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功夫深——2021.11.13学拳小记只要功夫深——2021.11.13学拳小记
今天老师不辞辛劳,一个人从苏州来回多次换乘到浦东为我们教拳。看老师指点仲寅、周俊等,我学到了很多,将老师的指点记录如下:
1、起式与收势
注意:从起点开始回到原点
水浪拳开始前站立的状态应该是人最放松的状态,一动就会有紧张感了。打到结尾收势时,随着双掌下来,人一节节松,到双臂自然下垂,双掌心朝下时,先松小指,挨次到无名指、中指、食指、大拇指,再次松腕,松肘,松肩。回到原点,像开始打拳时那样人回到最放松的状态。
2、起式的中指领劲转与临崖勒马中指对拇指
注意:不符合要求的紧与不符合要求的松
仲寅在打起势时,两手自然下垂第一动时,手腕略有翘起,老师火眼金睛,指出,从中指垂直上去到肩这条线要贯通,腕直。否则就紧了,僵了,断在手腕处。
打到临崖勒马定式,仲寅的手形是松软的,此处应是五心实,后手中指对前手拇指,手形不可散。
老师指点仲寅临崖勒马手形时,让我想到老师在给我纠正随波逐流一记过程中,由于到弧线的两个高点时散了,手形也动过了,道理应该是一样的。
3、闭门推月到拨云见日
注意:间距(角度)大一点,距离产生势。
打闭门推月,如功力不到打不到正好的角度,宁可转的角度不到一点,以便闭门推月与拨云见日的夹角更大些。拳就拉得开。距离产生势,等功夫好了,可以打到正好。否则初学者本身不会动,间距小了就更加不会动了。
有些带角度的拳,或者有前后、左右距离的拳也要注意这个问题,距离太小,势出不来,打不到正好的情况下,功力不够时稍微过一点反而打得出感觉,当然,心里要有数这是过的,慢慢做到正好。
4、注坔贯月:
注意:沿着一直线上。
重心在后脚,中轴线就上来了。直线上升。上下两手,手指领劲,(中指、拇指并拢领劲)在一条直线上。上到百汇,下到会阴。慢慢打出气感。先注坔再贯月,由下手下带动上手上。
5、闭门推月,手向前出去时,人不要也向前冲,而是要有后坐了,经老师演示,周俊打的这记拳立马改观。我想老师教拳的方式也是不断在提高的,越来越能用更简洁,更容易掌握的要点来教我们打好每一记拳。也就是说同样是以简御繁,功夫也是层层递进,境界上也有不同。
6、鱼窜镖击前两手拎起来
注意:收肩。
拎的时候肩要收起来,手指对准对方,距离差不多是对方头的间距。
老师指点仲寅这记拳让我第一次体会到收肩,对如何动肩有了更精准一些的认知。
7、鸿雁双飞,提,转手的时候,手指不要佝起来。
老师在指点周俊这记拳的时候,让我想到老师纠正我狸猫扑蝶一记,劲力要达到手指,不能散。
8、孤雁出群。老师演示了技击用法。注意两手手形。
9、云横雪拥,壁垒森严。
首先要形对,那只是最基础的,还要打出每记拳的神。形不对,根本就是不会打拳。所以老师不要说看拳了,哪怕只看一下拳书,就知道作者会不打拳。
老师说,同时教不同学员的时候,会挑每个人最大的问题来指点,但教别人的,小记也要写,写下来才会是你的。把老师为我们纠错的记录,从头到底记录下来,这才是拳书所需要的。老师会告诉我们应该要打出来的气血,目前的毛病在哪里,过还是不到,或者这记拳有特殊的要求。要通过功夫打到的拳,老师是不教的,要自己练(按照老师指点的正确方向,持之以恒地练习),但与功夫无关的拳,老师帮你纠错,你就很好打对。
今天老师教的大部分都是我自己没学透的地方,所以学员就更做不好,通过老师的指点,我对每记拳的标准度认识又有了提高,进步就是这样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孤雁出群到云横雪拥这段我一直都打不好,确实比较难,虽然老师教了不少次,但对我来说还是很难掌握到位。根据老师今天向我们强调的,小记也要写别的同学的记录,哪怕抄一遍对自己也会有帮助,为此,我又重新读了晓希去年写过来的《云横雪拥》的三篇,摘录了一些重要的内容。
(以下摘自晓希的“云横雪拥”、“云横雪拥二析”、“云横雪拥三析” )
老师答道,“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句出韩愈 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这记拳就要打出这句诗的意境。
