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1学拳小记
- 凌氏心意六合拳 ( http://www.lsquanyi.cn/bbsxp/Default.asp )
-- 六合八法拳论坛 ( http://www.lsquanyi.cn/bbsxp/ShowForum.asp?ForumID=11 )
--- 2017-11-11学拳小记 ( http://www.lsquanyi.cn/bbsxp/ShowPost.asp?ThreadID=1028 )


作者:柏伟磊
发表时间:2017/11/15 14:19:31

11.11学拳小记

    这次课,换到了源深体育场二楼朝南的一块场地,是小凌老师平时抽空亲自到现场看了后为我们确定的,每每这时候,都会感到愧疚,这样的事还需要老师亲自为我们做,希望以后我们的组织力度可以进一步加强,为老师分担重任,也为大家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早上过来,先跟储教练练了1个小时的踩步,发现要做到手脚齐到真的不容易,老师说,手脚出去的距离不同,一开始不同步是正常的,手脚齐到是要靠练出来的,在动作2的时候,脚可以有意识的等一下手,再出去,就能够齐到了,还是一句话,要多练。

另外,老师说十大形教的时候分1,2,3的分解动作来教,是为了初学者可以更容易抓住动作要点,但这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在动作基本熟练之后,一定要连起来打,才能打的好,什么是手段什么是目的,要知道。

老师还指出我们打的踩步,在动作3的时候,发劲是没有发出去的,还是在自己身上的力,这样不对,十大形打的是整劲,要打出去才行。记忆中这是学拳到现在老师为数不多的几次讲到发劲的问题,看来老师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平时要加倍努力了。

水浪拳的练习,这次复习到“无用之用”前一式,老师说对于水浪拳的学习方式和十大形不同,第一次学,是要会,现在是第二次学,就是修正,标准是要知道行拳过程中手脚放在哪里,要开始有形于手指的意识。另外,在和老师跟打水浪拳的时候,每次可以变换一下自己的位置,这样可以看到不同角度老师打拳的动作和细节,对修正自己的动作,很有帮助,这个跟看问题要多从几个角度看才能更深刻是一样的道理。

行拳过程中,手脚应该放在哪里,也需要注意招式间的流畅衔接问题,也就是动态中的动作位置和静态的拳照,会有略微的差异,因为动态需要考虑到下一个动作的衔接。感觉这一点比较难把握,不太清楚具体的标准是什么,要继续请教老师了。

在课后的答疑环节,老师讲了《论语》中的一段话,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其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乐”字,应当读作yao(第四声),而不是le,理解为“智者要像水一样,仁者要像山一样”,而不是“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

说实话,自己愚钝,第一次听到这里的乐字要读成yao,之前都是按le来理解这句话的,现在想来,从逻辑的角度来说,读le,按喜欢、喜好来理解,确实不通,为啥智者就一定要喜欢水,我非喜欢树不可以吗?为啥仁者就一定要喜欢山,我什么都不喜欢不可以吗?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再者,喜欢了水就算智者吗,喜欢了山就算仁者吗?孔子教导我们君子之道,儒家说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切就跟功夫一样,是要靠练的,不是凭空就能得来的,所以智者要像水一样,水无常形,是动的,是要懂得变通、曲达的;仁者要像山一样,立志要如山般坚定,不动如山,才能成仁成德。

所以,乐水、乐山,是行事和修身的标准,是追求的目标,而不是简单的喜好。

放在拳上,就跟“学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一样,如果你只是喜欢拳而不去勤于练习,是没用的,如果你只是喜欢山、水,而不是以山、水的特质为努力的方向,又有什么意义呢?

