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2018/09/17学拳小记2018-09-15学拳小记
晓希
今天跟着国燕教练学习从顺水推舟到瓶花落砚,然后老师又给大家做了指导,我学到以下内容:
1、 顺水推舟二之后,左脚调整一下方向,然后抬手抬腿,手抬到耳边位置,翻掌手背相对,向前向下插下去,然后握拳呈圆弧状把手拎起来,想象在摇船,拎到肩膀高度,拳变掌,右掌平推出去,手心向外,左掌贴到右面颊,也是手心向外,到驽马回头。
2、 驽马回头:下巴向前领,重心在左脚,身体保持直但是往左腿方向一点,身体不好前倾后仰,眼睛看向左肘前方。
3、 然后变化步伐,右手竖起在耳边左手平推向前,立掌。
4、 瓶花落砚:左手高右手平,左手在头部位置,右手在胸部位置,两手的中指要相互呼应。双手臂之间抱圆,圆要大一点,是身体能抱圆的最大程度。
今天我向老师请教了一个问题:
为何我起势之前站立的时候会晃动?我认为是我的重心摆放位置不对,我尝试站了脚的各个部位,但都是会晃,是为什么?
老师首先表示祝贺我,说我问这样的问题,说明我打拳到了一个新的程度,否则不会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天天打拳打到一定程度才会有的。
老师说人站立不稳会晃,是自然状态,比如小孩子走路不稳,是天然的,老人老了又走不稳了,也是自然状态。我们能立稳走稳是后天训练的结果。我会晃,说明我处于自然状态,人很放松,很静,在静的时候才能培养元气,(比如氤氲之气,那个时候是很静的才能生发生命)我此时出现此状况是好的,问题是我放松过度了,过犹不及,应该要放松到恰当的程度才行。那么这个尺度如何把握呢?老师做了一下示范,老师让我伸出手臂,然后在我手臂上用手指一压,我的手臂自然下沉一点点,这样是松的,如果我的手臂不下沉那就是紧,如果我的手臂沉到底了又是过松。松到极点就不是松了,紧到极点就不是紧了,从紧到松,是循环往复的。要达到中庸的状态才是最佳。如何做到中庸?有意识告诉自己不要太松,有了意识,慢慢可以做到身体不晃,从而进入下一个阶段。
老师今天的回答,可以说是又回答了一个千百年来无人搞清楚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多少年来无数的习武者都碰到过,但是无人答得出为什么,要么是一些故弄玄虚似是而非的说法。老师武学高度足够高,文学素养足够深,而且老师从不放过任何问题,会穷根究底,从文武各方面深入思考,所以老师可以探寻出答案。听老师三言两语把这样的问题解释得清清楚楚,看似非常简单,其实需要极深的功力和极高的素养!我们能听到,真是十分之幸运。
我还问了一个问题,为何用后脚蹬地起立的动作,我的右脚可以蹬到劲,而左脚却蹬不上劲?老师说这个很正常,每个人的身体都不是绝对两边平衡的,好比左撇子右撇子,一边用得顺手一边别扭是完全正常的,两只手不可能一样,所以不必在意,尽量做就行了。我听了很释然,还以为我的身体有什么毛病。
下课后,清怡、达达把装入镜框的的证书正式样本给老师看,老师看了很满意,表扬了证书制作小组的成员们,说经过实际操作,经过反复比较,终于有了好的结果,老师鼓励大家以后要继续保持这样的工作作风,动手做,再精益求精。不怕做错,错了可以改,就怕光说不做。
然后我们一批同学跟随老师到了晓舟教练租的第一分会的活动场所,去听凌氏讲堂对外讲座的第一讲试讲。老师对晓舟教练的试讲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供宣讲组参考。最后老师问了大家对贤贤易色的解释,觉得大家在本质上没弄懂。给我们说了怎么才是贤贤易色,举了很多又生动,又实际的例子,让我们醍醐灌顶,一下子完全明白了这句话的真正意思,多少年来,多少专家教授都没弄清楚的问题,老师解释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还非常简单!让我从内心敬佩,也感到幸运无比。按例,老师讲话,在没有得到老师认可之前,一律不对外,所以我这里就不引用有关内容了。只是觉得老师为了做好内家拳的传承太累了,于心何忍!
晓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