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7 学拳笔记学拳小记2018-05-27
在这几周的十大形训练中,老师一直强调收式的发声,在本周的训练中,老师还指出我在打拳过程中的一个错误:呼吸没有与动作配合好。
事后一想,这可能就是气与力合的一种体现,结合这几周储教练给我指出的踩步的相关问题,我对“合”有了一些粗浅的理解:要做到“合”,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协调!
以下是我对“合”的理解的详细阐述,可能理解有误,但我目前所能理解的程度仅限于此:
一、何为“合”?
顾名思义,“合”就是合力。我们一般说一个人拳打的好叫架子整,就像我们的踩步,将所有部位发的力尽量在一个点打出,就是把所有力合在一起。
我打穿拳那一把老是打不好,拳打出去总是抖,其实就是力散了,没有集中在一起,倘若能将力合于一点,自然就不会抖了,也就是打出了撧劲。
能把力合起来,自然能力千钧!
我从小就爱看三国,小说、影视剧基本浏览个遍,现在闲着没事的时候还爱听三国的评书,虽说有些情节是杜撰的,但其中还是有许多值得玩味的地方。
三国里的猛将都有一个特点:兵器重,马好。尤其是驾驭赤兔的吕布、关羽,那可是无双猛将!武将马上作战和地面作战完全是两个概念,马上作战,更多的是考验骑术,倘若骑术精湛,自然能应用好马力,做到人马合一,就能将手中的重兵器应用到极致,而在地面作战,使用重兵器可能就没有那么得心应手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欧洲中世纪的骑士像中,都会有一把长长的骑枪,而骑枪冲锋则是影视剧中令人热血的场景。在马克沁机枪没有出现之前,骑兵主宰了全人类的战场数千年,原因之一就是骑兵的冲锋能轻松撕开普通的步兵防线。对于单个骑兵而言,因为冲击力巨大,所以用来冲锋的骑枪大都硬而脆,以保证冲至敌人身上的瞬间骑枪折断,减少冲击的反作用力。
像打踩步这类拳,应像骑兵冲锋一样勇往直前,手肘就是我们的骑枪,而腿脚胯则是我们的战马,将力量合于我们的枪尖,冲出去!
二、如何“合”
每次训练,老师都会针对我们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指出动作的不足之处,其实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动作更协调,我们说一个人拳打的好,除了架子整,还有就是拳打的顺,所谓拳打的顺就是动作协调。
记得有一次训练,老师说我们拳打的有问题,开玩笑说像跳舞,但随即又说也不像跳舞,真正舞跳的好的那也是做到“六合”的。而舞姿优美,自然是因为舞者动作协调美观,所以,我个人理解,要做到“合”,就要让自己的动作协调。
打踩步,不能手脚齐到,就打不出撧劲。《拳义》中指出:手脚齐到方为真,手到脚不到,遭人七十二般拿法,脚到手不到,遭人七十二般腿法。
我们一般是脚快手慢,如果按上文所述,把我们的身体比作跨上战马的骑兵的话,那就是冲锋的时候,马跑出去了,而我们身体却往后仰了,这要是接敌的话,很容易就被掀翻了!
针对这种情况,老师教导我们,脚要等等手,且到闯肘那一下快到最后的时候要发劲,但自己在这样练习的过程当中,又会不自主的在闯肘的那一下略有停顿,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要做到整个过程中既无停滞,又有轻重缓急,还要保证手脚齐到,这其实就是一种高标准的协调。
上面说的这种协调是身形上的协调,在这几周的训练中,老师还强调了呼吸的调整和收式的发声。
老师指出最后收式的发声,应发撧劲,我特意向老师求证了一下,是要发爆发音,短而洪亮。如果行拳过程中呼吸调整的比较好,最后发声气息足,这种撧音很容易就能发出,否则不易发出,胸口还会有闷的感觉。
很多拳种对发声都很讲究,尤其以南拳为甚,像铁线拳就有很多种发声。发声,是由气流催动声带引起的,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气与力的结合。
所有的体育锻炼都强调呼吸的调整,比如跑步,呼吸调整的好,自然就能跑的久一些,十大形也不例外。
老师和储教练在教拳的过程中,从未讲胯如何动,腰怎么转这些东西,而是经常教导我们打拳要有节奏感。我想,找到了这种节奏感,就能做到一定程度上的协调了,那么也就能初窥“合”的门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