再延展一下,查了百度关于老师说的古时有人取名乐乐乐而别人不会读的故事,摘录如下:

乐乐乐,人名,清朝乾隆年秀才,1667年生于山东肥城,1769年去世。先后参加乡试、会试,相继考中“举人”、“贡士”,后参加殿试,成为进士。乐乐乐参加乡试时,考官大声呼其名:“le le le”,他默默不语,一脸不高兴。到了会试的时候,考官朗朗有声:“yue le le”,他自言自语,眉头微舒。秀才成了举人,一路顺风,走到天子脚下,殿试主考一板一眼地叫到:“yue yao le”,只见乐乐乐,满面笑容,对着考官不停地点头,嘴里振振有辞,好象寻到了知音。

跟老师学拳,每次都能学到新的东西,不管是武的还是文的,让我感到意犹未尽。

柏伟磊

20171115


作者:黎明
发表时间:2017/11/15 17:12:51

学拳小记

张黎明2017.11.11

虽有些波折,这次课还是在源深体育场上课。小凌老师还在二楼平台上,为大家挑选了更好的一个区域,正面朝南向阳,且相对隔离的一个空间。经此,浦东源深的训练场地应该是相对固定明确下来了。

到的时候,储教练还是和往常一样,早早就到了,都打了半套水浪拳了。赶紧让储教练看了下我的踩步,还是手腕不直的老问题。在2的时候,前手手腕就开始翻腕了。自己也知道这个问题,平时练习时也有注意,但却一直改不好,困惑中。之后小凌老师在指导其他同学的时候,还说到学了我的这个坏样。而且,好的不容易学,坏样却往往一学一个准。汗啊

这次课,对我个人而言,印象最最深的不是后面说到的很多哲学层面的问题,反而是小凌老师一句,最高级的拳,手腕处是可以上夹板的!课上及回来后,就一直在琢磨这句话。都有想自己做个夹板或淘宝上买一个的想法。

结合储教练说的,应该是后手的肩催肘,肘催手,再后手催前手,前手的距离都是由后手控制的。现在想到的一点,可能是之前就是因为知道自己有手腕的问题,一直想着怎么改进,过于把注意力集中在手腕,动作反而有些僵化刻意了。现在试着尽量把注意力放到后手手部,不去想前手,好像稍微好一点了。

储教练还指出我收势中的一个问题。起跳后鹰捉到猴束蹲这一记,鹰捉的时候,上身不能往后仰(往后倒),眼睛不能看天上,要狠狠得盯着假想敌的眼睛。我的问题,就是眼睛随着手的动作,斜向上看,而头仰了起来,进而导致身体的后仰。试着打了几次,储教练说算是有点样子了。写小记这会,这么一想,鹰捉时手的动作,就是要把假想敌的头发及整个头部一把抓下来,那手的高度应该是和眼睛相差不大的。那我原先的问题,可能是出在了手伸的太高的缘故了,而且手伸的过高,中门不是洞开守不住中路了吗?下班回去后再试试。

课间请教小凌老师个问题,之前储教练有说我踩步2的时候,后手不能后摆超过肋部离开身体,当时正好看到晓舟老师有在打踩步,后手摆动离开身体有较明显的距离。两边不一致,怎么理解?

巧合的事,上课晓舟老师也有问到,鸿雁双飞后闭门推月前的后手的动作衔接问题。拍照拍定式和实际打拳时,后手的位置不同。

小凌老师当时让我来根据之前问题的答案来回答晓舟老师的问题,一时却回答上来,感觉不是完全一样的场景。听了老师的解答,才发现之前没真正理解。

这里就是静态拳架和动态行拳过程的区别,两者都对。静态拳架的位置,是标准的、应该摆放到的位置,而实际打拳是一个需要考虑上下衔接的动态的过程,也有具体发劲所需要的作用行程。

包括小凌老师指出的王钧打的孤雁出群那记拳,也有类似的问题,因为前一记闭门推月后上步,前脚的落点方位错误,虽然上步这记拳本身没问题,但导致后续的孤雁出群的方位错误。

课上王钧问,看上次其他同学的小计,有个困惑,摘星换斗双手从右至左划过的时候,高度应该是眼睛高度还是肩部高度,写的不一致。

这就产生了几个问题,1.上课不认真听没记清楚;2. 老师之前讲的为什么要分入门弟子等级,就是要解决和避免这个问题的;3.没搞清楚这记拳的作用,故而不能真正理解正确的位置。

