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9学拳小记学拳小记05.19
这次训练,主要练习了两记拳:穿拳和单把,其中穿拳打的尚可,单把则暴露了很多问题出来。
问题一,在(动作三)与下一个(动作一)之间的衔接时有多余动作:左手不自主的贴着右臂往下抹。看似有模有样,实则画蛇添足,老师说,从来就没有教过我们这个动作,为什么会打出来?是因为人的本性如此,觉得这样很顺手。如果是当作普通锻炼身体,类似广播操那种打法,那随便打打就好了,但既然是拳,这就是错的!
从打拳的意识上来讲,上步一跃,一落地,就已经打出去了,此时意识不应松懈,紧接着动作一上步,起手,不管打多少下,每个动作都要干脆利落,动作的衔接也是如此。
很多人打这一式单把,没有明师纠正,时间久了就变样了,要么画蛇添足,加了很多自以为是的动作,要么一味追求所谓的“快”,丢掉了动作一的意识,憋着一口气在那不停的打,自然也就练不出功夫来了。
问题二,自从上一次清怡师兄给我们示范了单把“跃”的感觉后,我也在慢慢尝试“跃”的远一些,可是功夫不到,动作不协调,站不稳。朱教练给我指出,单把此记拳,要注意后手,尽量贴着身体,这样就能站稳了。试了下,果不其然,之前后手离身体很远,意识到后手贴住身体后,果然稳当了不少,就像有个靠山顶住一样,这跟我之前练习穿拳的“法门”如出一辙!
这次训练最大的收获要数看小凌老师教拳了,老师在指导十大形的时候打了好几记拳,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字“正”!
目前所学的十大形每一记拳,包括像一头碎碑和这种身体起伏较大的拳,都离不开一个“正”字。记得之前有一回,让以前几个爱好武术的朋友看了下我的一头碎碑,那是他们第一次见十大形,他们告诉我,一头碎碑那种涨起、落下的气势很足,有一种顶天立地的感觉,这就是十大形的魅力。
我们很多时候打踩步、穿拳,尤其是虎扑等需要短拳长打的拳,功夫不到,又想把劲打出去,不经意间就塌腰了,力从平地起,腿撑直了,却断在了腰部。老师打的每一记拳,腰胯部撑起,含胸拔背,威风凛凛,身着衬衫,却打出了龙虎之威。这几天我自己练拳,每次想到此等场景,总能有所裨益。
我回想了一下这一年多来学习十大形的过程,把我自己学拳的过程划分成三个阶段,虽然以后还有更多的“阶段”等着我去到达与突破,但是我希望通过对过去学拳、习拳的总结,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也想与各位师兄师姐分享心得。
第一阶段,拘谨。
因为对拳的动作不熟悉,或者说,对十大形很陌生。这里所说的陌生并不单指动作,也指十大形那干脆利落的风格。像老三篇那三记拳,并没有太过大开大合的动作,就会有很多“拘束”的问题:
踩步,前手撑不出去;
龙吊磅,前手肘没有意识,掉下去了;
抡劲,两肩没有撕开,单纯的前臂摆动。
在老师和教练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纠正中,这些问题会渐渐得到改善。
第二阶段,“过于奔放”,缺乏意识。
我目前有很多拳处于这一阶段。
大部分拳在经历第一阶段之后,不再拘谨,已经能把架子摆出来了。这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要数穿拳了,之前打穿拳,感觉有劲使不出,储教练让我注意动作一,要蹬地向前,前手有抓住的意识猛的向后带。为此,我在公园找了棵树,站在两三米远的位置不断练习动作一那种“窜”出去的感觉,有所成效,慢慢的拳能打出来了。不过,打着打着就变形了,为了能把拳打出去,身体下意识前倾的厉害,出拳的那边肩膀掉下去了,腰也塌下去,也站不稳,整个拳架散掉了。
在这一阶段,很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注意后手,如果注意了后手靠住身体,就算是打往前冲的厉害的几记拳,也不会站不稳,同时身形也不会因为意识偏向一边而歪斜。
第三阶段,前后兼顾。
主要是对第二阶段出现的问题进行改善,每一记拳,注重前后手的意识,使动作变得更加协调。目前我能达到这个阶段的拳很少,因为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过度很困难,稍不留神就跑到第一阶段去了。我上个星期打踩步,因为太过注重拓手的感觉,动作一二三就断掉了,不连贯了。
虽然在通往十大形精髓的路上困难重重,但是有小凌老师和各位教练的保驾护航,能一睹其芳容也并非痴心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