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师父的熏陶下,节日里我一连读了三、四个版本的《论语》,可是对其中有些句子的解释却始终读不通,某些关键问题的阐述竟没一个版本能让我信服的。
我知道师父熟读《论语》,百读不厌,且用他的话说是“常读常新”,遂向师父求教!
问的时候师父正好也在看书,师父讨厌看书的时候被人打扰(这点我倒是跟师父挺像的),故“打发”我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自己去读去!”可惜,我还做不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三再四地恳求,还搬出师父常常教导的“学、问、思、辨、行”道:“学了之后不就是要问吗,不问岂非白学了?”
所以讲“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真是至理名言,师父到底还是经不住“小女子”的一味纠缠,让我先把问题说来听听。
于是,请教了师父如何去理解《论语》的以下三则:
1、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关于“仁”)
我读到的解释是:只有仁者能够喜欢(好)人,厌恶(坏)人。张居正是这样给朱翊钧小皇帝讲课的,傅佩荣先生也是作此解释的。
可是,想不明白:为什么只有仁者才能喜欢好人或讨厌坏人呢? 儒家讲的是“人性本善”,傅佩荣先生则提出“人性向善”,既然人性是趋善避恶的,那么,通常情况下,世人不都应该是喜欢好人,讨厌坏人吗?难道说,只有成为了仁者之后才能如此?
师父这样为我解惑:仁者,可以理解为达到了一定程度、一定境界的人,有正确的鉴别能力。好,与恶相对。好,有肯定的意思;恶,有否定的意思。师父让我不要被书本字面上的解释所局限,要再往下去想这句话真正的涵义究竟是什么?师父还补充了一句,很多道理往往可以从拳上得到验证。
经师父启发,忽然想到上周日打燕子抄水的时候,师父跟我说:“朱宏滨打的燕子抄水有一个地方是你还打得不够好的”,师父问朱宏滨:“你知道自己好在哪里,她不对在哪里吗?”出乎意料的是朱自己却也不知道。经师父亲自指点并示范后,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只有到了一定程度和境界之人,才能评判出好与坏的根本所在。如此,“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的含义就不言而喻了。
2、敬鬼神而远之?(关于“信仰”)
《论语》中多次提到要“敬鬼神”,所以某位知名的哲学教授便以此推论:“孔子对于宗教的肯定是毋庸置疑的”,我却心生疑惑。
师父则为此层层剖析。师父说:首先,要弄懂什么是孔子说的鬼神。其实很简单,人死后为“鬼”,有一定功绩的称之为“神”,鬼神就是祖先,从儒家的“孝道”来说,都应当“敬”。而祖先是人所不能选择的,无论好坏,善恶,死者为大,故孔子又说:敬而远之!其实,敬鬼神就是敬祖先,关乎孝道,与宗教信仰何干? 经师父这么一说自然就很容易理解了。
3、知其不可而为之?(关于“天命”)
我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可师父估计还是听出了弦外之音,颇有深意的笑了笑。此时,我再调皮也万不敢拿自己的师父去说事,就举了自小崇拜的诸葛孔明的例子来打开话题。智慧如孔明,为何早已知其不可为,却偏要为之?孔子既然是知天命、顺天命,那又为什么仍要如此?究竟什么是天命?为什么天命会让人有如此的决心?
师父则反问我:《论语》中的这句话是谁说出来的?孔子同意这样的说法吗?你又是怎么去看待孔子的,你认为他所做的究竟是不可为呢,还是可为的?
师父所问极妙!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和思考的空间。待我想过了这些问题后,师父才道出了他本人对此的理解。虽然我之前已有过考虑,但还是没有想到师父对这句话已然看的如此透彻,并且解析的如此深刻……
我们常常因为一个人是伟人而忽略了他的平凡,又常常因为一个人是凡人而误解了他的伟大。师父则告诉我:其实人和人没什么两样,伟大都是从平凡中来的。如果有了相似的经历,天命所归,或许人做出的决定亦会是相同的。
这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境界。试想,如果孔子能被当时的人所理解,怕也称不上是圣人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职责所在,何计可为不可为?如此,方知天命所在,方是天命所归!
求教至此,小仙对师父佩服的五体投地,再怎么地仰止、行止都是欲罢不能了……
2013-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