老师直截了当拿王钧比划了下,就是自己眼睛的高度,目的就是,略微架高对方的手臂,才能让其露出肋部的空档,进攻之。回看了下自己上次的小记,错的就是我。再汗

另,这次水浪拳复习到孤雁出群,记的几个要点:

1.     摘星换斗后,双手上提后前后分开那记,首先上提的高度,我原先偏低,应高于肩膀大致头部位置的,这个是用于对应后面朝阳贯耳的格挡的;其次双手分开后再前后交换对拉,左手需放置在右腋下;

2.     鸿雁双飞,双手的手指方向要与双脚的方向一致;

3.     闭门推月,方位都是面向正东,我第一个闭门推月有点偏东南方向了;

孤雁出群,双手虎口上下交叠,右手虎口应略靠前一些,不是正好上下对齐的。

课上,老师还讲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要统一的哲学问题。感性认识往往不一定是对的。这块听得貌似理解了,表达又不是那么回事了。只能试着写写看。记得,好像是有同学问,踩步23的时候,手脚不能同步到位,脚要快一些,应该怎么练才对?

小凌老师说,初练者,脚快一些是对的,手脚的移动距离不同,有快慢是很正常的,这个是感性的认识,但对于拳,就不一定就正确。拳是要有目的的,手脚齐到,才能产生击打的作用。是理性的认识。具体练的时候,就需要脚等一下手,这样,感性和理性(拳理)才能统一。


作者:shutjy
发表时间:2017/11/15 20:30:09

陶嘉严2017.11.11学拳小记

这次上课依旧在源深体育中心,不过我们换到一个靠南面的看台,因为天越来越冷了,小凌老师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打拳特意为我们找了一个新的地方。

因为之前大家都把全套水浪拳学完了,所以现在学拳的时候会留有一部分时间大家先学习十大形。在给储教练看我踩步的时候,储教练指出我依然有手脚不同步的问题。十大形虽然简单,但是要练到位,还是要花大力气的。小凌老师在这节课和我们讲了十大形的踩步,我们这里把踩步的动作分为1233个动作是为了让初学者能够更快的抓住动作要点,这是手段,不是目的,在动作熟练之后,一定要练起来打,才能打得好。

在讲到手脚同步的时候,因为脚是直接跨出去一步,而手的动作要转一圈才到位,所以常理上脚先到而手后到,那么要手脚同步就要脚等一等手,怎么等?就是在2这个动作的时候,脚先收住,不要动,等到手转了大半圈的时候,在手脚一起出,就能手到脚到。我个人认为2这个动作非常重要,承上启下。之前练习的时候,到了2这里,人的重心不稳,会前后左右摇晃,动作就会快,一快就乱,导致动作达不到标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现在在2这个动作能够收住,相信在练习一段时间,应该能够达到手到脚到这个要求。

十大形完了之后就是水浪拳,这次从摘星换斗后一式开始一直到无用之用前一式。我们这次是为修正,因此打的时候,要知道手脚放在什么位置,与第一次学习时候的标准是不同的。在鸿雁双飞这一式,左脚,左手还有脸要朝东面,做到三尖相照,我在练习的时候王老师指出我的双手放的过低,应该再抬高点。鸿雁出群后一式的右手不对,这次老师也纠正了一下。在第一次学完整套水浪拳之后,我们又进入了新的一个阶段的学习,难度比第一次高,但是目的是为了把拳打得更好。

    这次学习完之后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鸿雁双方左脚是放在东面,那么右脚应该放在哪里?是否是脚尖对着南方?鸿雁双飞这一式双手应该放在哪个高度才算标准?第二个问题,从孤雁出群到后一式,在行拳的过程中重心有没有前后变化?


作者:xiejianxiong
发表时间:2017/11/15 22:05:53

2017/11/11

源深体育场.

这次改在朝南的18~20区域,天气转冷,感谢小凌老师想得周到.

先是踩步,储教练指出31式双手有个下压动作,我没做出,同时也不要下压之前双手故意先上扬. 同时要求我3个动作连续打出,不要再停顿.之前小凌老师有强调多十大形特别要求动作的正确性,所以我踩步时特别注意每个动作的正确性,1,2,3三式练习时都要留意一下动作是否正确.所以就没连贯打出,有点过犹不及.动作分解是手段不是目的,这次小凌老师强调了这点.回去练踩步都注意了动作的连贯性.

