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氏心意六合拳 ( http://www.lsquanyi.cn/bbsxp/Default.asp ) -- 六合八法拳论坛 ( http://www.lsquanyi.cn/bbsxp/ShowForum.asp?ForumID=11 ) --- 2017-09-23学拳笔记 ( http://www.lsquanyi.cn/bbsxp/ShowPost.asp?ThreadID=1019 )
作者:刘侃希 2017-09-23 学拳笔记 今日小雨,还是在源深体育中心上拳课。我迟到了10分钟,很不好意思。 到了以后就教冬雷打拳。冬雷把上半套从樵夫担柴到收势打了一遍,我觉得他的路径很熟而且都是对的,只是动作的好坏和是否到位的问题,那么按照小凌老师起初先掌握路径的要求,是可以了。于是我让冬雷开始学习打下半套,从起势到风卷残云。还是从三遍的方法。 后来老师过来看我们,带我们一起打,并且指出几个共同的问题。
1) 起势的时候,两肘要贴近身体两侧,两手的内侧要贴在腹部,手肘和手掌不好离身体太远,手指向上,然后向上举起,。 2) 琵琶遮面,前面的左手竖起来,掌心朝内,状如琵琶,遮挡住自己的面部,右手在下面左肘处,掌心朝前,仿佛拨弦,这一记是一个守势,防止对方进攻我的意思。 3) 流星赶月的月,是水中月,流星从天上疾速滑落,滑到水里去了,好像是在追赶水里的月亮。右手是急速划过的流星,从南上方快速地插向西北下方。 4) 燕子斜飞:在飞行中寻找方向,此时重心在身体中间。这是水浪拳里罕见的重心在中间的拳。重心在中间的唯一好处是便于快速移动,如果要发劲、攻击,那么重心必然要向前或者坐后,此刻在找方向,找到方向后要快速移动过去,所以此记拳重心取中。
然后清怡指出我一个方位问题: 翻江搅海,方位是西北,接下来的右手右脚穿向前的动作也是方位在西北,再接下来的倒骑龙背是在西南,然后狸猫扑碟也是在西南。我打的是西北-正北-正西-西南,打得挺顺。我按照清怡说的方位改变后,感觉也挺顺。此处方位问题下节课再跟老师确认一下。
后来老师让我跟他一起看冬雷、新宇、腾达打拳,看到他们在新学的地方磕磕巴巴,要想半天,老师就对我说,教拳,教练在教的的时候,要边打边把拳名大声说出来让学员们听到,让他们记住拳名和拳名的顺序。这样打完一记拳想不起来下面是什么动作的时候,记得拳名和顺序,就会极大地帮助他们把下面的动作想起来接下去。这个方法尤其适用于教下半套的拳,因为经过上半套的学习,对拳有了一定的感觉了,相对来说下半套容易学一点了,记拳名会容易理解一点。
课后答疑,建军问,关于上半套起势到停车问路阶段的重心问题,看了侃希写的小记后有疑问,小凌老师说,起势第一个动作,双手向后划,此时重心在脚尖,接着双手向前划,此时重心在脚跟,然后双手上举再下拉,此时重心在脚中间,然后右手向右下开始做停车问路,此时重心为右脚尖-右脚跟-左脚尖-左脚跟,是一个很细腻的过程。老师说在打拳初级阶段,要关注大的层面,比如路径,方位,手脚配合等等,好比造房子,毛坯还没有出来呢,就无需去考虑这面墙上的一小块地方是雕龙还是画凤,为时过早,先打基础。
老师还说,每个人都听老师说,每个人都把老师说的写出来,但都已然带了自己对老师话的理解,出现不相同的写法是完全正常的,那么就有一个谁对谁错,或者谁相对更正确的问题。老师说,次序是这样的:第一正确的是老师写的,第二正确的是老师说的,第三是弟子写出来的听老师说的,此时的正确性,等级高的弟子所写的,高于等级低的弟子所写的。所以以后凌门弟子还是要分级别,根据拳艺高低和对拳的理解水平,分为入门,入堂,入室三个层次。老师极力主张大家要认真写练拳笔记,就是为了同学之间互相比对,互相印证,互相交流。交流是从高流到低,高的人流一点东西给低的人,让他们学习,这叫交流。
下课后,10多位同学跟着小凌老师,国燕教练,晓舟教练一起去了柏会长的办公室,商议拜师仪式的流程和细节。小凌老师不断鼓励大家充分发掘自己潜在的才能,而的确在会议中,众多同学展现出方方面面的聪明才智,得到小凌老师的激赏,为我们团队有这么多有才华的年轻人感到由衷的高兴。大家畅所欲言,对每一个议程都反复讨论和演练并最终加以确定,拜师仪式的筹备工作基本尘埃落定,曙光在前头!再做一次彩排,应该就成竹在胸了。就是辛苦小凌老师了,教了一上午的拳,又讲了一下午的话,还做了很长时间的演练模特,这么多人,最辛苦的就是小凌老师。请老师多多注意休息!
