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8学拳笔记
- 凌氏心意六合拳 ( http://www.lsquanyi.cn/bbsxp/Default.asp )
-- 六合八法拳论坛 ( http://www.lsquanyi.cn/bbsxp/ShowForum.asp?ForumID=11 )
--- 2017-10-28学拳笔记 ( http://www.lsquanyi.cn/bbsxp/ShowPost.asp?ThreadID=1024 )


作者:黎明
发表时间:2017/11/1 17:28:45

学拳小记

张黎明 2017.10.28

到的时候储教练已经打了小半套水浪拳。

在边上看储教练打完上半套,发现有不少细节和自己打的不一样,马上上去请教。不过问问题的时候,又一下子记不起前面的几处问题,只记得临收势前的灵猿摘果的问题了。

灵猿摘果,有左右两式,以前一式(右式)为例,中间有一个右手往前伸出较小距离后回收再向前往前打出的动作,我打的时候,期间随着右手的路径,重心有一个右脚向前移动到左脚再回到右脚的过程。而观察储教练打的时候,这个过程,重心是一直保持在右后脚不动的。

请教后才明白,右手往前的这个较小的距离,实际上并不是右手在动,而应该是保持重心在右后脚不变的前提下,由胯的转动带动腰,带动身体的旋转,右手与身体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而让右手有了这个向前的幅度。说来好像较为复杂,实际上就是由胯带动的整体运动。

回来后这几天的练习,虽然大概知道了这里的道理,打起来却还不是很顺,需要多多练习。需要多讲的一点,这几天打踩步的时候,3的发力那个动作,结合那天朱秘书长指点的,两胯要再转到位(用词可能不对),我好想也找到一点点由胯带动身体的旋转,进而带动后手打出去的那个感觉。不过,自己感觉最后发力的那一下,打不出多大的力,整个动作还是不协调,是断的。

自己觉得,灵猿摘果和踩步3的发力动作,在这一点上,好像有那么点相似和联系。

另外,这次课继续水浪拳的二刷(对我来算应该算是三刷了),除上述的灵猿摘果外,学习纠正的几个点,记录如下:

第二个临崖勒马后,保持身体高度不变,左脚上步与右脚并拢,双手合于胸前略高肩膀,向下向两侧打开,再上举交汇与头顶,随双手向上时慢慢站直。这里我原先有一个路径的错误,在双手向下向两侧打开的过程中,我有一个下蹲的幅度,正确的是没有这个多余的下蹲的动作的。

摘星换斗,双手前后保持一个前臂长度的距离,从右到左(即自西到东),大致肩部高度,水平转到正东方向,双手画弧落至膝盖上方。这个一个关键点,也是我原先错误的地方,这记拳的要点在于右手,右手下落时的方位,应该就在左膝的正上方,不能过头。我个人目前的理解,大概是适用守住中线的原则。

 

课后答疑阶段,有同学问,何时打拳最好?

这个问题,之前有同学已经问过,小凌老师也回答过,这次又问到。这里就体现了小凌老师一直要求我们写小纪的重要性了。同时,这次小凌老师针对这个问题,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按我个人的理解,大致描述如下:

总的原则:日出为始,露退为终。这个时间段不是固定的几点到几点,是随季节,日出时间的不同,有相应变化的起始和结束时间。而且,练比不练好,错过最佳时间段,不是说就能不练了。

为什么这个时间段为最佳,小凌老师说到,虽没法按现在“所谓的”科学角度定量的解释清楚,实际的具体理由是,只有这个时间段存在氤氲之气。而且这个氤氲之气就是地球上存在、产生万事万物的本源,是地球的元气。在这个时间段里锻炼,可以最大程度的吸收氤氲之气。

[此帖子已被 黎明 在 2018/7/28 22:09:27 编辑过]


作者:renmin
发表时间:2017/11/1 23:52:22

     这是继拜师会后第一次上课。先纠正一下上节课的一个错误,就是闭门推月是虚步,重心在后。

     第二个临崖勒马后,保持身体高度不变,左脚上步与右脚并拢,双手合于胸前略高肩膀,向下向两侧打开,再上举交汇与头顶,随双手向上时慢慢站直(引用一下黎明的小记)。再随双手向下时慢慢下蹲,尽量蹲到底,但不要强求。注意这个下蹲不能踮脚后跟,然后左手臂不动,右手沿胸壁划弧至左侧与左手臂平行,左手置于右手肘关节处;然后再两手沿胸壁向后(右)划弧,这个弧要在一个平面内。

     接着划橹的动作的要点是保持身体的中正,不要前倾,也不要后仰。

     摘星换斗这一式的要点是,两手臂自右向左转动的时候右手臂要自然伸直,与胸平齐,这个转动看似手臂的转动,但其实是由身体脊柱的转动带动所致,重点在右手上。转动至左腿上方,不能过,下压两手,再抬腿。看黎明的理解是守中线,我的感觉是外三合,不知何为正解?