之后在小凌老师面前打踩步,小凌老师指出3个问题如下,供同学们借鉴

1.     身体要正,我特别第3式时身体有点侧倾(之前储教练说我有点前冲)

2.     整个劲道没透除去,都固定在身体里了.

3.     双手小臂手腕都要要保持平直,老师以夹板比喻,我打时有点摆动手腕,.

 

接下来是水浪拳, 小凌老师强调了第一遍学水浪拳是学路径,现在第二遍重点是注意手脚的位置了.本次课我打拳时的问题点及要点

 

1.     鸿雁双飞前一式双手从小腹拉起时,注意不要耸肩

2.     鸿雁双飞左脚太过,朝西

3.     孤雁出崖后一式右手翻掌向上后3指弯曲,食指与拇指成八字形即虎口向外,右手虎口略出于左手虎口.

 

后面答疑环节小凌老师首先回答了清怡提出的百病莫治,首见脾胃的问题.

要不生百病,首先脾胃要好。练踩步,益脾胃.

后面是回答晓舟老师关于练拳手摆放位置的问题。老师回答说静止的招式和运动的招式会不一样,因为连续打的招式要考虑到后一式的打法.

最后小凌老师提到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乐字读法的问题“乐”字读yao 四声.哎,不知是小时候书我没读好,还是老师没教好.不过拼音打yao,肯定是打不出字的. 百度一下,yao读法的来历: 为了将这个字同前面两个常用的区别开来,大约从北宋开始,官修的韵书《广韵》就专门为它定了个五教切的读音,折合成今音就读yào.到了南宋时代,儒学大师朱熹又把这个规范读音写进了《论语集注.不知老师认可否.


作者:renmin
发表时间:2017/11/17 10:52:10

学拳小记

 

                  2017-11-11 浦东源深体育中心

 首先记录一下这次学习的要点:

  1. 摘星换斗 两臂自右往左划动时,两臂的高度是自己视线的高度(纠正一下之前的错误,之前两臂是从胸前高度划动)。前伸的右臂划到左膝正上方位置后再右下划弧线而下。这一式,左手为辅,右手为主(看了一下王钧的记录,觉得他描述的比较清晰,引用一下)。同时转动左脚,脚尖向东,身体跟随手臂一起向左转动,脸、手、脚在同一方向。

         接着,提手(脚)再顿,双手交叉拉开转身后左手置于右腋处,掌心向后,掌尖向上。然后右臂向前与左臂交叉划圈后双手落于两侧胯部 ,前脚回撤半步,再提手脚向左前半步调整身形。

  2. 鸿雁双飞  双手与双脚方向要一至。

  3. 闭门推月  左手脚朝东,右手脚朝南。右手向后回撤,再划至胸骨正中线向上翻掌,从左手下平行穿出,右脚同步   调整,呈虚步,为闭门推月,另一方法同上,方向都是朝东。

  4. 孤雁出群  右上左下,两手虎口交叠,右手前于左手,手指都是弯曲的。

         老师说第一遍学习主要是掌握路径,第二遍的学习要求要细致了,方向、方位、实步、虚步等等都要弄清楚,所以不求快但求细。就像王钧问“摘星换斗”这一式,手臂摆动时的高度,才发现自己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看来还是学的不细致啊。

   印象深刻的是老师提到“百病莫治,首见脾胃”这句话,突然想起以前看的书里有说,很多内家拳的大师本身也很精通医理,不知是不是这样?然后就很期待有机会听老师给我们讲讲中医理论知识。中医说脾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损伤阻碍气血生,是形成疾病的源头所以保养好我们的脾胃应是重中之重了,中医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识形态而水浪拳无疑是此良缘。

      这节课老师讲了很多东西,信息量很大,有些似懂非懂,有些记忆不深刻了,再看之前同学们的小记,发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既有对老师所讲各句话的补充,又有同学们各自的理解,甚好。谢谢老师给我们搭建的这么好的互教平台,以后要认真拜读。还有我们的网站、公众号,微博里面也有很多精典的好文,值得反复咀嚼。

