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读肖力行老师《《有子之言似夫子》之警示》有感——读肖力行老师《《有子之言似夫子》之警示》有感
《有子之言似夫子》始见于《礼记檀弓上》,已有2000多年历史。今年初,肖力行老师从浩如烟海的古文经典中,精选50篇,汇成一册,名曰《一个习武者的古文观止》,将此文收录其中,更将其列为《内家拳传承必读》18篇古文之一,可见此文必有深义。
这篇文章仅357字,没有艰涩字,颇好懂,主要是讲任何人说的话,如果不能还原本来的说话场景,就会产生异议,甚至意见完全相反,很难判断对与错。当时我看了好几遍,认真参阅了好多相关资料,自认为理解已完备,写了读后感。老师说,你有这样的领会很不错了,但是,并没有明白我的用意。我选这篇文章,不是因为它的字面意思,而是因为它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我又看了多遍,奈何水平有限,难以揭开,十分期待老师日后开示。
10月17日,肖力行老师在凌氏拳艺集体拜师仪式上,作了《有子之言似夫子》之警示》的讲话。听后,如醍醐灌顶,完全颠覆我的认知。
老师主要提出了两个疑点,第一,为后世儒家所公认的,孔子弟子中儒学成就最高的曾子,为何在回答有子的问题时,彷佛是不经过大脑思考的传声筒?连没有多少儒家学问的普通人,都觉得那样的说法不合适,孔门高足曾子为何笃信不疑?
第二,从文章对“子”的称呼中,老师发现了重大问题,“子”是尊称,就是我们现在白话文说的“老师”,学生对老师、晚辈对前辈才可以称“子”,子游说“有子之言似夫子”,完全不符合儒家的礼仪规范,子游怎么可以称呼平辈的同学为“子”?在当时称呼规定很严格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的,应该说“有若之言似夫子”才正确。
这两个疑点,第一点我读时有所感觉,但是自己找了理由,孔子说曾子,“参也鲁”,大概曾子当时就是那么一个直肠子的人吧? 就心安理得放过去了。
第二点,则丝毫没有意识到有问题。经老师一提,猛然惊觉,对啊,这在当年该算是大逆不道!!我竟然一点不觉得!并且,2000多年了,无数文人学者研究过《礼记》,好像从未见过有人提出?朱熹那样的大儒,对曾子推崇备至,居然也未发现这个问题。
不由得想起老师说,不要迷信,对任何名人名著,不管名气多大,都要保持质疑的心,老师是真做到了。老师读书、练武,从来不会放过任何疑点,学习、探索、求证,持之以恒,花几年、十几年才找到答案的情况,比比皆是。
倘若此文作者还在世,通过沟通交流,最易找到答案。现在已无可能,只能靠逻辑推理。文章记述的是三个人物:有子、曾子、子游的对话,且都是《论语》中的人物,老师从研究这3个人物入手,从《论语》中找线索,用《论语》解释《论语》,最为可靠。
《论语》,老师早就通读多遍,烂熟于心,这次又针对性地进行了研读。三人的年龄、身份、背景、学问各如何?跟随孔子学习了多久?孔子对他们的评价怎样?同学对他们的评价如何?全面地加以分析归纳。有幸目睹老师用《傅佩荣讲《论语》》一书作为写作此文的工具书,在三个人物出现之处、在有人被称作“子”的地方、在人物对话涉及的不同之身份情况,一一用铅笔、直尺仔细画了线条,做了记号,注了分类编号。老师一直感慨,中国古代什么学问都有,独缺统计学,如果我们的历史书上能留下详实的统计数据,当今的社会发展不知要少走多少弯路,加快多少速度。这次老师就实实在在、一丝不苟作了统计的工作。《论语》中,有子出现4次,子游出现8次,而曾子出现过16次远远多于有子。孔子在世时,三人的学问,子游最高,被孔子列为孔门十杰之一,曾子第二,有子第三。其时,曾子就总结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句儒家思想的核心之言,可见曾子极有见地极有头脑。文章写于孔子去世以后,曾子应该学问更有长进。到今天,我们还在学习曾子的儒学著作,曾子绝对是一个杰出的大儒家。