刘侃希 2017-09-23
作者:shutjy
今天因为下雨的原因,还是在源深体育馆打拳。 一开始还是十大形的练习,本来以为自己在家好好研究和练习了2周,应该没什么问题了,但是在练踩步的时候,储教练还是指出了手脚不同步的问题,同时在打的时候,自己的肘会离开自己的肋部。清怡指出我打的时候,有臀部后翘的情况,后来他给了拍了视频,自己的确在打的时候没有注意,那么这次回家练习要注意这两个问题。踩步是基础,要把基础给打扎实了。 然后是水浪拳,因为上次已经把全套学完,所以这次就是小凌老师带着我们打一下,指出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顺便也为拜师的时候拍些照片作为素材。我觉得这个非常好,后来在家里研究了下照片,的确发现了一些自己之前没有发现的问题。 我是从平分秋色这里开始打的,从照片中可以看出,我的身体还是比较紧张。同时,左脚也没有做到位,左脚尖还不能和右手位于同一平面。后来王老师给我单独拍了一张,自己的肩膀这里太紧了。 然后是牵黄擎苍,手的位置不对,应该是放在胯部,我的手就随意的多。 最后是哲龙现身,手和脚步都有问题,在课后自己练习了一下,发现要做到小凌老师的标准还是有一些难度的。自己现在先朝着这个目标练吧,要练到老师的程度也是需要时间和自己的努力的,不能急于求成。 学完整套水浪拳的路径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后面要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自己不能急,静下心慢慢练。 最后提个问题:我发现水浪拳里一些招式都是手放在胯侧,比如停车问路前一式、叶底藏莲等,那么手放在这个位置有没有什么原因呢?为什么要放在这个位置?望老师解惑,谢谢! 此帖子已被 shutjy 在 2017/9/27 20:17:17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shutjy 在 2017/9/27 20:21:5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shutjy 在 2017/9/27 22:00:26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shutjy 在 2017/9/27 22:16:37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shutjy 在 2017/9/27 22:17:59 编辑过]
作者:renmin 拍拳照时国燕教练说帮我拍“丹凤朝阳”这一式的照片,谁想脑子瞬时短路了,怎么也想不起这一式是怎么打的,比划了半天摆不出造型来。今天正好看到罗建军发的国燕教练写的“注坔贯月”这篇文章中的一段话,让我意识到自己学习上的问题。 水浪拳(心意六合八法拳)现有动作名称六十六个。学拳不久,老师就要求我们把每个拳名背出来,拳名与招式要对起来练。不知每一式的拳名,则不能顾名思义,长期下去无法正确传承,招式就会变得无的放矢,整套拳就会支离破碎。 在学习水浪拳的过程中,我只是模仿了动作路径,没结合记录拳名,所以虽学完了整套水浪拳,若从头打起或能马虎应付,但分解到每一式脑子就一团浆糊,就是王教练说的招式变得无的放矢,整套拳支离破碎了。想来可怕,若不注意,长此以往,即便练的有形怕也是无神了。 