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9 学拳笔记学拳笔记2018-05-19
今天老师对我的指导如下:
天官指星:左手在右肘下,手指是朝前的,跟右手基本平行,左肘是收住的,不可以飞到身体外,左手臂不是跟右手臂垂直的,而是趋于平行的;
燕子抄水后,面朝北后退一步双手下压的同时蹬脚跟立起身体,注意双手下压始终保持压的姿势,手上的劲不要散掉,要一直压住;
双峰贯耳后转身,重心在后脚(右脚),左脚在前,双手握拳夹住身体,有一个定势;
截手双推:手的位置是一步到位的,然后就固定在那里,随后只是调整身体,手不好再向前然后再收回;
熏风扫叶:上手要有力,处于紧张状态不是绵软状态,指向对方眼睛,随时准备出击;
燕子衔泥前:要丢两记,第一记是掩护,第二记才是真丢石头出去,第二记丢的时候手要有力,软绵绵的话石头丢不出去。衔泥的时候右手四个手指垂直向下,大拇指贴牢中指,右手腕架在左手虎口上;
灵猿摘果:先是重心在后,随后身体往前也只是出去一点点不会变成弓箭步,身体含住,然后拉回来再向前出手。
老师指导其他学生的时候我学到的内容:
荷叶承露:双手从体侧举上头顶,手要尽量往外伸,举的时候,要用身体的力量而不是手臂的力量举手臂。我试了一下,如果用身体的力量举手臂,就可以举得很高,也比较容易翻平手掌向上。
平沙落雁:双臂打开,要在肩膀处略微往内含一点,双臂不是笔笔直的,而是略微有一点弯的,手指头也略微向下,有一个罩住下方的意思。
今天看到老师用另外一种风格示范摘星换斗之后,双手挥向下、抬双手、伸左手向前、边转身边伸右手向身后这一系列动作,完全是另外一种感觉,十分凌厉,十分迅速,十分短促,手脚齐到,天衣无缝,那种节奏那种速度那种气势,即使在10米之外,也能让人不寒而栗,但是又极具美感,潇洒之极。短短数秒,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水浪拳用于技击,今日得见一斑。
老师今天交给我一个新的学生——沈琳,让我从头开始教她。我知道这是老师培养我做拳教师的又一个步骤,通过教新学生,把自己模糊不清的地方暴露出来,梳理清楚,教学相长,和学生共同进步。小沈前面大半年一直生病,身体状况不太好。希望通过练拳把身体练好。我教小沈,从起势到第二个注坔贯月。老师在旁边看。我领打,不停地讲。老师看了一会,叫停,说,“你说得太多了,太细了,教得也太长了。”老师说对新的人,没有必要说那么多细节要求,也不能教那么多动作,她记不住的,要晕掉的。先把路径、方位搞出来,教一小节动作即可,让她打,如果可以复打出来,再往下一小节。教的时候,把最重要的一个动作点说出来,提醒学生,就可以了。比如从转丹田到第一个注坔贯月,要说:转向正东——往下坐——转——转回去面对那只角——起。第一个注坔贯月到第一个临崖勒马,要说:出前脚——退后脚——右手向前——右手拉回。这样简明扼要提醒一下,学生就比较容易打出来,多打几次,她就记住了。经过老师的指点,我再教小沈,就顺畅了许多。这节课下来,小沈可以把起势到第二个注坔贯月的路径都走下来,虽然我看问题多多,但是记住老师的话,现在没有到纠正动作美观到位的时候,先学大的东西。小沈比较年轻,接受能力比较强,老师说希望我教得快一点,在两三节课后可以赶上国燕教练教大家的进度,这样可以跟着大家一起学。下节课准备教她从第二个注坔贯月到摘星换斗。希望小沈同学回去以后这两周时间能勤加练习,熟练掌握今天学的内容。
课后,有一个意外惊喜给我,朱理事长交给老师一个信封,老师说信封里的东西是给我的。打开一看,是老师请凌氏弟子——书法家朱东奇写的一幅书法作品,内容是老师自创的一首诗,是送给我的孩子和他女友的,
闻徐、张赴美读博寄盼。
柳绿还带惠风,桃红复含玉露。
惠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凤凰寻锦泗水,芬芳识得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随,更应在朝朝暮暮。
戊戌春日肖力行文 朱东奇书
“惠风”就是春天的风,取自《兰亭集序》里的“惠风和畅”。
“凤”指男孩,“凰”指女孩。“泗水”,是孔府附近的河,从孔府到孟府就是这条泗水相连,以“泗水”指代孔孟的学问,这里指代国外的高等学府。
“芬芳”,是指学有所成。“识得归路”,是指两个孩子学成以后要回国。
以前的人交流靠写信,一来一回要几个月,所以要自我安慰“岂在朝朝暮暮“,但是现在通讯技术发达了,随时可以联系,老师说应该要改成朝朝暮暮地联系,这样才是有情人正确的交流频率。否则就不是有情人了。
这首诗, 格式是老师独创的,不是严格死板的格律诗形式,前面两句6个字,后面两句7个字,下半阙也是这样,读起来、写起来有一种韵律感、节奏感,朗朗上口,别具一格。
老师说这幅作品东奇写得很好,因为这首诗的格局是独创的,没有前人的书法作品可以参考布局,他必须自己考虑版面如何排布,现在看东奇的布局是成功的。
这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饱含着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希望他们学有所成,感情长长久久。老师的心真是太美好,真诚而柔软,令我十分感动,我替孩子们好好感谢老师。也谢谢朱东奇师兄费心费力书写这幅作品,也谢谢朱理事长帮我取来这幅作品。谢谢你们!
接下来,老师不顾手术后喉咙受伤还在疼痛当中,反复问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接连回答了同学们好多个问题。我在下课同行的路上跟老师说起此事,问老师为何不把答疑推迟到下节课或者等喉咙好了再答,老师说规矩不可以破坏。老师总是这样,为了拳艺传承,不惜牺牲自己,绿肥红瘦。
最后,老师对再版书下半部材料的整理,提了要求,请大家在老师重新设立的纲和目的框架基础上,拾遗补缺,补充完善。号召大家主动推荐好的文章,或者新写几篇填补空白,让内容更丰富多彩。希望负责此事的小组,成熟一个纲目,提交一个纲目,尽快完成书稿整理工作。晓舟、建军、达达都很有信心,说文章他们基本上都整理好了,只要重新调整一下纲目分类就可完工,预计几天内就可以完成,老师听了很是高兴。
晓希
2018-05-19
[此帖子已被 晓希 在 2018/7/28 16:44:12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