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童金星拜师申请+肖师寄语+拜师感想拜师感想
这次拜师仪式上,肖力行老师给我们作了他对《有子之言似夫子》一文的解析,令我叹为观止。
《有子》这篇文章出自《礼记》,之前老师让我们读过,我便试着看了一下。原文读了几遍,大概能理解字面意思,但是对其中的具体逻辑有点理不清,特地又看了下译文,跟我理解的差不多。
字面意思就是曾子说孔老师说过一些话,有子说老师没说过。曾子说这话是我和子游一块听说的,有子说老师这么说是有语境的,不是普适的。曾子和子游一交流,子游就把孔老师讲这些话的具体语境告诉了曾子,曾子又把子游所讲的告诉了有子,并且问有子是怎么知道孔老师说这些话的原因,于是有子结合了孔老师日常的教诲,结合了孔门治学的精髓,跟曾子讲解了自己的判断分析。
对这篇文章的解析,也很一致,简单粗暴的讲,就是曾子生搬硬套,读死书,没学到精髓,但是有子学到了,能灵活应用。
我读这篇文章时候,想的是,我们平时跟着老师学拳,事后作记录时会有所偏差,很多时候明明一些话不是老师说的,但是由于理解偏差,很容易曲解意思,就写了上去,这样也会给后来的自己和其他读者造成误解。所以有时候课上师兄师姐他们录像还是挺有必要的,达不到有子的境界,起码要能像子游那样把场景还原出来,不至于像文中曾子那样。
我自己把文章读到这,就基本告一段落了。如果说还有什么疑问,那就是这里面的曾子怎么显得这么次呢?我对儒家的学问不熟悉,脑海里搜来搜去,仅有几个熟悉的词汇,什么“孔孟之道”、什么“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当然其中也包括“曾子”。对于不熟悉儒家经典的我来讲,“曾子”这个词远比“子贡”、“颜回”要熟悉的多,原因很简单,因为我知道有一本书叫《曾子》,虽然我没读过。
当然这个疑问也仅是一闪而过:既然文章这么写了,肯定有它的道理,有可能曾子现在还没认真学习?又或者,这篇文章里的曾子,不是我以前听过的那个曾子?名同人不同?
没有精力去搞懂这些东西,便就此作罢。
想不到,老师对此文的解析,却解答了我心中那一闪而过的疑惑。老师的解析具有创造性和颠覆性,用论语以及相关典籍旁征博引,指出这篇文章有可能是有子的弟子写的,有厚此薄彼的嫌疑。继而指出,孔门在历史上一度很没落,虽有外部因素,但或许也有孔门内部不团结的因素,以此给我们作告诫与警示。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的解析,启发了我很多其他的思考,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要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当下时代资讯发达,随着自媒体不断膨胀发展,每天都有各式各样的讯息不断地跳进我们的视野里,又因为大数据推送的关系,大部分讯息似乎都与我们有点关系。这些讯息里,有我们关注的新闻事件和相关评论,也有我们感兴趣的知识,不管是消遣时间,还是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又或者是给自己积累些与他人吹牛时的谈资,似乎都能从这些讯息里获取一二。
遗憾的是,大部分讯息都毫无营养,甚至鱼目混珠,误导他人。比如近些年就有很多造谣的事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与自己有关的事情,不免要关注一番,人性使然,大家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跟风,网络则更甚,我也是俗人,不能幸免,这就会对一些事情做出错误的认知和判断。
这过程中,虽然会有一些疑问,但是既然好多人都这么说了,可能确有其事吧。这就像我读《有子》这篇文章一样,我是对文中曾子的言行有所疑惑的,但是《礼记》这么记载了,都两千来年了,还被大家奉为经典,那这个曾子的水平在此时应该就是这样吧。这就是缺乏独立思考,缺乏对事物本质的分析与判断,全凭外在的附加因素去判断,这就很容易造成偏差。
然而独立思考,并不是空想,需要有厚重的积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老师这次的论证,引用了很多典籍中的记载作为论据,非通读儒家经典不可为,非有完备的知识体系不可为,所谓厚积薄发,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没有积累,也就不存在独立思考一说,因此平日的学习积累尤为重要。
正如上文所说,我们在纷杂的资讯里,可以找到很多知识类的讯息,以此来作知识积累。然而,仅靠“碎片化”的学习并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越多的讯息只会越乱越杂,只有系统化的学习,形成知识框架后,“碎片化”的学习才能锦上添花。试想,如果老师仅是了解一些零零碎碎的文章,又如何能将此篇解析写的如此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对于这类两千来年的历史问题,无法百分之百还原当时的环境,自然也不好肯定一定就是有子的学生在故意抹黑曾子,老师的解析中也说了,这是一种可能性。但是文中的严谨的分析,规整的引用,缜密的逻辑,让我相信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作为一个普通的打工人,平日不太有心思和时间像老师那样学习经典,但是对于自己的工作技能,那也是同样的道理啊。
有了完备的知识体系,有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再分析一些事情的时候,便有了底气,自然也不会随意跟风了。真理越辩越明,如果大家都跟风,那就没有什么好辩的了,但倘若只是为了表现观点不同而争辩,却没有干货作为论据的话,似乎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就像这些年来对于儒家学说、传统武术等一系列传统文化的争论,两极分化是比较严重的,而仔细看大部分争论的人,辩着辩着就开始脱离问题本身,开始情绪化,继而变成了骂战。那这些东西,到底好还是不好,还是自己亲自去读一读,去学一学,练一练。这也是独立思考的体现,如果一件事物都不了解,怎么去评判它的好坏呢?
这次拜师仪式上老师的讲话,不仅解开了我之前心中一闪而过的疑惑,也让我更加明白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