 另外,关于课后答疑阶段,有同学问,何时打拳最好?看黎明记得挺好,是日出为始,露退为终,这个时间段存在氤氲之气。而且这个氤氲之气就是地球上存在、产生万事万物的本源,是地球的元气。在这个时间段里锻炼,可以最大程度的吸收氤氲之气。道德经中围绕进行各式各样的阐述,其中第二十五章写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意思就是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母体。不知这杨理解氤氲之气是否正确呢?

 

[此帖子已被 renmin 在 2017/11/1 23:53:53 编辑过]


作者:xiejianxiong
发表时间:2017/11/2 11:25:16

017/10/28

源深体育场.

9点开始和储教练练习十大形,打了一遍,储教练指出一些问题:

1.     弓步是,前脚不要伸过头,小腿略向后斜一点,这样就撑住了.

2.     身体保持正直,1,2,3三个动作身体都要正直,特别是2式身体不要前冲

3.     2式前伸的手臂只指前方的,不要斜,和前伸的腿合,且肩膀也是要和跨合.

踩步打起来,比较吃力,按照着3个要求,特别是“合”,感觉更累

 

 

接下去继续学习水浪拳.王国燕教练从第二式的临崖勒马开始到摘星换斗,讲重点.后再请小凌老师过一遍.要点如下:

1.     第二式临崖勒马后,打下一式身体不要直起,左脚上前并右脚,双掌合拢左掌鱼际并于右掌虎口处,然后双掌再下划,向两侧分开,再上举,翻掌同时慢慢起身,掌心向上合于头上前方.

2.     承上式,左转身后,身体尽量下蹲,脚后跟不得翘起,右手手指向下并拢,第二掌骨朝上,此处为击打部位.

3.     承上式,起身,右转身,双手向上划向有侧,注意双手需在同一垂直面

4.     承上式,再转身至左侧时,注意上身不要前冲

5.     摘星换都:注意双手向左划动,右手需到左腿上方,再略划弧下摆至小腹部.此为手脚合.

 

课后有同学问何时打拳好,之前小凌老师有回答过,早上有氤氲之气时最好.日出露退乃氤氲之气之时.地球万物生长,乃氤氲之气之故.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化万物,不知便是氤氲之气否?


作者:张耀东
发表时间:2017/11/3 9:35:23

<style></style>

这周在源深体育中心学拳。

 

先跟储礼贵教练学习踩步,储教练指出了我收式中做的不对的地方:双手在胸下方交叉,然后拉开打出去的时候, 右手不是从下往上打出,而是类似于从侧面扫出,另外左手是紧贴身体往下护住裆部。今天朱全弟老师也来到现场,为我们演示了踩步,并且跟我们讲到:踩步功夫到家的话,如果你在楼上练,楼下的人都感觉不到。最后小凌老师答疑的时候指出,我们初学者打踩步最好穿底部有弹性的鞋子,或者选择比较松软的地面。

 

后面小凌老师和王国燕教练一起指导我们学习水浪拳。这次学了拨云见日后面的几招,主要强调动作的细节是否到位,比如说有的动作双手要在一个垂直面上,还有摘星换斗的时候,重点是右手以及右手从上往下划的位置。

 

最后小凌解答了练拳的最佳时间:日出为始,露退为终,因为这段时间有氤氲之气。氤氲二字以前没怎么见过,所以查了一下,发现氤氲二字指:烟气、烟云弥漫的样子,气或光混合动荡的样子,比如张九龄的诗句“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另外氤氲二字还指阴阳二气交会和合的样子,比如《易经》中的“天地氤氲,万物化淳”。氤氲之气应该指的是后者的意思。

[此帖子已被 张耀东 在 2017/11/3 9:36:44 编辑过]


作者:罗建军
发表时间:2017/11/3 19:29:02


地点:源深体育馆

 

