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2017-09-23学拳笔记学拳小记
张黎明2017.09.23
这次继续在源深体育馆上课,稍微早到了点,已经好几个同学正在和储教练练习踩步了。这次,储教练主要指出了我如下几个问题:
踩步:1、2、3的动作要连起来打,除了3发力可以停,其它位置的动作不要停,我的问题在于1的位置停顿的较为明显;
收势:反身打出去的那一式,前手(右手)的手腕不对,有点外翻,有点蹩着劲;同时坠肘不够;
虎扑双把:转猴束蹲的姿势(1)时,后脚要先后侧半步,有一个收缩的动作;猴束蹲之后的第一扑(2),双手的高度要略低一点,我原先的稍微高了些;第二扑(3)手臂横扫的动作,是水平方向的。水浪拳风动浮萍有一记有点类似的横劈的动作,方向上是要求稍稍有一些冲上向下的趋势的,有点受这个影响了。
上一次课,已经教完水浪拳全套,这次主要是复习巩固下半套。
王老师领一开始领打下半套的过程中,就指出我的燕子斜飞动作,双手高度太低。我原先是仅略高于膝盖的上方,应该是和鸿雁双飞类似的高度的。
这次,因为要给大家补拍拳照,小凌老师分别给每位学员指点下半套的路径,王老师和晓舟老师负责抓怕照片。到我的时候,主要指点了从平分秋色到五圣朝天。
平分秋色,右手打开的幅度要略大些,食指要对齐右脚的大拇指。这个想稍微多说一句的是,就是这一点点的角度,手的气感要明显很多。真的有种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感觉。
五圣朝天,一共左右两式,在接(黄龙转身之后的)走马观花后,有一个双手回收至腹前并握拳,上举至胸前的动作。这里要求双拳是并排贴住至上举到胸前,然后前手水平向前,后手垂直向上同时伸出。
在小凌老师指导下一个同学的时候,我在旁边一起学习,又发现了自己的一个错误动作。凤凰展翅,在转身两手一前一后展开时,我发现两手手掌应该是可以连成一根直线的。而我的后手(左手)的手掌的角度转过头了,前后没有呼应对上。
课后答疑阶段,小凌老师说到我,提了一句(大致的意思):“张黎明的拳,有些地方打的蛮好的,已经改变了某些生活习性。”当时听了后,我是有点点蒙的,不知道是说的是“习性”两字。如果是的话,有点夸张,有点神奇,从打拳能看出生活习性的变化 ?那我又是哪方面的习性发生了变化?而又不自知。
回来后,一直有琢磨这个事。先不说习性什么的,相较于2年前学习打拳之前,生活习惯、健康状况方面倒是变化蛮大的,比如较为习惯早睡早起,体重未降而体型有变瘦,睡觉时喜欢双手举过头顶等,但这些好像只是打拳有关,但与拳打的好不好,好像也没啥必然联系。
倒是最近,大概2~3个礼拜前,在平时走路的时候,稍加意识注意力,就能感觉到胯的存在。不知道怎么描述更为准确些,就是走路抬腿的时候,好像可以先提跨,带动大腿进而提膝提脚,再向前迈步。只是提跨的幅度是蛮微小的,只是能感觉到提跨在前,提腿在后。不过有点奇怪的是,在每天打水浪拳的过程中,没有过这种感觉。而且打拳过程中,好像也根本没有这个想法去找这个感觉。
不知,这个算不算是某种“生活习性”?
然后,回想到不久前在论坛里看到晓舟教练“有感于’意腰尝’的精妙”一文,好像有提到过胯和腰什么的。马上找出来在研读,文中提到,小凌老师讲的一段话:
师父又给边上的几位教练说:“你们看,我之前教晓舟,从来没有跟她说过一句腰、胯,她现在不是已经练出来了吗?腰怎么动、胯怎么沉,根本就不是老师说出来的,而是学生按照规范的动作自己练出来的。功夫不到,讲了白讲,反而误导,容易让学生养成妄动,扭腰的坏习惯,多走弯路。
“坏习惯”!看到这段话,这几个字,就更是有点蒙,有点惶恐了。也不知道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更不清楚是不是老师课上提的“习性”了。
问题:
就是小记后半部分提到的,小凌老师上次课上讲的是不是“生活习性”,如是,具体是哪个方面?
我现在走路时,稍加意识控制,能感觉到提跨,是否正常?该顺其自然还是可以稍加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