读诗,可以想见诗中场景:层云压境,横际前路,阻隔去处。大雪封路,抱拥关口,战马惊惧,立蹄嘶鸣。所以这记拳的起跳推出,应是重若崩云,整体涌出,不该是轻灵的感觉。
老师说,因为个人经历,年轻时读这首诗感触颇深,深有体会。某日,反复单操这记拳,体悟中,凸显这两句诗的意境。“云横秦岭”就是蓄势,“雪拥蓝关”正是挤劲。百密不疏,壁垒森严。这记拳的意境,就是一个“涌”字,整劲而发,浑身齐到,让对手感受到重压当前,遂取拳名为“云横雪拥”。
你们要做到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这记拳要打出“涌”的感觉。就是说,打出拒人千里之外之势,让对方的人马无法进来。拥者之意是抱,大雪环抱整个蓝关,严密无缝,壁垒森严,那就是一个整体,令人无隙可钻。用十大形的拳论来讲,就是整劲。就是要你把身体变成一整块,不是只用手臂来打,而是用整个身体来打,势大力沉,难以阻挡。
老师进一步说,更深入地理解,这里还有一层意思,云和雪,实际上是同一物体——水。云可以漂浮在空中,轻至忽略不计;黑云压城城欲摧,至重不可计量。当中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从水到汽,升腾变成云,云可慢慢积累,到了一定厚度,可变成为大雪。其实移动的物体,最轻的是云,最重的也是云。云横就是一点点积蓄力量的过程,势蓄到满了不能再满了,一涌而出,排山倒海压向对方。这记拳也就是这样一个变化过程,一个厚积薄发过程。
听了老师的解析,我不再疑惑,坚定了自己的理解。这记拳,要把自己当成云、当成雪,当成给对方造成巨大压力的一方,横的来,直的涌,压向对手。以诗而言,就是要迫使入侵者远离,使其无法突破。拳名出自于诗,意境是重若崩云,整体涌出的感觉。
记得我要求做到百密不疏,壁垒森严吗?要做到,你必须用尽全力。你的力量有多大,就用多大,全力以赴才行。为此,你先要把力量全部收集起来,从孤雁出群结束后就开始收拢你的力量,边边角角,每一寸的有生力量,全部归拢,集中到身体中节,然后重重地推出。现在你的注意力只在最后出手那一下,就不会有涌的感觉,因为你只用到了部分的力量。你必须集中全身之力,势大力沉,再出手。那就需要将收集力量的时间放长、范围放大,所以这记拳的转幅特别大,水浪拳里这么大幅度的拳,云横雪拥是唯一一记。你要特别留意,细细体会。
至此,我也明白了,为何我跟老师打云横雪拥,总是比老师快,是因为我对力量的收集不充分,最多收了120度范围。
我再练习这记拳,双臂在身体左侧大幅度转动,划足180度,感受到力量逐渐集聚起来,越划越觉力厚,力量之大甚至有时会站立不稳,然后左腿蹬起用身体的力量将双臂重重送出,自觉颇有拒人千里之外之感。老师评,有点涌的意思了。
老师又说,现在你再打,就不会走样了,如果你没有认识拳的内涵,没有打出自己的体悟,离开了老师,回去自己打,逐渐就会变形,比如,慢慢可能就转90度了,再往后甚至不转了,将来传到后面人,必然面目全非。这就是传承内家拳的难度所在。
请吾师审阅此文,得箴言:”收尽百骸之力,索齐经络之气,集于丹田之中,涌于周身之外。”喜出望外,无有过之。
很羡慕晓希在水浪拳中很特别的这记拳上能得到老师如此关注和精心指点,虽然没有晓希亲身所获的深刻体悟,纸上得来,但把晓希写出来的再重新抄录一遍,多少也能了从中领悟到一些。我个性中缺少这种精神,老师身上有,晓希身上也有,所以他们更容易成功,老师对晓希也更为倚重。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厚积薄发,倾尽所有力量,排山倒海,压倒一切困难,排除一切杂念,全力一搏,压垮所有对手,成功才有可能。拳本来就自带杀劲,外示柔,内持刚,以柔克刚不过是表象,没有云横雪拥的精神,就不要学拳,因为学不好。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在今后的人生岁月里,我想要成为一个温良宽厚之人,同时也要努力做一个自强刚正之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唯如此方能不辜负老师十年的教诲之恩。
晓舟 202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