从这次习拳开始,调整了练习时间。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十大形了。十大形还是集中练习踩步和收势。储教练让我打踩步时把动作连起来,先可以速度慢一点,以后功力提升了,可以越打越快。具体到动作上,储教练给我纠正了下面几处:

  1.踩步动作3,弓步角度稍微小点,及架子的高低要和两脚的间距匹配。

  2.收势猴束蹲转向虎扑时,左脚要直着出去。我的理解就是左脚出去的方向顺着三尖的方向,定式时,两脚之间应该有一定间距

  3.虎扑定式时,下巴要微收,我的下巴有点上翘了。这应该就是虚领顶颈的要求。

 

  水浪拳时王国燕教练给我们回炉了拨云见日至鸿雁双飞之前未转身那一记,然后小凌老师又为我们从拨云见日捋到摘星换斗。从上次课开始,水浪拳练习已经开始新的阶段,就好像读书第一遍是粗读,第二遍开始精读一样。教练和老师对细节的要求也比以前严格了。

  注坔贯月--随波逐流(右式)

注坔贯月定式后,向左微转,左脚微向前,带动左手沿弧线向左抚向腰侧,同时右脚半屈,右掌顺势下落,边下落边转掌使掌心向下并伸向前,此时重心在后。随波逐流要体会重心前后移动,上下起伏时的感觉,要注意起时手的姿势。

  临崖勒马(右式)

 左手中指对准右手拇指

  平沙落雁

  下蹲时要注意右手的位置,从下蹲到后面站起,右手基本划了一个圆,这个圆在地面的投影应为一条直线,这就是走直线的含义。联想到五云捧日那里也有走直线的要求,原来这是一维空间的说法,在二维空间就表示要在一个平面上。

  然后身体转向左,左脚向前迈出,两手向前,然后收回,整个过程要手脚齐动,齐到;向前时身体不要向前冲,向后时不要后仰。

  摘星换斗

  转的过程中以右手为主,左手为辅。(主,辅的概念上次课小凌老师在回答谢哥关于犀牛望月时也提到过)右手到达左膝上方时沿弧线下落。这个要点小凌老师讲时我没有弄明白,课后请教了其他同学,也不知道理解得对不对,下次课有机会问问。

 

答疑时有人问了什么时间打拳比较好,这个问题以前回答过,小凌老师回答时又深入了一步,把氤氲之气出现的时间范围明确了,日出为始,露退为终。呵呵,不知道日落时分至起露时有没有氤氲之气?

 

 

 

 

 

 


[此帖子已被 罗建军 在 2017/11/6 15:56:44 编辑过]


作者:天阙
发表时间:2017/11/3 21:49:52


看到大家对氤氲之气的认识,及对它进行的描述,还拿《易经》、《道德经》、张九龄的诗句来论证,非常可喜。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以武带文,文武双修,渐入佳境,为你们和自己感到很高兴。

究竟如何在理性和感性上去掌握它,虽说各位之间有差距,但都不太明了。有感于你们的认真,和你们的求知欲望,找个时机,专门讲一下我的看法,和各位一起讨论、学习。这对你们以后如何学好内家拳、练好内家拳、识别内家拳的演变过程是有很大帮助的。对这方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一起参加。

 


作者:郭明虎
发表时间:2017/11/5 7:54:50

2017-10-28 学拳小记

今天在源深体育馆继续学拳。十大形的练习时间从8:30推迟到9:00, 学习时间从半个小时延长到45分钟。猜测是,小凌老师看多数人不能在8:30感到训练场地的缘故。另外,水浪拳全套学完后,除了巩固提高外,重点应该转移到十大形了。

由于自己的腰不是很好,所以踩步练习的比较少。今天储教练指出了我的主要问题是后腿伸不直,前腿弓步太靠前了,应该是膝盖和小腿垂直比较好。另外同学在旁边提醒我要保持重心的高度一致,不要起伏。以后要加强踩步基本功的练习。

接下来是王老师和小凌老师继续带领大家纠正巩固水浪拳。我需要注意的几个地方:

临崖勒马:(以右势为例)左手应该是手指张开,而不是并拢,水平放置,指向右手大拇指。右手不能垂直放置,如果垂直放置,就和手腕手臂不在一条直线了,力量会断在手腕处,右手应该注意和手腕手臂在一条直线上,向上。

