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3学拳笔记学拳小记
张黎明2018.01.13
本周继续十大形特训课,早早的赶到,趁大家还没到,单独让储教练看了下我的拳。
主要还是踩步方面的几个问题。
1. 踩步的后手应该是类似老式火车的那种连杆往复运动,要点是在一个垂直平面上。我的问题是在动作2的时候,在回收贴住肋部时,肘部不自然的往身体内侧偏。导致在动作3的时候,后手动作的路径非直线最短路径。
2. 动作3打到位的时候,手脚还是不同步,手要略微慢上半拍。按储教练说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一直打不出整劲的问题所在。而且强调,踩步打不出这个整劲,后续其它动作,在需要发劲的时候,都会有同样的问题。
3. 续上,在讲这个同步问题的时候,储教练讲,动作3的发劲,不是从2的位置,就开始发劲的。应该是在动作3到位前的一瞬间,手脚同时短促的发力。在发力之前,所有的动作都要做到轻柔、连贯。回来后,重新开始按分解动作练习,慢慢找那个感觉。同步性,好像有那么点感觉了。不过连贯起来,中还是有些不太顺畅。
4. 动作3接动作1的时候,前手应直接在原地翻腕后,垂直下按。我是多了一个小动作,有一个向外后再翻腕下按的过程。
5. 动作2接动作3的时候,上身不够立身中正,有轻微前倾。这里我是有一点点小的困惑的,因为在动作3的定式位置,储教练有说到,前手一侧的腰腹要有“含”的意识。从外在拳架的侧面看,是能看到从手臂、肋、腰、胯到大腿,大致呈一段连续的弧线的,上身也是有一定前倾的角度的。大致道理我是能理解的,这样便于整个受力传导过程的连续。困惑在于这里的立身中正和“含”的轻微差别,掌握不好,还是没有具体的体悟。
课间,和几个同门并相讨论指出了几个细节问题,也算是互教吧。
一个是抡劲和龙吊膀的步法,在动作3位置时,后脚的落点问题。我和葡萄各有观点,讨论后一起去请储教练评判。最后还是葡萄的动作更正确些。我后脚的落点,前后的距离还可以,就是左右方向偏近了大概半个脚掌的距离。
另一个,也和抡劲/龙吊膀的步法有关。之前一次课,小凌老师也已有指出,只是弟子愚笨,没完全领会。就是动作2的跨步,步幅不够大的问题。用小凌老师的话,就是要做到跨步和跳跃的临界点。也就是尽可能的跨出去,只要后脚还没离地就行。
我之前的理解和准备努力的方向,通过练习,逐步的、一点一点的去逼近这个临界点。裴勇、葡萄还有达达等同门,在看我打的时候,指出我这样不行。而应该要直接按自己能跨出去的最大步幅去练,只要后脚没有同时跳起来就行。
按此试下来,一个是还有些不习惯,还是回来后多练。另一个直接的体悟是,按最大步幅跨出去,在后续动作3跟步的时候,能感觉到由此带来的一股向前的惯性力。自己理解,可能也是整劲的一个组成部分。
最后,储教练又新教了一式十大形——穿拳。起始动作类似虎扑双把,都是从猴束蹲开始。目前很粗浅的理解,穿拳的关键可能在于动作3的发劲方式。要点应该在于通过对角方向肩和胯的“合/束”的动作,进而带动前后手的束的动作。
几天练下来是,类似打不出踩步的那个劲,穿拳这边更是一点感觉都没,感觉整个动作都是散的。
真的如小凌老师和储教练所说的,踩步是整个十大形的基础的基础。只有打出踩步的那股劲了,后面才能更好的学习掌握其它的招式。看来多练踩步才是正途,贪多嚼不烂。
[此帖子已被 黎明 在 2018/7/28 22:15:58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