还有国燕教练帮我纠正的一些错误,比如起式时,身体前倾时脚后跟不应踮起;“临崖勒马”的前手掌心向前,指尖朝上,大拇指打开呈90度,跟后手的中指相对......还有很多错处在后面的学习中要去纠正。 老师说,练习内家拳,第一层次是自己只会打外形,感觉好像打得很对,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外形究竟打得如何。说起来好像有点不可思议,虽然是自己在打自己的拳,却无法审视自己。 第二层次是路径纯熟,带动內因,有了点感觉,时断时续,那时还不能完全感受到自己练出拳的外形,只能感受面前的局部的东西。 第三层次时练的拳是由內而外,内因带动外因,动作、劲路、气势三者合为一个整体,才能全息审视自己打拳时的外形和每一个过程。这需要不断的练习和感悟,没什么神乎其神,所谓的功力就是如此。 这段话记录的真好,真就是这样的感觉呢!这篇文章在刚开始学拳时读到和现在再读时的感悟已然不同了,发现越学到后面越发现不足,越感无知。 看来,在后续的学习中除了勤练外,更加要沉下心来学习,用心领悟。还是套用那句老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罗建军 这次在源深学拳主要是温习水浪拳下半套,小凌老师对每个学员依次逐个指导并顺便留下珍贵的照片。到我时,小凌老师指正了: 1.蜇龙现身趟泥步时,左脚应该向外撇。我的理解是趟泥步是沿着一个圆走,左脚要踩在圆弧的切线上。 2.风动浮萍上下两手要在同一个平面上,上面那只手需要沉肩坠肘 在练习十大形,储教练指出: 1.踩步动作3时,脚是贴着地面踩出去的,我脚高了是踏出去了。 2.踩步动作3时,前手是顺着腮边出去的,我的前手有点低了。 这些要点都是知道的,回去练习的时候,慢慢就变形了,看来需要多研究研究,不能光练习。
上次小记我提了两个问题,小凌老师这次做了详细的回答。第一个问题我问的是贴纱垂帘到停车问路重心是怎么变化的,通过小凌老师的解答和演示,我明白了从起式开始,重心先脚尖后脚后跟然后再回到脚中心,贴纱垂帘两手下落到胸前时,两手分开,同时重心移到脚尖,然后重心的轨迹就是右脚尖--右脚后跟--左脚尖--左脚后跟。可能我打得太细了,现在阶段应该把框架搭好,不宜过于精雕细琢。 第二个问题我问的是踵息和逢转必沉有什么联系,经过小凌老师的解答我知道了两者之间没有联系,踵息是在那个点练到就会出现的现象,逢转必沉是因为转之前是紧的,要转就要松一松,松一松就会沉一沉。我想注坔贯月这一路径是不是可以很好的体会踵息?
补上上次课的路径要点: 犀牛望月 1.定式时,眼睛向上要体现出望月的意境,两手交叉稍向前上看似牛角 2.转身是向内侧转,简单点记的话,哪只脚在前就往哪边转。第二记下蹲时后手手心向下 鹞子穿林 鹞子穿林出手时要体现出快速的意境 赤龙搅水 搅得幅度要大,不然就是泥鳅了 风动浮萍 两手要在同一平面,上下一条直线上,上手是遮对方眼睛的,位置也应该在眼睛处,同时要沉肩坠肘
[此帖子已被 罗建军 在 2017/9/29 19:23:19 编辑过]
