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氏艺海—香港特刊》制作研讨会及与会感想 《凌氏艺海—香港特刊》制作研讨会及与会感想
鉴于几位香港学员的优秀,7月29日,我提出申请,做一期《凌氏艺海》香港西九龙培训点特刊,当即获得老师的批准。我感到万分荣幸,能够为一个培训点单独出一期艺海特刊,这在我们团队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是我们香港培训点的光荣,也是每个香港学员的光荣和难得的机遇。感谢老师的信任,感谢团队的支持。我知道做一本纸质杂志比做网络媒体要复杂很多,从组稿到印刷,有许许多多的工作。感谢艺海杂志的全体编辑人员,要辛苦你们了。同时我也开始感到巨大的压力,如何做好这本以我们香港培训点为主角的杂志?心里着实没底。
按照建军主编的要求,一本杂志最少要有4万字。而香港学员们学拳时间不到一年,能写的关于拳的内容有限。即使我多写几篇,光靠我和香港培训点的学员们写稿,作为一本杂志,难免显得单薄和单调。
建军主编也看到了问题,放宽了写作范围,说不限于拳艺,平时的读书、旅游、社会生活、日常工作中的思考、感悟、被打动的瞬间,都可以写下来。并且帮我向小凌老师、国燕教练、晓舟教练等约稿,同时也自告奋勇投稿。
我号召所有香港培训点学员写稿,陆陆续续收到了学员们的文章。但我随后从这些文章中发现,有散和重复的趋势,心中的担心忍不住又增加了一成。于是请示清怡秘书长,开一个视频工作会议,请艺海编委会成员和同学们一起商讨一下艺海特刊的制作,也请老师莅临指导。
昨晚会议如期召开,老师拨冗出席,老师的一席话,让我感到,眼前一片光明!悬在半空中的脚落地了,行动有了明确方向,担心文章量与质的忧虑一扫而空!
老师说:做这期专刊之前,先要认清几件事:
专刊的目的:
这期专刊是为与会的四位香港西九培训点的青年才俊而作,作为这几位学员开拓新客户的敲门砖。既可以做润滑剂,也不降低自己的身份。用专刊杂志做见面礼,不但免俗,还很高雅。也是一个很好的打破僵局的话题。
目标读者是谁:
读者是香港同学们要发展的客户,那是文化层次比较高、有一定见识、也自视不低的一群人,文章既要符合哲理,又不能很通俗,否则不会入这个层次客户的法眼。所以我们的杂志要做得高雅、有内涵,以符合目标读者的身份。一本高雅的杂志,也是对客户的尊重。
内容:
我们团队有大量的优质文章,足以体现我们团队的高度和贵气。针对目标读者,不需要武术专业文章,对拳艺拳理的描述,他们也没有兴趣。我们要展示的是练拳对健康的效用,练拳对于身心双修的作用。文章要短,适合繁忙人士阅读。角度要多,总有一款入你眼。因为是专刊,所以不在乎文章过去是否发表过,只要是我们团队人写的文章,符合要求的都可以用。长文可以节选。
我听了如醍醐灌顶!仿佛一下打开了宝库的大门!我们团队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原创文章,那该有多少啊!何愁文章不够丰富!只怕箩里挑花挑得眼花了!我心中沉甸甸的石头顿时卸掉了大半!
老师还说,我们这里是凌氏团队,团队里面就要坦诚相见,互相帮助, 协同作战,远胜一人孤军奋战。每个同学应该写一下对其他同学的认识,主要是褒奖。A同学写文章表扬B,B同学在自我介绍里面不方便讲的内容,就告诉A, 让A在写B同学的文章里面讲。褒奖通过另一个人说出来,比较自然可信。让大家互通有无,放手去写。如此可以最大程度发挥团队的作用,让团队帮助自己在工作上打开局面。
老师又说,一本优质的杂志,带来的潜在的工作进展无可估量。你用你的专业知识服务客户,帮客户解决金融问题,那是份内的,也是普遍常见的。如果你能用你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帮客户解决困难解决问题,那你的服务层次显然就要高人一筹了。如果因此而吸引到客户来跟你们学拳,帮助客户获得健康,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高级的?
在研讨会开会之前一天,老师赶写出了一篇文章,《幸福的基石是健康》,当时我就拜读了,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太好了,用富有哲理的语言,对于健康和幸福,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总结,引经据典,有理有据,逻辑严密,让人明白内家拳是最科学、最适宜的运动方式,令人信服。现在我重读,发现与其说是老师应建军主编的约稿,为特刊贡献了一篇重量级雄文,不如说是老师为了如何做好这期艺海特刊而写。这篇文章不仅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幸福的基石,更是一个让我们做好专刊的基石,老师在每个段落、每个小节里,都留下了铺陈开去的接口,心中都有相对应的文章。我们只要按照老师的文章脉络,去开枝散叶,去我们的藏经阁——凌氏拳艺网站寻找合适的文章,再写作一些新的角度,就可以成为一棵茂盛的大树,做成一本内容丰富、格调高雅的杂志。
有老师这篇雄文引路,我心中有底气了。
与会的几位香港培训点学员,也纷纷表示,听了老师的讲话,打开了思路,心中文思涌动,不愁文章没有着落了。
想起老师在会上问起,出艺海香港专刊杂志作为见客户的见面礼,是谁的主意?还是大家一起商量的?老师认为这是个绝妙主意,想出来的人堪称他的知音。未曾谋面,不乏神交,未曾谋事,不缺灵犀。键荣替大家说是晓希教练想出来的主意为大家考虑的,把这个功劳归给了我。后来我翻看了教拳笔记,其实最初的萌芽念头来自于小向,然后大家一起议论,最后一起得出的意见。所以这是一个集体的主意,我只不过是把大家的想法明确化、具体化了。特此说明,不敢贪功!但也很高兴,老师说想出这个主意的人,他要跟他握个手,“以你为荣”,那就是要跟我们全体西九龙培训点的学员握手,以我们全体为荣了。
老师思维的广度、深度,令我佩服,在我对做专刊还一筹莫展的时候,老师已经有了全盘的考虑和规划,而且提出的对策,既有明确的原则,又有极强的可操作性,立马可以上手实施,落地可生根。同时也很惭愧,自己能力有限,这些具体工作,还是要让老师费心费力。老师常常笑言:革命尚未成功,本人仍需努力。虽然豁达,虽然乐观,但也饱含无奈。但愿自己能多做一点事情,为老师分忧。但愿团队的年青才俊们尽快成长,早日挑起团队大梁。
晓希
2022-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