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5学拳小记这几天感冒比较严重,写小记迟了。现在记性不如从前,不马上写出来,很多就忘记了。还有如下印象:
老师讲到十大形的动作:
最后一击是不能去控制变化的,也就是不好变了。我的理解,之前的动作都是可以改变的,是在准备中,或者在寻找机会,最后一击是集中全部力量出去,无可更改,胜败在此一举。大概用了这种意识去打十大形,才能打好。
老师讲到水浪拳下半套:
起势:手落下来要落到位,大约手指尖与肩膀齐,再开始旋转乾坤。旋转一圈再转半圈,手要转到胯部位置再起,到风摆荷叶。老师说这里晓舟打了对,达达打了不对。我觉得是他们左手起的位置不同,达达起手位置在胸部略下,晓舟起手位置在胯部。我自己的体会,之前我打的时候也是从胸部位置起,但觉得总是打不出老师那种摆的感觉,这回在山东观察老师之后,我把手转到胯部再起,因为手比较低,必须用身体的力量才能一下举过头顶,顿时体会到了一点用身体摆荷叶的感觉,觉得双臂挥出去也变得有力。之后再看自己的视频,觉得这里象老师了一些。
琵琶遮面:要打出中锋逆笔的感觉。老师说毛笔字写一横,可以顺着笔锋划过去,也可以逆着笔锋推过去,写出来的字精气神完全不同。一时找不到毛笔,老师看到新同学王岚的发辫,灵机一动,请她过来,以辫梢代毛笔,在手上示范写字的顺笔、逆笔的不同,老师逆笔写的时候,有一种负重前行的感觉,我一下明白了逆笔的意味!老师用发辫做示范,真是神来之笔,形象生动,直观明了。打拳也要打出那种前进中有阻力的感觉,一种涩的感觉,才是行拳之高境界。老师当年是多位著名书法大家的忘年之友,曾经仔细观察他们如何完成一幅幅书法作品的过程,从他们的运笔出锋中,获益良多,既验证了自己行拳时的一些感悟,也对提高自己行拳的艺术水平大有启发。艺术到了最高境界都是相通的,书法和拳艺可以互相借鉴,互相激发,老师用出神入化的拳艺做了最好的证明。
倒骑龙背:双手臂好比走钢丝的竹竿,是保持平衡用的,所以向两边伸了越长越好。最远端的两个手指互相呼应,拳打通了以后应该有互相通气的感觉。
这次拳课上向大家展示了拳服第五次样,这次样品已趋于完善,但还是有不如人意之处,搜集同学们意见后,将直接在大货生产中进行修正。拳服大货预计在6月24日完成。
课后老师对宣传册的制作进行指导。老师首先肯定黎明制作初稿的认真和积极,其次对黎明也对大家指出,做事一定要有结果导向,按照我们要的结果去做事,否则做的都是无用功。我们要先有一个想法,成品是什么样子,成品可以做页,做册,做书,都可以,但是一定要先确定。然后按照成品的样子去准备文字和照片。老师随后从包里拿出一叠不同大小、页数的宣传册样本,让大家翻阅,大家传阅后,觉得8面的宣传页最直观方便,一致同意按照8面单页来做我们的第一个宣传页。随后老师说,在鼓励我们做的同时,他自己早就开始动手做了,8面宣传页适合摆多少文字、多少照片已经考虑清楚,基本面貌已经了然于胸。老师把凌氏拳艺最根本的不可缺少的5篇简介进行了修改和精简,以适用于宣传页。老师号召大家回去也缩写一下简介,考虑一下版面的排列,以锻炼和提高自己。老师总是这样,一方面慷慨地给我们提供平台和各种机会,鼓励我们多实践多锻炼,帮助我们成长,同时把自己做为最后一道堤防,如果各种原因我们没能做好,老师那里早已有了预案,可以从容应对。跟着老师,可以学到的太多太多,何止拳而已!
晓希
记于2019-06-20
[此帖子已被 晓希 在 2019/6/20 17:58:32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