作者:黎明 张黎明2017.09.23 这次继续在源深体育馆上课,稍微早到了点,已经好几个同学正在和储教练练习踩步了。这次,储教练主要指出了我如下几个问题: 踩步:1、2、3的动作要连起来打,除了3发力可以停,其它位置的动作不要停,我的问题在于1的位置停顿的较为明显; 收势:反身打出去的那一式,前手(右手)的手腕不对,有点外翻,有点蹩着劲;同时坠肘不够; 虎扑双把:转猴束蹲的姿势(1)时,后脚要先后侧半步,有一个收缩的动作;猴束蹲之后的第一扑(2),双手的高度要略低一点,我原先的稍微高了些;第二扑(3)手臂横扫的动作,是水平方向的。水浪拳风动浮萍有一记有点类似的横劈的动作,方向上是要求稍稍有一些冲上向下的趋势的,有点受这个影响了。 上一次课,已经教完水浪拳全套,这次主要是复习巩固下半套。 王老师领一开始领打下半套的过程中,就指出我的燕子斜飞动作,双手高度太低。我原先是仅略高于膝盖的上方,应该是和鸿雁双飞类似的高度的。 这次,因为要给大家补拍拳照,小凌老师分别给每位学员指点下半套的路径,王老师和晓舟老师负责抓怕照片。到我的时候,主要指点了从平分秋色到五圣朝天。 平分秋色,右手打开的幅度要略大些,食指要对齐右脚的大拇指。这个想稍微多说一句的是,就是这一点点的角度,手的气感要明显很多。真的有种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感觉。 五圣朝天,一共左右两式,在接(黄龙转身之后的)走马观花后,有一个双手回收至腹前并握拳,上举至胸前的动作。这里要求双拳是并排贴住至上举到胸前,然后前手水平向前,后手垂直向上同时伸出。 在小凌老师指导下一个同学的时候,我在旁边一起学习,又发现了自己的一个错误动作。凤凰展翅,在转身两手一前一后展开时,我发现两手手掌应该是可以连成一根直线的。而我的后手(左手)的手掌的角度转过头了,前后没有呼应对上。 课后答疑阶段,小凌老师说到我,提了一句(大致的意思):“张黎明的拳,有些地方打的蛮好的,已经改变了某些生活习性。”当时听了后,我是有点点蒙的,不知道是说的是“习性”两字。如果是的话,有点夸张,有点神奇,从打拳能看出生活习性的变化 ?那我又是哪方面的习性发生了变化?而又不自知。 回来后,一直有琢磨这个事。先不说习性什么的,相较于2年前学习打拳之前,生活习惯、健康状况方面倒是变化蛮大的,比如较为习惯早睡早起,体重未降而体型有变瘦,睡觉时喜欢双手举过头顶等,但这些好像只是打拳有关,但与拳打的好不好,好像也没啥必然联系。 倒是最近,大概2~3个礼拜前,在平时走路的时候,稍加意识注意力,就能感觉到胯的存在。不知道怎么描述更为准确些,就是走路抬腿的时候,好像可以先提跨,带动大腿进而提膝提脚,再向前迈步。只是提跨的幅度是蛮微小的,只是能感觉到提跨在前,提腿在后。不过有点奇怪的是,在每天打水浪拳的过程中,没有过这种感觉。而且打拳过程中,好像也根本没有这个想法去找这个感觉。 不知,这个算不算是某种“生活习性”? 然后,回想到不久前在论坛里看到晓舟教练“有感于’意腰尝’的精妙”一文,好像有提到过胯和腰什么的。马上找出来在研读,文中提到,小凌老师讲的一段话: 师父又给边上的几位教练说:“你们看,我之前教晓舟,从来没有跟她说过一句腰、胯,她现在不是已经练出来了吗?腰怎么动、胯怎么沉,根本就不是老师说出来的,而是学生按照规范的动作自己练出来的。功夫不到,讲了白讲,反而误导,容易让学生养成妄动,扭腰的坏习惯,多走弯路。 “坏习惯”!看到这段话,这几个字,就更是有点蒙,有点惶恐了。也不知道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更不清楚是不是老师课上提的“习性”了。
问题: 就是小记后半部分提到的,小凌老师上次课上讲的是不是“生活习性”,如是,具体是哪个方面? 我现在走路时,稍加意识控制,能感觉到提跨,是否正常?该顺其自然还是可以稍加练习?