摘星换斗: 小凌老师强调在这个动作开始之前,两个手掌是在一个平面内的。然后从右侧画弧线到左侧,左腿膝盖上方,然后再至上而下,画弧到腹部前方。为了清楚的演示这个动作要领,小凌老师指出要以右手为主,左手为辅,并且右手单手演示了几遍。

回答问题:

张新宇问什么时候练拳比较好?记得小凌老师以前讲过,是有氤氲之气的时候比较好。这个时候应该是处于混沌状态,也即:道生一的过程中。用现代理论解释:是氧气负离子比较多的时候。

我问了一下:踩步对于腿部力量要求比较高,是否需要专门到健身房练习腿部力量。小凌老师说不需要,踩步本来就是十大形的基本功,可以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的练习。回来练习了两次,果然胯部和膝盖上方的大腿肌肉比较酸痛。应该是被锻炼到了的缘故。


作者:陈东雷
发表时间:2017/11/5 16:43:56

 

2017-10-28 学拳笔记

 

此次侃希师姐出差,随小凌老师学习水浪拳下半套。

 

下半套拳路开始学习2周,前面的几式渐渐可以将动作做得充分,对不对自己不知,不过慢慢可以不太急促地行拳。

 

小凌老帮我纠正动作记录如下:

 

风卷残云

不足:身体在左右拳到位后有震动

纠正:将拳打到位,不要有震动,不要突然停下。

师语:要么打到位,打中目标;要么没有打中目标。没有当中突然停下来的道理。

 

乌龙摆尾(前),双手向西

不足:身体随双手右摆后有右倾

纠正:随时保持立身中正

 

 

 

魁星献斗后,转身

不足:双拳和双臂不在一条直线

纠正:双拳和双臂保持在一直线,有“两个拳头是一个拳头”的整体感

体悟:之后习练几天后,感觉保持这个整体有利于转身后的稳定,左脚是被这个整体的转动带过去的

 

叶底藏莲

不足:下面的藏手出去后没有动作

纠正:下面的藏手出去后是向前运动的

 

白鹤啄食

不足:右手掌拍在右脚上

纠正:右手成喙状,啄击右脚

 

课后小凌老师答疑再次提到每日习拳最佳时辰是“日出为始,露干为终”,因为有氤氲之气,每日时间视实际情况不同而不同。

随后几日清晨习拳时留意了下,最近一段时间日出在6:15左右,在没有大风的晴朗天气,到700左右,空气湿度还在100%左右,草地上面露水遍布。到得8:00之后,空气湿度下降到70%附近,此时有阳光照射的草地露水渐干,没有阳光的草地还是湿露一片。大概到9:3010:00左右,空气湿度降至50%左右,所有草地都有阳光,露水全干。直至下午,空气湿度还在45%50%之间。

其中有一天冷空气来袭,一早空气湿度就是67%,草地几乎没有露水。

通过空气湿度,可以大概估算每日有氤氲之气的时间,具体数据可能需要实地检验,其原理应与氤氲之气的定义相同。

至于为何在有露水蒸发,空气湿度较大的环境习拳有好处,暂时还没啥体悟,留待以后功夫深入后再总结。

PS:空气湿度可以方便用天气软件查询。

 

 

                                               陈东雷

                                            2017-11-05


作者:陈清怡
发表时间:2017/11/5 20:34:38

2017-10-28 学拳小记:

本次学拳的课后问答环节,同学们问了小凌老师2个问题。

1. 什么时候打拳最好?

2. 练习十大形前要有什么基础的准备活动吗?

对于第一个问题,其实以前也曾经问过,小凌老师以前回答说他的感受是早晨最好,而且最好是天蒙蒙亮的时候。因为天蒙蒙亮的时候才有氤氲之气,而太阳出来这个氤氲之气就没有了。

这次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小凌老师又做了进一步的解释。氤氲之气是什么呢?就是能够滋养万物,万物赖以生长的“东西”。地球上为什么万物生长,而月球和火星上却没有呢?就是地球上有这个氤氲之气。那么,什么时间段有这个氤氲之气呢?就是“日出而始,露退而终”!所以,早上最好。(本段为本人对小凌老师讲解的理解,非原话。)