     


作者:罗建军
发表时间:2017/11/17 17:34:52

这次学拳刚好是双11,大家没有忙于剁手,仍旧来到了源深体育馆练习。先还是十大形,然后水浪拳。十大形最近我们主要就是练习踩步和收势。除了储教练,小凌老师也不时得加以指点。根据我的见闻,记录以下要点:

踩步:

1.动作1定势时储教练指出我左手位置太高(以左式为例),从31右手的高度,相对于左手的位置是没有动过的。我分析了下原因,应该是左手从肩到手不够放松导致的,以前是没有这个问题的,最近我对胯有一点了解后,在动作1这里为了做到肩与胯合就需要折身,但是肩部还没有足够的松,所以左手的动作就做不到位。

2.手脚齐到的问题,因为脚运动的路程小于手,要做到手脚齐到,需要脚等一下手,不然脚就先到了。

3.手腕要直,好像手臂和手腕上了夹板一样

水浪拳先王国燕教练带我们复习到无用之用前一式,然后由两位同学在分别在老师面前演示,老师指点其中的错误。有这些要点:

1.摘星换斗时手臂不能太直,手掌好像是抓住手臂的样子,看老师演示时右手掌和左手掌是平行的,手的高度是自己眼睛的高度。

2.摘星换斗后转身然后提左脚,左手竖立在前,右手侧竖在后,落左脚向前成弓步,两手在耳侧绕一圆弧向前。定势时,右手中指对准左手拇指。

3.孤雁出群后一式时,右手虎口向上张开,拇食二指成倒八字,其余三指向手心自然卷曲。

最后小凌老师鼓励我们在他带打的时候站在他前面,这样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他行拳。下次可以试一下。这次我观察老师行拳时,有以下发现:

1.童子抱琴后,向前出拳,同时蹬脚,老师是向斜上方出拳的,并且动作比较快

2.犀牛望月时,臀部稍微起一点。

最近练习水浪拳时觉得下半套比上半套要难一些,下半套里的步法比上半套复杂,对身体整体性的要求就高。另外现在身法比以前熟练了。塌腰坠胯时注意把脊柱肚脐对应的位置向后,尾椎骨向前,同时虚领顶颈,就觉得身体整个撑起来了,可以隐约觉察到脊柱。行拳时也可以察觉到胯,肩的动作。老师说行拳时不要关注于气感,那么以此推导以意导气是否就是行拳时用意识控制肢体的动作,简单讲就是身体的九大关节,气就如渠里的水一样,如果有势差,自然会顺着渠道流动?一点猜测,不知对错,先记下来等以后验证。


作者:张耀东
发表时间:2017/11/17 19:52:33

<style></style>

这周在源深体育中心学拳,小凌老师考虑到冬天来了,特意挑选了向阳的看台让大家习拳。

 

先跟储礼贵教练学习踩步,储教练指出在打踩步的时候下巴是要含住的。后来小凌老师看我打踩步,指出了一个不对的地方:在打踩步一二三式中的一时,双手是散的,应该一手托在另一只手臂的肘下方。

 

后面跟王国燕教练学习水浪拳。这次学了摘星换斗后面几招:鸿雁双飞、闭门推月、孤雁出群。在打鸿雁双飞时,左脚的脚尖是指向东面的,右手手指的方向和右脚尖保持一致。打孤雁出群时,右手压在左手上,但是右手要比左手稍稍往前探出一点,这点以前一直没有注意。

 

最后解答问题阶段,听小凌老师讲解了“师资”二字中“师”与“资”的不同含义,受教匪浅。


作者:郭明虎
发表时间:2017/11/20 6:14:37

2017-11-11 学拳小记

今天在源深体育馆继续学拳。小凌老师帮大家挑了一个更为僻静的地方。

 