作者:张耀东 这周下雨,所以还是在源深体育中心学拳。
先跟储教练学习十大形。储教练在看了我打的踩步之后,指出我的身体在整个踩步的过程中是有上下起伏的,而打的好的话身体应该是在一条水平线上往前进的。这点在以后的练习中需要注意。
上次水浪拳已经全部学完了,所以这次主要跟随小凌老师和王教练复习整套水浪拳。另外这次还要拍拳照,小凌老师同时对学员进行一一指导。趁小凌老师和王教练忙的时候,我请张黎明助教指导了下半套我几个还不熟悉的地方,比如在打魁星献斗时,双手略微往上举高点,这样就会显得人更挺拔。后来葡萄也帮我纠正了打气升昆仑过程中动作不到位的地方。
作者:刘飞 学拳小记2017.9.25——刘飞 周六去源深打拳,来的时候大部分人已经到了,跟着储教练打了一会踩步。现在的踩步比前一段时间稍好了一些,主要是两个手连贯性有些进步,但是发力还是不行,手和脚要同时到才能发出力量,另一点身体还不够放松、有些紧,例如收式的时候,感觉身体是僵硬的,肩膀要适当出去。 今天水浪拳主要是复习,因为路径都学完了,在细节上小凌老师再次进行了指导,结合着拍拳照一起进行。我今天是从下半套开始,下半套在掩手冲拳这一记,我的拳是没有直、有些弯,这样拳在手腕就断了,而胳膊前冲太多,这样没有力道,要含而不发,而且别人攻击的时候整个人是紧的。翻江倒海和倒骑龙背之间我少了一个从下向上合手的动作,也是我以前遗漏的。其他的动作路径,我自己貌似可以比划完整,但看小凌老师打出来,我感觉自己的路径又有些不大对。 今天王老师给我们拍了拳照,我选了犀牛望月,这一记拳不太好打,我打的确实也不好。在王老师的指导下,有些进步,这一记拳人身体要先挺直,不能缩下去,而且腿尽量向前,这样更舒展,但目前我还做不到,如果感觉困难,就坐在后脚上,后手要高于前手,这样照片拍出来好看多了。对比了一下前后两次的照片,气势上差距很大。 今天我看了一下师兄弟们的照片,感觉都要比一年之前要有气势了,站立和打拳都较往常精神了许多,这是练拳的收获,我应该在气质上也有一些变化,前些天就有人说我看起来壮了不少,但是最近体重没有变化,那么别人的感受很可能是精气神上面的。 先谈一谈最近打拳的感受。1.较往常相比顺畅了一些,但有些动作感觉打的不自然、不流畅,同样打几次,会有路径上的差别,这个应该是我打的不好的地方。2.较往常呼吸深入了,打的自然而然慢了下来。3.有些时候会走神,而且神游的厉害,有好几次打的迷迷糊糊有想睡觉的感觉。4.打着打着突然一瞬间感觉到“韵律”,也就是最协调的节奏和平衡,但只是一瞬间,转瞬即逝了。5.跟着小凌老师打拳,感觉到有些别扭,越跟着老师的节奏越乱,完全没有打拳的感觉。呵呵,这些感觉都有些奇怪。 今天打拳的时候,刘茗露哭了半天,哭的很伤心,原因是她看到大师姐拜师了,我却没帮她申请拜师。“小结棍”同学仍然是小孩心性,上了小学仍然跟幼儿园是一个调调,打拳的时候同样也收不住心,这种情况下我看她打拳一直进步不大,前面也觉得她年纪小什么也不会,字都不会写,每篇小记都是她口述,我代劳打出来的,所以怕她拖后腿就没给她报名,也没想到她这么伤心。然后大师姐带着她跟小凌老师,晓舟老师提拜师申请,老师大度接纳了,而且说喜欢她,这才破涕为笑,后面又恢复了疯癫的状态。既然拜师了,以后要更严格的督促她,不能懒散了。
我也写了一幅对联,请大家指正: 百余年,凌氏去伪存真承心意六合,栉风沐雨弦歌不断; 五十载,肖师正本清源授内家拳术,桃李天下薪火相传。
作者:柏伟磊 你我皆凡人 那日课上,大家问到关于气功的问题,小凌老师说,以特定的呼吸方式去调整气息,人人都能感受到气,越是岁数大身体不好的感受会越强烈,这本没有什么奇特的,不要去神秘化,也不是会气功就能成仙,要身体健康的可以找他,要求成仙的不要来找他。 短短几句话,让我感触颇深,当时跳入脑海的,就是你我皆凡人这五个字。 老师说要求成仙的就不要来找他了,好像是一句玩笑话,但我觉得,言外之意不仅是成仙之说不切实际,更有不屑于如此的意思,笑谈之中流露出的是一种态度,一种对学拳、修行和自我认识的态度。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对于人生,这不是在抱怨,而是在认识自我之后所持的积极态度,简单来说,就是求真务实、理性客观。 越发觉得,这是学好拳的关键之一。 自学拳开始,老师就鼓励我们每次课后都记录下自己课上学到的东西和感受,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学到多少就记录多少,并且从来不指出我们记录的路径是否正确,因为这是属于我们个人的学拳记录,学习是一个不断爬坡的过程,当之后回首再看这些记录的时候,如果能看到过去的错误,那就说明进步了,而且留下了自己学拳的思辨过程,这一点是弥足珍贵的。 