看见大家都在讨论氤氲之气,于是在百度上面找了2张照片,试着和东雷一样用物理的方式说说自己的理解,可能错的离谱,不过没关系,正好可以让小凌老师正本清源,拨乱反正。

说到氤氲之气,其实第一个想起的是《西游记》第一回的诗。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那么,“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这里古人的“天气”和“地气”背后实际指的是什么,不清楚。但是自己认为,从其表望文生义可以理解为,“天气” 天空高处温度低且干燥(湿度低)的空气。“地气”为近地处温度高而湿润(湿度高)的空气。

夜晚,太阳落山,气温下降,高空的冷空气逐渐下降,地表温度也逐渐下降,所谓天气降而地气收。因为地面空气白天温度高、湿度大,如果晚上的温度低于空气的露点就会形成露水。通常一年四季都有,秋天早晚温差大,露水特别多一些。

半夜凝结的露水,在早晨太阳初升之时,地表空气被阳光照射,温度升高而徐徐上升,露水也慢慢汽化融入空气当中,此所谓地气上升。这种太阳初升时,地表温度由低转高,缓慢上升,水汽缓慢蒸发,形成的覆盖于地表的、湿度接近于100%的地面空气,我认为就是通常所说的氤氲之气。这个氤氲之气,温度升的慢的时候,空气湿度饱和,所以可以看到水汽升腾。但温度升的快的时候,空气湿度达不到饱和,所以看不太见。但是不管看不看的见,这种现象都存在。

找的2张图如下,第一张图是水上的氤氲之气,第二张图是山上的氤氲之气。

照片上能够直观的看到,但是平时看不到或不明显的时候,也存在。只是地表覆盖没这么厚,这么明显罢了。

当然,为什么氤氲之气一定是早晨日出之时,阴阳变换之初呢?晚上6点,日落之时,也是阴阳变换之时,这个气又叫什么呢?这些困惑,可能要等小凌老师讲解完才知道。

对于第二个问题,练十大形要练什么基础的问题,小凌老师说十大形的基础就是踩步。之间不知道怎么就说到了养生和饮食。小凌老师提到一个“百病莫治,始健脾胃”。因为小凌老师说的上海话,回头想想,不知道是不是现场听错了,因为我理解应该是“百病欲治,始健脾胃”。这样就说就比较通顺一些了。

在讲解当中,小凌老师还提到一个观点,就是人体会自己吸收所需要的,排泄掉多余的部分。这个观点小凌老师在去年年底也说到过,今年特意在自己身上留意了一下。自己觉得,需要加一个条件,就是对于脾胃健康,气血通畅的人,人体是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功能,吸收所需,排泄多余。但是如果身体有疾病,或者气血不足的人,就不能做到100%吸收所需和100%排泄多余。当然,这样从体重上来看,还是会平衡到一个点上。不过这个时候,不能说控制饮食同时增加运动量减轻体重这个手段不对。实际上效果还是有的,但是可能这个手段是治标不治本。实际事情的根本在于健脾养胃。脾胃好了,气血通畅了,体重自然平衡到匹配的重量上了。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

[此帖子已被 陈清怡 在 2017/11/6 20:47:40 编辑过]


作者:柏伟磊
发表时间:2017/11/6 22:48:23

<div>

10.28学拳小记

本次课还是在源深体育场,自上次拜师之后,老师调整了我们的上课内容,十大形和水浪拳各上一个小时,这样有利于两套拳齐头并进,也是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练习踩步的过程中,储教练指出我踩步动作的两点不足,一是后手手肘习惯性抬起,注意要合在身体上,二是分解动作3的脚比手前出快半拍,这个要多注意多练。在课间,理事长指导我们说,踩步练好了,在狭窄的直线上来来回回都不会有偏差,另外要注意弓步时身体要正对前方,所以跨要沉下去,不然就是歪的。

水浪拳的练习,老师开始帮我们修正细节,也强调了,拳不能当操来练,各个动作的逻辑性、连贯性乃至手脚身体的高低,都是有讲究的,比如摘星换斗,两臂自右往左划动时,两臂的高度是自己视线的高度,前伸的右臂划到左膝正上方位置后再右下划弧线而下,要做到手与足合,立身中正。

在课后的答疑上,老师再次回答了一天之中何时打拳比较好的问题,我记得之前一次老师是说,早上天朦朦亮的时候开始打拳比较好。这一次老师又详细讲了为什么,因为这个时间段氤氲之气充沛,具体的时间为“日出为始,露退为终。”

