大形。
中间,关于虎扑双把向储教练请教确认了两个练习中的问题:
1. 起势轻步站接第一个动作猴束蹲(动作1),衔接不顺:储教练示范后,原来问题出在,起势接猴束蹲之前还有一个后脚(右脚)后侧半步的过渡动作,我原来是直接做猴束蹲的动作,总觉得右脚是别着的,怎么都不对;
2. 接猴束蹲的后一式,弓步双手前推的动作(动作2),双臂的肘部正确的摆放位置,是否和踩步一样有肘不离肋的要求?
储教练答:(原话没完全记住)这个和踩步不一样,双手大致在前脚膝部上方位置,肘部不需要也不能贴住肋部,要不力就发不出去。
约9点,王国燕教练和小凌老师来了后,大家继续学习水浪拳。先是复习了下上次课程的路径,并新学五圣朝天、叶底藏莲、凤凰展翅、白鹤啄食、月挂松稍、倒拽牛尾、童子抱琴。
这里有两式需要记录说明一下:
1. 五圣朝天:在我示范这一式的时候,小凌老师指出我的前手动作有问题,前手应该是水平直接伸出,而我有一个向下在向前的动作;
2. 童子抱琴:接第二式倒拽牛尾后,重心移至前脚,同时右手由拳变掌,穿过左手并前伸至最前,此时右手掌心朝外,左手掌背贴在右臂肘部外侧;保持左手与右臂相对位置,左脚顺势后撤小半步的同时,右手握拳回收至腰部,拳眼向上;左脚再向前一步成弓步,右拳至下画弧向前上方打出,左手握拳贴与右手肘部内侧;
这个是小凌老师亲自示范的动作,我发现自己之前打拳的时候,是滑过去的,特别是左手的动作是没交代清楚的。
课后答疑阶段,我问了一个熏风扫叶的方位问题:其中第三式的熏风扫叶应该面向的是正西方位还是正北方位。如果是正西方位的话,则4式的方位是对称的,之前初学的时候也是这么教的。因为我发现小凌老师带打的时候,第三式的朝向北面的,故有此一问。
小凌老师的回答是,第三式可以是面向正西,也可以面向正北。面向正北的话,对于功力的要求更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达到,初学的时候,还是可以按面向正西的来打。
有同学问到,打水浪拳是快一点好,还是慢一点好。在此之前,我个人的理解应该是慢好,更正确一点的,应该是绵绵不绝的那种“慢”为最佳,平时练习的时候,也是往这个方向在努力。
小凌老师的回答,快一点还是慢一点,不能一概而论,应以“慢而不断,快而不乱”为原则。慢而不断仅是第一阶段的目标或要求。对于初学者而言,慢容易,但关键在于不能“断”,这就没这么简单了。肖师进一步指出,现阶段,对于大家的要求就是要在能打慢的基础上,做到不断。
这里的慢而不断,和我之前理解的绵绵不绝,比较接近。今年太阳岛之行,老师的点评、罗建军的打拳视频,让我对绵绵不绝的有种顿悟的感觉。目前,我对于快与慢的理解,也就到这个程度。
后面,肖师对于“快而不乱”的解释,则一下子为我打开了下一扇窗。打拳不仅要能慢的下来,还要能快,关键在于不能“乱”。“为什么要快而不乱 ? ”肖师自问自答道,“为了是激发潜能!”
我个人初步的理解是,需要对处于高速动态的肢体,有非常强的控制力,才能做到快而不乱,这个对于功力的要求是非常非常高的。联想到最近在练习十大形收势的时候,刚刚有点把分解动作打的有点到位的感觉,但几次想试着跳起来打出连贯的动作,就全乱了,特别是落地接猴束蹲那一记,站都站不稳。不正是“快而不乱”的反面素材。
补充最近几天的一个想法:“慢而不断,快而不乱”应该不仅仅是路径方面,呼吸方面也应该有一样的要求。甚至于以后的内因,也应该有这样的要求。
这两天试着加快打水浪拳的速度,发现两个现象,一个在不乱的要求下,想快也快不了多少,正常我目前大概在18-19分钟,打快也要15分钟的样子。另外就是,有好几个动作,特别的单腿的,会不稳,有些控制不住,而且呼吸上也会有些乱。
另,最近刚好看到一篇也是说到打拳速度的文章,提到慢-快-慢,有三个层次的功力境界。第三层次的,这个还比较远,慢慢来吧。
胡言乱语“动中求静”
上一次课中,秘书长清怡问了小凌老师一个问题:初学时,注意力能比较集中在打拳上,最近发现打拳时,常常走神,要过一会意识到后,才能再拉回来,一趟拳下来这种情况要来回好几次。这种情况是否正常,该如何改善?
小凌老师的回答大致意思是,说明你现在的对路径比较熟悉了,不需要像初学时高度紧张与路径上面,自然放松下来了。至于改善,暂时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只能多练,慢慢会好的。
这种情况,我也经常出现,而且,走神的时间占比还不短。这几天有点突发的猜想,不知道是否正确,记录如下,留待日后拳艺进步后验证。
小凌老师多次讲到过,打拳初学时,是通过外因带动内因,拳艺精进后,是由内因带动外因。这里的外因应该就是我们现在练习的外在的路径,内因我的猜想应该是内气,或一般意义上的内力什么的。现在打拳,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些手指发胀发热的感觉,可能就是内因的初步展现。
然后联想到“动中求静”和“静中求动”的讨论。这里的动和静,应该还要细分是外在肢体的动与静,和心神的动与静。肢体的动与静比较好理解,心神的动与静,我的这次的突发猜想就是:
“动中求静 ”应该是通过心神“意守”肢体的动,进而求得内因的有序的动,而达到心神真正的“静”。这里的静实际上还是一种动,只不过是一种相对高阶的有序的动。相应的“静中求动”,可能是一方面通过打坐等方式,也就是肢体的静,再通过“意守”某种内因的有序的“动”,求得心神真正的“静”。从某种角度来讲,应该是殊途同归的。只是后者可能更适于那些比较清心寡欲的人吧。
然后,因为心神的天马行空的,作为世俗世界的普通人,是很难凭空去“意守”没什么直接概念的内因,反而一旦得空(如打拳路径比较熟练了),什么工作啊、家庭啊,各种日常纷乱的事物,就会不受控的钻进脑子。而具有具体外在的行拳路径则相对容易“意守”。另外,除了主动的意守行拳路径,随着对拳的逐步深入了解和练习的深入,各个招式气感会慢慢增加增强,便于“意守”的点也慢慢变多,进而由点带面的会逐步串联起来。估摸着,等整套拳各招式都有气感并能串起来,或者可能大部分能串起来的时候,就是由外三合阶段,进入内三合阶段的开始。
后面的有点越猜越玄乎了,不知道真假,可能是受武侠小说毒害太多了,只能留待日后验证了。
[此帖子已被 黎明 在 2017/8/30 13:12:58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黎明 在 2017/9/5 16:18:16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黎明 在 2017/9/5 16:20:51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