所以,求真务实并不是说从一开始什么东西就都是对的,况且,对于别人对的东西,对于不同情况的你,可能就是不合适的,强调为己的内家拳,一定是从自己出发的。求真务实,是要明白自己的客观条件和情况,去发挥属于你的长处,去克服属于你的短处。 那么理性客观,就好似划出了一条没有框的界限,往大了说,就要牵扯到世界观、价值观的问题了,就拳来论述,老师说拳是打出来的,一招一式是实用和客观的,所谓的功夫,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后天练出来的,功夫深不深,都是要靠勤学苦练得来的,所谓十年如一日,日日如一时,如果不能坚持理性客观的态度,老是想找捷径,就很难坚持到底,也容易走入歧途。 所以老师一直鼓励我们要学会质疑,要辩证唯物地看待拳,保持理性和客观,点滴积累,不走弯路就是捷径。 你我皆凡人,正因为如此,该当抛弃虚幻和不切实际的臆想,从自身的客观情况出发,在日日练习中去体悟,去提高自己,哪怕只是些微的进步,也是有意义的,积跬步以至千里,聚细沙汇成巨塔。 写到这里,想到老师曾让我们去思考武术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现在站在你我皆凡人这个切入点上,站在一个普通的武术练习者的角度,我觉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先弄清楚三个问题: 1、武术的起源 2、武术在当下的意义 3、武术对自己的意义 对于武术的起源,是有客观历史记录的,小凌老师曾在《武术硕源之管窥》一文中对此有详细的梳理和精彩的阐述,对此,我们需要有清晰和明确的认识,因为从因果律的角度来说,物有本末,事有始终,如果不了解源头,就无从谈起现在。 那么武术在经过千年传承和变化发展之后,在当下,武术的意义,肯定和初始之时不一样了,因为技术进步了,生产方式变化了,社会环境也不同了,武术的表现形式,也必然发生多元化的演变,是典型的多因果关系。 武术在当下的意义,出于修习者目的的不同,必然造成不同的变化,比如用于强身、用于技击,或者用于表演等,都会造成完全不同的结果,在此无意去探讨对与错,或者说并不需要探讨对与错,因为个人的单一选择而造成的不同结果,并不能完全代表武术这两个字对于中华民族的含义,因为传承千年之后,武术已经是一种民族文化,如果脱离文化层面的含义去解释武术,都是苍白的。 为什么如此说?因为如果把武术看成单纯的搏杀术或者健身术,那么我想说,杀人的方法何其多,健身的方法何其多,特别是当今社会,科技的进步,让很多事情变得更容易,一颗子弹可以杀死仇人,不用苦练十年武功再去报仇了,再比如,用针对性更强的健身器械练肌肉,效果会更好。所以,武术在当下的意义又是什么?武术是否还适合当下的社会发展需要? 私以为,还是要从文化传承上去阐述,武术的传承和演变是复杂的,千人千拳,但是不变的是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载体之一,始终强调天健地坤的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始终是武术人所恪守的信条,这难道不是我们民族能够历千年而不灭,能够数次经大难而重新崛起的最好写照吗? 所以对于当下,武术不仅是身体的语言,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练习武术动作,可以体悟历经千年磨砺而依然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这远比单纯阅读书本文字上平铺直述的表达更有感染力,这也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东西。 明确了这一点之后,就需要探讨武术对于自己的意义,又是什么?为什么需要探讨这个问题,因为对于练习者,是出于外因,还是出于内因,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在修习路上,也会造成完全不同的结果。 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是由它本身固有的内部矛盾引起的,要理解和掌握事物的发展过程,必须把握事物的内因。