氤氲之气,大致就是云雾缭绕水汽弥漫的意思,可以理解成一种水的雾化、汽化现象,那么结合老师说的日出为始,露退为终,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夜晚因为温度下降而水化变成露水的蒸汽,再度因为太阳的升起温度升高而雾化汽化成水蒸汽,乃至蒸发掉,所以这是一个自然循环规律。我们内家拳强调健身,道家说要天人合一,要在精神和行为上和自然保持一致,所以我觉得,在氤氲之气充盈之时,自然界水汽循环这一种自然现象更容易被我们感受到,所以这时候打拳,对体悟有帮助,最高境界,或许就是自己能够和环境融为一体。

这几天考虑了挺多关于氤氲之气和打拳的关系,查了些资料,不管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真可谓非习拳而不可得。

</div>


作者:王国燕
发表时间:2017/11/7 16:56:59

迟来的可喜

井系分会的部分同学拜师刚结束,紧接着又一轮更高层次的学习开始了。

关于氤氲之气的认识,大家自发展开了热烈的学习讨论,不亦乐乎。不对了,按肖力行老师讲过悦和乐是有明显差别的,在这里应该用不亦悦乎更为确切,更能表示我们的求知欲。

大家纷纷用《道德经》,《易经》,《古诗》,自然地貌,实际感受,物理方法等来论证氤氲之气。佩服的同时,也学到了许多。再一次为老师循循诱导、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感到无以复加的敬佩。

师兄弟们都是高学历,事业有成,年龄也在不惑之年上下。按往常的习惯,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一般不太会再学习其它东西了。然而在老师的教导下,大家不但学习如饥似渴,还形成了以武促文,文武兼修的方法。这种学习氛围十分难得,非常可喜!远比个人学习有效多了。假以时日,老师期待我们成为内家拳真正的老师,一定能早日实现。

可喜之下,颇为可叹。这样美好的情景,早就在老师的规划之中。由于种种不尽人意之处,晚到了好几年,扼腕叹息。

好在还是来了,而且一点都不觉得陌生,顺理成章,就是多年前老师描述的一样。虽然晚了几年,来到的却更好,更扎实,层次更高。为之担心的是,老师为内家拳的传承夜以继日,超极限地辛劳付出,很为恩师的健康担心.虽然和老师在一起时,看老师教拳,听老师讲课,完全感受不到他的年龄,精神面貌不输年轻人。但静下来想想,毕竟是年近七十了,还是为晚了这几年可惜、心痛不已!

十分赞同柏会长的感言:“这几天考虑了挺多关于氤氲之气和打拳的关系,查了些资料,不管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真可谓非习拳而不可得。”不谋而合,说出了大家一样的心里想法。

为了大家的学习讨论答疑,老师毅然决定再次开讲。此头一开,真不知何时收关?毫无疑问,作为一个心意内家拳的宗师,用几十年来内外兼修的所得来讲解,这将是一次惊世骇俗的答问,一次对经典新的解读,一次返朴归真的求索,一次必定有益于我们一生智慧的开启。意义非凡!

我一定和大家一起认真学习,好好珍惜,争取为日后传承心意拳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帖子已被 王国燕 在 2017/11/8 12:19:59 编辑过]


作者:shutjy
发表时间:2017/11/7 21:18:25

关于“氤氲之气”,说下自己的看法。《易经》中说“天地氤氲,万物化淳”,也就是说先有了“氤氲之气”,再有了万物。那么为什么是早晨日出的时候有呢,因为一日之计在于晨,日出之时,也是万物苏醒的时候。那么为什么有了这个氤氲之气之后,对我们打拳有益处呢?《道德经》里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最高级的,人应该顺应自然,武道同源,《道德经》里说的东西,那一定可以用拳去验证。古往今来那么多武术大家在早晨练拳并且高寿,就是用武术来证明《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是正确的。


作者:晓舟
发表时间:2017/11/8 15:26:03

肖师能上理论课是我期盼已久的,十分感谢大家的好学精神和积极讨论打动了老师。老师所讲定是弥足宝贵的,不但对内家拳的修炼,还可让我们探到中国传统文化之究竟,感受到经典真正的魅力。

