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请老师命此名! ——“海底捞月”拳名议恭请老师命此名!
——“海底捞月”拳名议
上月16日肖力行老师针对王钧的升降之气不平衡,升得多,降得少,提示他打水浪拳时,注意每记单脚起立的正确脚形。特别演示了野马追风后提右脚,右脚尖向左向上,膝盖力求垂直地面。内行看门道,实质老师是在通过外形,逐步引导王钧丹田得气。
次日,我在晨练时,特别注意每记单脚起立时的脚形。当打到这记拳时,右脚膝盖尽力垂直地面,骤然感到收紧的丹田,下抄的右臂托住了,随双臂从左向右的转动,内在气感跟着转向右侧,此时让我恍然领悟对接下来的动作,为何老师一直强调:左手为引、为副,右手前伸为主的道理。显然左手托住了球,唯有右手来引领才能引内气向前,反之左手过于向前,托住的球就会滑落、消失,如果不纠正过来,不可能打出体感。
本周日线上课,老师应达达之邀听课,课间表扬向雪这记拳打得好,为了便于讲解,老师说了“海底捞月”。又说拳名还没想好,不是很满意,今天公布就作为暂定吧。
“海底捞月”四字一出,我一个激灵,把我的体悟表述得一清二楚,概括得惟妙惟肖。对我们理解这记拳的内涵,有非常大的帮助。遗憾的是,我虽然打出了体感,却不能喷薄而出。我想老师一直在等待我们的灵光一现,慈悲啊。
这里的“底” 即会阴也,“月”为丹田,而海平面就是提起的手臂的平肩高度,手臂不能太低,也不能过高。初期学这记动作,形似的要求:左手的中指,与右手的中指相对,与提起的右大脚指相对。前次线上集训,嘉严提起的左臂肘部折了,抱球的体感就不会有,我给他指出后,有所改进。21年集训时,老师提示张博士提起的左臂过高了,告知他提起的左臂是有上限的,不能过高。而两手中指相对,也把下手的位置定好了。随着动作的标准,功力的提升,外形带动内因,捞月的感觉会越练越显现。
老师各方面对自身要求十分严格,几近苛刻,对海底捞月这么好的拳名仍不满意。陆机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我知之却不能之也。班固曰“道有夷隆,学有粗密。因时而建德者,不以远近易则。”以此而论,恭请老师命此名!
王国燕
2024年7月24日



[此帖子已被 王国燕 在 2024/7/24 14:05:24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