老师推断,文章中描写的只会传声,不会思考的曾子,应该是作者有意的贬低,目的是为了抬高有子。而且还让水平更高的子游来背书,进一步贬曾子,褒有子。作者有违儒家的伦理规范,将有子与有子的老师孔子相提并论,由此可见,作者是有子的学生或者再传弟子,对自己的老师用尊称,为突出自己的老师,将有子与孔子并列。所以题目《有子之言似夫子》天然就有缺陷。难怪这篇文章没有被选入《论语》,因为经不起推敲。
老师的分析,有理有据,逻辑严密,令人信服,谜底自然揭开。角度新颖独特,前无古人,论证严密透彻,宛若科学论文。至此,明白了这篇文章的弦外之音。这篇文章的表面意义很好,但是比较普通,老师选此文的真正用意,是用这篇文章作为反面教材,以教育大家。
通过贬低水平最高的的人来显示自己的身价,古已有之。直到今日,还是屡见不鲜。作者如此做,表面上是为自己的老师有子扬名,实际上就是为了抬高自己。私心所致。可以想见,曾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看到这样的文章一定为自己的老师曾子鸣不平,难免同门之间纷争四起。所以,老师再次推断,儒家文化,自孔子之后,并未声势浩大发展起来,直到汉武帝独尊儒术,才确立了主流地位。这几百年的边缘化,是否跟孔子的弟子们不够团结,相互贬低有关?老师面临传承的重要关口,在此时提出让我们好好学习这篇文章,用心良苦,深谋远虑。警醒我们,凌氏拳艺团队内部要互相尊重,实事求是,团结一致,才能做好内家拳的传承。
不禁想到,当年我们公众号、头条等新媒体刚开办时,老师教导我们,碰到口出恶言留言之人,不必理会,不必反击,不为所动。坚持做我们自己的东西就好。现在我的理解更深了一些,那些人是通过踩我们凌氏拳艺——内家拳的殿堂来抬高自己的身价,为何要给其与我们对话的机会?
老师揭开谜底的思路,是典型的哲学思维。哲学思维是由表及里,透过现象,分析归纳,推断出本质。在一团迷雾无从下手之时,运用哲学思维,可以让你找到正确的方向,按此方向步步前进,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与解剖麻雀般的科学思维不同,哲学思维是在没有麻雀的情况下确定如何行动,所以并不能确保结果百分百正确,但是因为哲学思维的科学性,普遍性地会得出正确的结论,除非特例。老师不仅有哲学思维,还同时具备科学思维,老师的这篇论文,丝毫不逊色任何中文系教授的论文,必将成为传世的经典之作。 80年代,当年老师从事环境保护的研究工作,所写化学论文发表在国家一级学术期刊上,稿费相当于当时一般干部的三个月工资,该论文还曾被吉林大学化学系博导写论文时引用。作为习武之人,能有这样的科研精神,实非平常。难怪乎老师能够抽丝剥茧,揭开千古之谜。内家拳的传承,有太多地方需要厘清历史,澄清事实,推断真相,十分需要哲学思维。老师这篇文章,为我们建立了哲学思维的典范。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团队内外工作,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提前给团队众人打下了预防针,大家有了免疫力,未来开府建牙发展团队,面对类似情境,就不会束手无策,知道该如何正确处理。
通过层层分析,老师文章中展现出来的曾子,令人肃然起敬,与《有子之言似夫子》里的曾子,判若两人。相信曾子若在天有灵,一定感谢肖师为其正名。孔子若在天有灵,一定倍感欣慰。虽然在世时没有实现理想,但是自己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2000多年后,依然有肖师及肖师弟子这样的后辈顶礼膜拜,忠实推行。泽被千秋万代,这样的成功,古今中外,何人可及?
晓希
2021-10-31
[此帖子已被 晓希 在 2021/10/31 22:26:06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