在储教练的指导下,我在后面的练习中,可以注意了一下后腿伸直的问题,现在还存在前腿会出现膝盖和小腿没有垂直的问题,在用力的过程中,膝盖容易向前伸出来。为了强化踩步的练习,我在上班的时间会抽空下楼打上两个来回,既可以提高踩步,又调节了工作状态,受益良多。在训练的时候,在第一个动作时,自己为了可以做到肩与胯合,身子刻意扭转了,小凌老师指出这是不对的。刚开始踩步更要注意身子的高度要保持一致,不要有起伏。

接下来是王老师和小凌老师继续带领大家纠正巩固水浪拳。我需要注意的几个地方:

摘星换斗: 上节课小凌老师已经单手给大家演示了,如何分两步来完成这个动作。当时应该是没有看明白这个动作的要领和作用。今天小凌老师让我演示的时候又出现错误了。原来这个动作的目的是把对手从侧面拉到正面,所以两个手掌应该是左手掌在前掌心向里,右手掌在后跟随掌心向外,因为是拖着对手的手臂,所以双手不能太的太高,不然没有办法发力。看来练拳的时候能否有假象敌人的存在是下一个层次了。

鸿雁双飞: 小凌老师强调了要手尖和脚尖在相同的方向,左脚和左手在正东方向。

闭门推月的后面一个动作: 要求双手虎口相对,左手在下,右手在上。猜想,这样可以用右手虎口,来封住敌人的进攻。

回答问题:

今天小凌老师讲了很多,特别在训练的时候就提到了主体和客体的问题。这是哲学范畴了,还要加强知识储备。

小凌老师给大家讲解了: 百病莫治,先健脾胃。其实中医的理论精华还是很多的,不过逐渐失传或者误传了。 如果从哲学上来解释,应该也是先提高身体本身(内因)的素质,才能抵抗外来病毒的入侵(外因)。

小凌老师给大家纠正了,关于  “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柏会长的小结里面总结的很好,看了感觉耳目一新。

我问了小凌老师,关于内家拳为什么不分几代传人的问题。小凌老师的回答更是高屋建瓴。从对于内家拳的提高来说,传人不是重要,重要的是能否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更高的高度,才是关键。并且举例了唐宋八大家为例,说了之后再也没有大家来推翻前人了。十分钦佩小凌老师的这种眼界。


作者:陈清怡
发表时间:2017/11/21 21:38:13

2017-11-11 学拳小记:

本次学拳因为源深体育中心通告周五到周日有活动,二层平台关闭。原本把学拳地点定在了浦西的大宁灵石公园。但小凌老师说练拳的场地最好不要老变动。考虑到冬天来了,同时为了让我们的训练场地更好一些,小凌老师抽空亲自到源深进行了详细的实地勘察,最终在二层平台上选了朝南偏东一点的18-20号平台作为新的练拳场地,并且委托闻韵芳同学与体育场方面进行沟通、还备了案。与此同时,小凌老师还在源深体育场(桃林路892号)的右边选了一块空地,作为备用训练场。老师这种身体力行、为团体考虑的师表,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周六早上来到源深体育场,黎明和嘉严已经到了,在和储教练学习踩步,于是一起加入练习。平日里踩步的练习尽管从上周开始每次都开始打了,但是比起水浪拳的时间,还是少很多。老的毛病还没来得及改掉,新的毛病又被指了出来。

 

这次储教练指出我踩步的问题如下。

1.      1/2/3的动作要连贯,停顿只停在3的位置,而不是停在13的位置。

2.      我打3的时候,前手出去有一个从下往上的冲劲,使得3结束后前手掌的位置太高,这样不对。主要原因是打动作2的时候,手没有划到位,应该划到耳边。然后打动作3的时候,是从耳边向前平推出去,这样手就不会上冲,是平推,而且高度正好是眼睛可以从手中望出去。我因为动作2的时候,手没捊到耳边,只到了肩部,所以会有一个自下而上的冲劲。

 

我自己回家体会,动作2定的时候,前手要到耳部,后手要在乳头高度。这样动作3的时候,2个手都是平推出去的,感觉就好很多。

3.      收势的时候,人跳起来应该是直上直下的,而不能头和身体向后仰。下来的时候,不是单单手臂拉下来,是整个人势自上而下沉下来,呈猴束蹲式。我的理解有如猴子吊在树枝上,手一松,一把从上往下撸下来的架势。不过自己腿部力量不行,跳起来落地变蹲,还是站不住、站不稳。

