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六合八法拳师范教学第十一课心意六合八法拳师范教学第十一课
今天老师一到灵石培训点,建军向老师汇报了今年第三期艺海编辑准备情况,就这期凌老师专刊,到下周二,还有五篇文章将提交,老师说文章收到后,马上编辑分工行动起来,宁要不是,莫要停,争取早日完成。
负责10月17日拜师筹办工作的仲寅,向老师汇报了尚未完成的工作和需要团队一起协助解决的问题向老师做了详细汇报。老师指示,团队每次搞活动一定要围绕一个宗旨,增加友谊,相互了解,提高凝聚力。要培养新人,让新人增加锻炼机会。每次活动之前,要立个预案,每个岗位需要多少人,尽量让大家自告奋勇、有更多的人来参与。按时间先后,做好每件事,打好提前量。通过这次活动,总结成功与失败,形成一个范本,为以后照章参考执行。仲寅作为新人,老学员要积极配合他的工作,切不能旁观。在老师的指示下,成立了活动会务组,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人,在规定时间节点内完成,确保会议的顺利进行。
然后清怡问老师,这次证书写的心意拳,没有了凌氏两字,去掉何因?老师曾在“凌氏拳艺名称的由来”一文,解释了用凌氏两字的原由,明确指出,我们学的是卢老师的拳,练的是卢老师的拳,教的是卢老师的拳。用凌氏二字只是说姓凌的人打得拳。最近在头条里看到的一个十大形视频,从他的拳里,可以推知他的前辈应该是凌老师代师授徒时卢老师的学生。可惜打的拳有些走样了。如果将来我们团队也出现这种情况,就有失偏颇了。我想这可能也是老师所顾虑的因素之一吧。
老师提议说:之前用凌氏,有其历史原因。我退下来以后是用好,还是不用好,要好好考虑一下。驰骛沿革,物理常然,哪种对传承更有利,就应该用哪种。他人提不便,我提出来,便于大家讨论。也希望大家积极讨论,谈谈各自的看法,用和不用没有对错之分。证书上是否要写,也可以各自选择。此话一出,震惊所以在场的同学,无不为老师这种胸襟折服。
拳艺指导环节,这节课老师继续指导晓希、晓舟和我的拳,从丹凤朝阳到抽梁换柱。
一、后手是调节倒骑龙背平衡的关键
倒骑龙背,顾名思义骑在龙背上的人,要形象的把在龙背的感觉体现出来。就似走钢丝的杂技人员,用双手臂代替一根长的竹杆调节平衡,而不摔下来。所以打这记拳重心不能在后脚跟,不能打得四平八稳。重心要落在脚尖,如何控制身体前冲不倒?需要用后手臂来控制。当前手臂向前伸足之时,后手臂不能跟着向前,而要略向后,体验到两臂的张力,后臂的控制感有了,正确的体感就出来了。
二、体现狸猫扑蝶之灵性
课上老师对狸猫扑蝶纠正了两个问题,双手重叠从上移到下时,力求要在一个平面上,侃希演示时,从上到下之时内缩了。
其次,相叠的手掌下来和翻掌要打出不一样的速度,打出节奏,灵性就体现出来。老师指出晓舟倒骑龙背后双手重叠之时,不能停,从上到下时,要稍慢;翻掌时,稍快。老师带晓舟打了几遍,让晓舟感受这记拳的节奏。
三、如何理解拳中的丹凤朝阳?
记得年初在海南与老师晨练,老师对我说,你的丹凤朝阳打对了,把胸腹腔打开了。当时听了老师的话,体感不深。这次课上我演示完这段拳后,老师问我,丹凤朝阳打好后,有什么感觉?真不知如何贴切的来回答。老师说,对这记拳名,一直有疑惑,某天心情不好,打这记拳时,打开胸腔,好似打开了心结,愉悦感顿现,拳名的疑惑解开了,这里的丹是名字,不是形容词,应为“丹(田)逢朝(zhao)阳”,这才是它真实内涵。燕子斜飞后,右脚上步,含住丹田,左手护挡,右手臂向前向上拔,把丹田胸腔打开了,恰如喜逢朝阳而愉悦,不快的心结消散了,这才是这记拳的精神和意境。
老师做任何事,都会有质疑精神,没弄清楚的问题,常是不断的思、问、辩,有时一个问题会花费老师好多年,才得到满意的答案。老师从体感上对这记拳的拳名全新理解,让我再次感受到老师对内家拳的领悟之细腻深刻,治学之严谨。肩负逐步完成水浪拳尚未完成的命名巨大工程,老师对已有的六十六式的名字,一个字一个字的去考证,去体会,难怪老师一直对我们强调唯有对每记拳名有正确理解,才能把拳的意境体现出来。
上步时把丹田含住把身体打开,虽然我平时也是这样打,但却没有去总结和领悟。老师的这句话点醒了我,水浪拳每记定型动作前的过程,都需要含住丹田,唯有这样才能打出劲路,打出内在东西。无论是鹞子钻天、掩手冲拳还是注坔贯月等等,含住了丹田,才能感受到以意导气,以气行拳的真谛。
四、“彼欲动,己先动”是技击和工作的制胜法宝
这节课的纠正内容,告一段落后。老师又回到上节课的旋转乾坤,意让我们理解得再透彻点。旋转乾坤打的是贴沙垂帘的劲,恰到好处的通过肩的控制来感知到劲,也是推手里的听劲。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推手中,通过感觉对方的劲路和方向来控制对方,是物质层面的,能感觉的;而技击的高境界应该是彼欲动,己先动,用神感知到对方,才是最重要的。通过对方的眼睛和他左右二个肩,哪个肩微沉了,就知道他要动那个脚袭击,此时只要略领先一步,反击在其先,就可制胜。
老师对“彼欲动,己先动”的解释,让我终于明白了孙子兵法的“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真实含义,难怪老师把虚实篇第六作为内家拳传承者必读十八篇之一。
老师在课上引用这段内容,竟是要我们用在团队工作中。善于明察秋毫,懂得换位思考,做到彼欲动,己先动。在工作中,做任何事要有预判,不仅要把可能发生的事预料到,更要抢先做好对策,这才是最高明的做法和决断。
老师不仅教我们拳,更在指导我们如何把对拳的认知应用到工作学习中,老师一直对我们说,拳的体悟解决了他许多文方面的疑惑。有老师在,胜过万卷书啊!
王国燕
2021年9月18日
[此帖子已被 王国燕 在 2021/9/27 19:52:56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