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2017-09-09学拳笔记学拳小记
张黎明 2017.09.09
这次上课还是在源深体育馆,到的时候几个同学正在和储教练练习踩步。住的最近,到的却比较晚,实在惭愧。
储教练指出我的踩步,还是几个老问题:
1. 踩步2的动作,前手手腕已经变形到3的动作时的姿势,不够放松;
2. 3的动作,力没有发出来,要敢于发力。
3. 3的动作,脚的动作略快于手,没有同时到位;
以上几个问题,平时练习的时候,我也大概知道,但具体练习的时候,就是打不好。说明练的方法还是有问题,练的量也还不够。
九点,继续学习水浪拳下半套。今天学的是犀牛望月、鹞子穿林、赤龙搅水、风动浮萍、气什昆仑、存气开关。沾二期班的光,到今天,我是完整的又学习了一遍水浪拳。期间纠正了我之前的非常多的细节问题。今天的课,主要纠正了如下几处错误:
1. 童子抱琴接犀牛望月,手部的过渡动作:左手应直接翻腕后,画弧线下滑至裆部,然后再翻腕直接斜向上快速出拳。
2. 鹞子穿林:原先的大致路径还可以,但细节方面,交代的并不清楚,有些是滑过去的。
3. 赤龙搅水的起势动作:重心应在后脚(左脚),我原先的重心几乎在中间的;双手交叉放于胸前大致肩膀高度,我原先放的太高,都略高于头部了;
4. 赤龙搅水:双手的幅度要足够大,要有搅水的气势,而不就变成小家子气的嬉水、撩水了;
5. 风动浮萍:两个定式方位要分别面向东北和东南两个45度角;原先没太注意,打的有些随意。
课后答疑阶段,小凌老师就“慢而不断、快而不乱”做了进一步的阐述说明,一层功夫一层境界,不同的阶段, “断”和“乱”有各自针对性的要求。对于初学者,这里的断和乱,就是要求先把速度打慢, 从慢中熟练体会路径,找到不断的连贯性。还特别表扬了问题的最初提出者——陶嘉严,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微信群这段时间的讨论,加上老师的课上答疑解惑。对于拳的理解又进了一步。这几日练习的时候,有觉得更沉稳了些。而且,因为一直有在琢磨体会慢与快,体悟上的区别,发现最近打拳走神次数、时间也少了。
这里作为记录,描述下现阶段我对“慢而不断、快而不乱”的理解,留作日后的对比验证。
慢而不断,个人觉得绵绵不绝更为传神贴切些。绵绵,叠音词,既有缓慢的含义,也含有路径变化的匀速要求。不绝,为在各定式转变到下一式时,既要把定式打的交代清楚,又要似断而非断的能前后连贯衔接。这里,对路径的熟悉度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因为“慢”,隐含着另一个要求,对路径细节的掌握要全面完整,不能莫名其妙、含含糊糊的滑过去。
在此基础上,我发现,因为定式及路径转折的存在,整个的路径并不是完全匀速变化的。我现阶段的体会是,这里的绵绵不绝,可能更指的是呼吸的绵长而不绝。路径的转折衔接点,往往也是呼、吸的转换点,外在的路径动作上要似断而非断,呼吸上要转换自然,没有憋气、停顿等“断”的现象。由呼吸的连续自然,衔接路径的似断而非断。
上述,我自己的理解是,路径方面用慢而不断,呼吸方面用绵绵不绝,好像更为贴切些。
快而不乱,则是在保持路径完整、连贯,呼吸配合自然的前提下,做到加快行拳路径的速度的同时,还能保持路径动作的清晰、完整,和呼吸的平稳而不急促。
试着相对快速的 打过几次,隐隐约约的有一点体悟,也不知道对不对。打快的时候,在路径转折点,好像有一点发劲的意味。进而自己琢磨,求慢的过程,也是学会放松的一个过程,去掉拙力的过程;慢而转快的过程,好像是一个学习内家拳发劲的过程。
因只是试着练的没几次,而且控制不好乱的问题,也没敢多练。还是先老老实实的把“慢而不断”这层的功夫先练扎实了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