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晨,趁小儿酣睡之际,起床练拳。惊蛰时节,乍暖还寒,颇感凉意。先练踩步,几个来回周身发热,随即收势。按师嘱,快走几步,气息平稳后开始练水浪拳。立定几秒,身体放松下来,打起式。沉肩转臂翻掌之际,身体自然前倾,便觉丹田充盈,气灌周身。
近阶段练拳,丹田的气感日趋强烈,渐次稳定,得以愈发清晰地觉知到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与丹田内动之间的关系,外因带动内因,进一步往由内而外,逐渐修炼到意到气到的境界。经习拳六年积累的功力,由体悟不断总结,我对练拳又有了新的认识。从丹田聚气,到意守丹田,终于认识到师父在我学拳之初对我强调的两点:立身中正和中线不让,真是初学者练拳的无上法门!
内家拳行拳必要“守中”,什么是守中?回想起来,其实师父一上来就向我点明了守中的要旨:立身中正、中线不让,直截了当,简明扼要。这两点在整个行拳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百会穴和尾闾经由脊椎一线贯通,以此线为轴,身体中正平稳的转动之际,出手出脚、运手动足,无不做到中线不让。同时加上外三合的要求,日久生功,一动无有不动,自自然然的虚领顶颈,气沉丹田。体悟到了守中,修己可自观,旁观可照物。对练拳、看拳都有提升。
此时,不禁想起了师父在我五年前写的一篇《中规中矩入拳术之门》跟帖中所写的“得一炁,化三气”。我隐约意识到师父那时可能已经为我点出了“炼精化气”的含义。“意与气合谓之精,意气相合,以意导气,意到气到。无论学什么,都要学到精纯,方能得一,以一贯之。如何炼精,必要有所守,可以说,我这六年来练拳练得就是守中的功夫。一层功夫,一层境界。从肢体的守中,渐次达到丹田的守中,种种体悟不言自明。
尚书中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阙中。” 被称作是儒家十六字心传。这句话,字面上难理解,我一直没弄清楚具体含义。然而,当我逐渐体悟到拳中的守中,再重读师父当年为我写的三字经,突然意识到其中所述“去杂念、融水浪,越习相、归真朴”或能用作对这十六字心传的一项实证。当你通过练拳把守中二字融合在血脉里,就会知道什么叫中不偏,庸不易。内家拳由守中得到的体悟,不就是对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种印证吗?此即为,文以载道,武以证道。
孙子兵法上说: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内家拳名师亦如善战者,故无智名、无勇功。自己当初不解其中真意,不知领情,反惹师生气,偏要等练到了方感师之深恩厚义,大慈大悲。深悔不已,亦倍懂珍惜。
道德经上说: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师父在我拜师时就已说了,不走弯路,便是捷径。我们能跟随肖力行老师这样的宗师学拳,其实只要按师之所教深信不疑、笃行不缀,做到守中,即立于不败之地,余下不过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