储教练这次也强调整劲的概念,十大形不是一个手,一个脚的力量,是包含整个身体的力量。这就要求要做到手脚位置的精确,动作看似简单,但是学精不易,是要花功夫的。想想也是,自己的经验也是如此。凡事哪有什么捷径可走,唯有持之以恒。

 

水浪拳的练习,小凌老师开始了对我下半套的指导。这次从“33-旋转乾坤”指导到“41-倒骑龙背”。我先打一遍给小凌老师看,第二遍不对的地方小凌老师叫停纠正。第三遍和小凌老师跟打一遍。纠正的地方记录如下。

 

33式“旋转乾坤”

因为是从下半套开始打,不是和上半套连贯在一起。所以,第33式的开始是双手从身体两侧勾手自下而上举过头顶,然后在胸前逆时针旋转2圈。我打的时候,双手从身体两侧勾手上行时,双手靠的很近,于双乳内侧缓缓上行。小凌老师指出,手要分开一些。我的理解应该是双手分开于双乳外侧,而不是内侧,然后自下而上缓缓上行。

 

 

36式“琵琶遮面”

在第35式“掩手冲拳”后,右手会拉到后面,然后由后绕经右耳之上,向前自左掌心上穿出,同时左脚后腿一步。其后对称的,左手后拉,由后绕经左耳之上,向前自右掌心上穿出,同时右脚后腿一步(如下图)。

 

这里要注意手是绕经耳朵的高度,手自耳畔过。我打的是手从头顶过,不对,需要改正。

 

退步穿手之后的动作就是“琵琶遮面”,这里小凌老师强调说,“琵琶遮面”的向前推要慢一下。

 

37式“流星赶月”

“流星赶月”之后,是双手臂交叉,护于胸前,自北逆时针转向西北。这里要注意是手臂部位交叉,而不是手腕部位交叉,见下图。

 

 

41式“倒骑龙背”

“倒骑龙背”面北抬腿,触左手,这时注意右手要举高头部,然后前穿,如下图。

 

我打的时候右手不是举高头部然后前穿,而是直接从肩部就穿出去了。这样不对。

 

课后问答:

上次小凌老师提到“百病莫治,首健脾胃”,老师用的上海话,后来想想是不是听错了。于是这次又问了一遍,为什么是莫治,难道不要治疗吗?老师又解释了一遍,尽管懵懵懂懂,大概算是明白了。下面是我的理解(非老师原话),百病莫治,这里不是生病不要去治疗。而是说疾病不想发展到需要去治疗的境况的话,首先就要注意健脾养胃。不知道这么说是否真正理解了小凌老师的原意,请同学们补正。

 

另外还说了一个“大家”,“大家”应该是有突破和创新,才能称为“大家”。如果只是第一,但是没有创新和突破,比如奥运会虽然得了第一,但是并没有破记录,这种只是守成而无突破,还不能称之为“大家”。“大家”是那个破记录、让后人无法突破的人,才是“大家”。

[此帖子已被 陈清怡 在 2017/11/28 20:09:08 编辑过]


作者:王钧
发表时间:2017/11/22 23:24:27

学拳小记

20171111

 

 

11月初,天气日渐转寒,我们仍然热情不减地在源深体育馆练拳。

 

关于十大形踩步,储教练指出我以下不足:

 

1、踩步摇闪把2的时候,双手要注意,左手贴着腮划出去,右手贴着腰际出去。手不贴身,离开了就散,而手要是过于“夹”就不能发劲。

 

2、踩步摇闪把1的时候,左肩领前,右足内扣时,需做到左肩与右胯“合”。

 

小凌老师看了大家的踩步后,指出几点:

1、十大形刚教的时候分解成1,2,3的动作,只要是教会大家慢动作。在动作基本熟练之后,要连起来练习,不能长时间1,2,3分解步骤去练,分解动作只是手段,即使整套动作没打好,也可以在连续动作练习中继续提高。