有个提议,我们是否在报名参加讲座的同学中组建“课代表小组”,负责课前准备、记录、答疑、纪律等工作,主要任务是为老师分担些,服务好上课的同学,更重要的是记录讲课的内容,按此编制教科书,并做好保密工作。我想,我们应当把老师上的所有理论课的内容整理出来做成教案,编制成教练、主教练、老师不同程度的教科书,为凌氏拳艺的正确传承打好坚实的基础。

[此帖子已被 晓舟 在 2017/11/8 15:28:36 编辑过]


作者:仁者无忧
发表时间:2017/11/9 14:58:22

关于氤氲之气,我的一些猜测。

氤氲之气的前一个时间段是万物休眠之时,后一个时间段是万物苏醒之时。氤氲之气的时间正在这两个时间段之间。

在这个时间段练拳有3个好处。

1.有利于观测。通过练武来感受当天自己的身体状态如何,感受当天的天气情况如何。为一天的精力分配做安排。

2.有利于最快达到最佳状态。氤氲之气的前一个状态是睡眠状态,当一个人刚睡醒的时候,全身气息相对比较调和。这时候习武,可能会比做了一些其他的事情后再习武,身体可以更快达到当天可以达到的最佳状态。

3.有利于先知先觉领先一步。氤氲之气的后一个时间段是万物苏醒之时。而我们在氤氲之气时间段已经练武了,换句话说,比万物提前苏醒、提前进入最佳状态。占得先机,有了领先的优势。


作者:代瑜
发表时间:2017/11/10 13:18:03

这次课程小凌老师和王老师继续指点上半套水浪拳动作。按个人理解有以下要点:

1注坔贯月后面两臂多次拉合的动作。第一个动作应当是左脚向左微转轻轻点地,左掌轻压;然后重心迅速向前移至左脚,同时左腕提起,动作轻巧而有爆发力。

2、第一式临崖勒马后面的两手相合的动作,要打出来相斥的感觉;王老师打的时候,身体重心是上移的。我理解,两手相合,内力相斥,斥力推动身体重心上移。但是我打的时候还是随着右掌下压身体重心下移的,这一点还要慢慢领会。

3、第二式临崖勒马完成后,双手自胸前分开向下向两侧划出的过程中,膝盖微曲,但是不能有下蹲动作。双手自头顶分开同时下蹲,下蹲的动作要蹲到底,但不能脚跟离地;右臂自右侧至下方再至左侧时,手的大拇指应曲向掌心,使虎口露出,这样右手的食指、虎口、腕部形成一个弧度,可以向上击打对手。

4、摇橹的动作,重心有从前往后移动,但是身体不能后倾。

5、摘星换斗。双臂相对,在与胸等高的高度,自右向左,摆至身体左侧,然后划弧度停放于下腹前方位置。个人理解,整个动作就好像在水中自右向左摆动,然后向下腹前方在划回来,因为带着水或者说有水的阻力,动作不可能有一个很尖锐的角度,一定是一个很圆润的弧线。

6、摘星换斗后面的转身动作,左手应当虎口贴住身体右侧肩胛部位。


作者:王钧
发表时间:2017/11/11 0:04:45

1028日学拳小记

 

本次课我们继续在源深体育馆练拳。

储教练先带领大家练习踩步和收势,并耐心地为每个人逐一指正错误,我的不足之处在以下几方面:

1、踩步3弓箭步迈出去时,没有一步到位,一气呵成,左脚踩下去后,左腿膝盖还会前后移动晃动,应该是踩下去位置要固定住,不能再移动。

2、踩步2—踩步3时,右手催左手肘时,右手是平推出去,不是从下往上推出去。

3、收势时的鹰抓技击是从对方的头顶撸到脸一路下来。

朱理事长在旁边观看我们踩步后,也过来指出我们的错误:

1、踩步3迈出去时,我们大家都用力很大,在水泥地上这样用力蹬,年纪大了会对后脑们造成损伤。

随后,理事长演示了踩步,步伐很轻快,并没有像我们那样刻意蹬地想发劲的感觉。

关于这一点注意事项,小凌老师在课后也讲到,我们初学十大形,功夫没到家,如果在水泥地上练,要穿厚底的运动鞋(有助于减少蹬地时的反作用力,以免受伤),以前练拳是在泥土地上练时,会好很多(泥土地毕竟松软,反作用力小)。