2、踩步3的手脚齐到如何做到。因为脚比手长,等距离出去,脚都是比手要更快到达该点的,要做到手脚齐到,可以让脚等一下手,手先出去,再迈脚。

3、老师还说,大家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你们看到的(拳的招式和姿势)未必是真的,应用的时候要看场景。

对于老师说的第3点,我的理解是,对敌时重要的是随机应变,因人因时制宜,不能拘泥于拳的套路形式。

关于这一点,老师在课后答疑时做了很好地演示。水浪拳“摘星换斗”,本意是拉对手手臂胳膊,从右拉拽到左,但对于身高比自己高的对手,这一招就变化了,变为架起对手的手臂,击打下盘以及腹部和肋部。我理解是,避实击虚,变自身的弱势为优势,避开对方的身高优势而打击对方的弱点。

接着,我们大家又跟随王国燕老师练习了水浪拳,从摘星换斗到孤雁出群。小凌老师指出我以下几方面不足:

1、鸿雁双飞前一式的双手从小腹拉起,左足提起时,两手是重叠,指尖朝下,注意不要耸肩,要沉肩。

2、鸿雁双飞后的第一个闭门推月结束后再打第二个开枝散叶时,我的右手伸得太往前了,容易被对手拉过去。

3、第二个闭门推月时的左脚落点不好,后一式的孤雁出群以及后面几招,双脚的弓箭步没站开,架势不稳。原因在于,动态打拳时,前一招过渡到后一招时,落脚要有准备,留余量。

本次课上,老师还指出,静态拳架和动态行拳是有区别的,单独把某一拳招拎出来看是这个姿势(有点像断章取义),但实际动态打拳时,姿势幅度可以不一样,因为场景不同,要考虑前后过渡和发力的缓冲等问题。

      课上老师解释了“师资”是何意,“师”是学习正确的东西,“资”是借鉴别人的错误,从别人错误的中学习。我理解,“资治通鉴”中的“资”也有类似的意思,从过往历史经验教训中学习,以免犯错。

本次课要结束时,老师再次向大家解释了“百病莫治,首健脾胃”。我理解是,这类似于中医说的人体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医也有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指出脾胃虚弱是一切疾患的成因。如果生病时,先调理脾胃,人体的气血能恢复充足,自身的免疫系统就能帮助自愈,也就容易恢复健康。


作者:于一碧诗
发表时间:2017/11/26 22:19:47

 

[此帖子已被 于一碧诗 在 2017/11/26 22:22:24 编辑过]


作者:陈东雷
发表时间:2018/1/17 9:20:24

 

2017-11-11 学拳笔记

 

此次仍在源深体育中心学拳,早上调整了下出行时间,九点前到达。

 

跟王教练打了一套水浪拳,能感觉到王教练的收放自如,偶尔提示说话,拳也顺畅工整。

 

侃希师姐出差未归,小凌老师继续帮我纠正动作

 

记录如下:

 

童子抱琴

不足:接倒拽牛尾后,右手行至左手(横臂)之上,成握拳状

纠正:接倒拽牛尾后,右手行至左手(横臂)之上,手掌张开,向右向外抓握,收至腿边成握拳状

 

犀牛望月

不足:第二次望月后站起,出左手,退右腿,动作散乱,不同步

纠正:第二次望月后站起,先出左手;然后退左腿,跟右腿,出左手,同时进行

这记拳小凌老师给我演示了3次,当时节奏还是没领悟,自己琢磨数次再结合王教练和晓舟教练的视频才摸到点门槛,需多加练习。

 

换到西南角跟随小凌老师打整套水浪拳发现两点不足:

 

川流不息

不足:第二次右转(面北)时,右手收至右腰间

纠正:第二次右转(面北)时,右手还在左掖处

 

 

                                               陈东雷

                                            2017-11-20


凌氏心意六合拳 - Powered By BBSXP
Copyright 2006-2007
Powered by BBSXP 7.00 Beta 1 ACCESS © 1998-2006
Server Time 2025/7/16 11:5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