2、我在踩步3弓步迈出后,胯没有沉下去,打出去就没有劲道了,应该是,左胯和左腿根部紧合在一起。

   理事长演示时说道,你如果推我,是推不动的。

我回家后仔细体会了一下,如果没合,身体也是不正对前方的,上身是有点斜偏右边,如果左胯和左腿紧合了,身体就正对前方,再加上右脚后蹬直,有利于发力(力是从一个直线方向出去)。

我想,这大概是身形中正,并有朝着肩与胯合的感觉,但目前只体会了胯沉下去,还没体会出肩与胯合具体是何意思。

3、收势时的转身,右足弓箭步迈出,右手挥击时的角度太偏移中线。

理事长指出我右手挥击时,角度过大,已经偏离中线向右了,导致中门大开,这是很大的破绽。应该右手的位置在护住中线的位置,中线不让,既能打对方,又能保护自己。

我顿时想起,在拜师仪式那天晚上吃饭时,我请教理事长的一番话。我当时问道,我们的拳是不是没有全攻全守的,应该是攻守兼备的,理事长当时回答:是的。

这一势正好验证了我们在出拳时应该是攻守兼备的,如果有了这个意识,很多动作练习时就能体会小凌老师一直说的“何为拳,何为操了”。虽然拳和操,在外行眼里看上去差不多,但本质上却差很多。拳是要最有效最大化地攻击对手同时防守好自己,每个动作的角度、姿势都是有道理的,动作偏移了就打不出拳的作用,反而为对方所伤。正如小凌老师在本次课上对我们提的要求“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然以后打拳容易走样。

接下来,我们又跟着王国燕老师重新巩固复习水浪拳,从拨云见日到摘星换斗。随后,小凌老师来指点大家,先说道,练拳时,某一式动作练得精准到位可以锻炼身体的某一部分,但不如整套动作练熟提高后对身体的益处。

我想,老师的意思是说,某个动作练地好,练的有10分了,对于身体的锻炼效用毕竟局限于一处部位,尽管这个动作打得很到位,可能效果就只有1,而整套动作练熟了,尽管某些动作练地有没有10分,但整套动作锻炼了全身,同时也促进了局部,所以效用有7,8分了,效果更好。

接下来,对于具体动作,老师的指点如下:

1、注坔贯月时,左肩应高一点,右肩低一点。(我打的时候,两个肩膀拧着,同样高度,高度错开就不拧了)。

2、平沙落雁时下蹲,左手搭在右手手腕从下往上撩起来,右手手腕的动作姿势有点讲究,有抬大拇指那一节骨(我一时很难用语言表述,但觉得有点像声东击西时右手的动作姿势)。身体站起来后,右手从左往右的挥出去,是在一个平面上。

3、摘星换斗,两臂自右往左划动时,两臂的高度是自己视线的高度,前伸的右臂划到左膝正上方位置后再右下划弧线而下。这一式,左手为辅,右手为主。

我当时在右手画弧线时,在中线偏右就滑下去。后来被老师指出来,才弄明白:摘星换斗身体从右往左转时,左脚要转到正东方,左脚的指向位置是正对对手的方向,所以身体也要中正,就是也为正东方,那么右手画弧就应该划到左膝正上方位置后再右下划弧线而下,我理解是,脚的方向指向对手,目标明确,脚的方位要正对目标,身体跟着正对对手,手的动作要跟到位。水浪拳里面大多脚的指向是对着敌手的方向的,手跟着脚,脚指哪,手跟着打到哪。

课后,小凌老师为大家讲解了练拳的最佳时间:日出为始,露退为终,因为这段时间有氤氲之气,氤氲之气是滋养万物生长之气。我想,可能还存在我们本身的原因。2017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的几位科学家揭示了人体是存在生物钟的,生物钟是如何控制人体的日常生物节律。而中医也有说,早上5点半左右起来锻炼是可以生发阳气。人和地球,天地是一个整体,人的生物钟和天地节奏一致,日出时,万物苏醒生长,这个时候锻炼既有氤氲之气滋养,人体也正是最佳的锻炼时间。

 

问题:1、摘星换斗右手画弧时,胯部是不是也要沉下去,类似于踩步3

 

 

 

 


作者:晓舟
发表时间:2017/11/12 20:18:40

 

[此帖子已被 晓舟 在 2017/11/12 20:28:43 编辑过]


凌氏心意六合拳 - Powered By BBSXP
Copyright 2006-2007
Powered by BBSXP 7.00 Beta 1 ACCESS © 1998-2006
Server Time 2025/7/16 2:3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