但事物的存在又不是孤立毫无联系的,它每时每刻都与外部的其它事物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着,从而构成外部条件,这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老师说,内家拳为己,外家拳为人,简单明了的阐述了内家拳和外家拳的区别,所以武术对于自己的意义,重点在于自己两个字,只有以为己的标准出发,才能在外部矛盾的不断变化中掌握主动,而内家拳强调的崇德、健身、自卫的原则,很好的融合和诠释了武术所要传承的基本要素。 人人皆可习武,武术就像一座恢弘的宝库,修习者应当视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去挑战自己,战胜自己的缺点,成为自己的英雄,因为你我皆凡人,都会有缺点和不足,没关系,去直面它,去克服它,这难道不是一条通往不凡的进阶之路吗? 这就是我现在能够理解的武术是什么,或许不正确或许有偏差,记录下来,留待以后再来印证。 柏伟磊 2017年10月5日
作者:于一碧诗 伟磊的小记写得好!有思想有深度。 刘飞的长联写得好!重点突出,对仗工整。 大家的小记都越写越好,发几张照片给大家欣赏,以示鼓励。 [此帖子已被 于一碧诗 在 2017/10/7 14:20:09 编辑过]
作者:于一碧诗
阿斯旺晨练时老师指点赤龙搅水 尼罗河邮轮上跟老师的晨练 [此帖子已被 于一碧诗 在 2017/10/11 21:19:41 编辑过]
作者:陈清怡 2017-09-23 学拳小记:平日里打拳,一般以水浪拳为主,得空的话打几记踩步。因为整个踩步练的不多,打的时候也是东倒西歪,不是那么回事。这次学拳,把自己四不像的踩步打给储教练看,储教练也不嫌弃,认真的帮助纠正,记录与此,以为小纪。 我踩步存在的几个问题。 1. 打踩步动作3的时候站不稳,整个人往前冲。 一个要注意前脚尖和后脚跟在一条直线上面,这样人才稳。另外一个要注意是身体带动手臂,不是手臂带动身体往前冲。 2. 打踩步感觉好累 我的动作1/2/3都太用力,手绷的太紧。实际上动作1、2是不用力的,动作3的时候才发劲,要放松。 3. 动作3的时候手臂伸的太出去 实际上是肩催手,手催肘,动作3的时候,后手的手肘不离肋,前手就是被后手顶着往前出了一点点,“啪”的一下,不是伸出去老远的。 4. 动作3到动作1的过程中,前手就是一个转腕和手臂一起下压的过程,手背和手臂始终一个平面,没有转腕之后,拍掌的动作。 5. 收势动作的时候,手臂也不要伸的太远,好像对手远,手要去够出去打一样。对手和自己距离远的话,手臂该打出去多少还是打多少,距离是靠步法的。 6. 收势手臂打出去,手要抖动好几下,这个说明劲道都憋在自己身上,没有透出去。要多练习才行。 回来按储教练指导的练,说说好像都知道,练习起来可不是那么回事,打打发现还是老问题。当然最大的问题是体力不济,不多时就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有些羡慕年轻同学的好体力。 课后提问: 大家经常在群里讨论自己习拳的体悟,晓舟教练和王国燕教练文章也有时会提到“气感”,记得以前外人曾经提到我们练习的水浪拳和混元功一样,属于“气功拳”。那么,到底什么是气功拳,水浪拳是类似的拳种吗?和气功有什么差别呢?既然气功能练气,水浪拳也可以练气,大家是不是殊途同归呢?大概这个想法问了问小凌老师。 小凌老师回答大意记录如下(记录内容为我对小凌老师回答的理解,非小凌老师原话,如有出入和遗漏,请大家和小凌老师指正):讨论的话,要有前提,首先要和说的人确认“气功拳”的定义是什么?要不没法讨论。那么,我们通常说的“功”是非天生就有的,是后天习练所的。我们说“气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用一定的呼吸方法练习得到的。这个以前讲过是人病到“石药无救”的时候,没有办法的办法就是练气,通过调气还可能有挽回的机会。年纪轻轻是不需要。 如果一定要确认别人说的是或不是,那就问他拳的师承。师傅是谁,和谁学的,大概就能辨别。
作者:代瑜 这次课程主要是复习水浪拳动作,并为拜师仪式拍摄照片。小凌老师指点了我下半套到蛰龙现身、气升昆仑到收势部分。按个人理解有以下要点: 1、翻江搅海。这一式我此前打的时候,理解应当是手掌搅水的动作,所以手掌是立着前后拨动,有点船桨拨水的感觉,力求手掌与水有最大的接触面,作用力最大。但是小凌老师的动作更接近于伸掌,动作更加简捷利落,没有拨水的凝滞感。 2、倒骑龙背。这一式我此前打的时候,边踢腿边转身,然后手臂伸出,做倒骑龙背动作。小凌老师分解动作时,右手手掌翻掌,手掌接近于平行,然后才有踢腿和转身的动作。 3、蛰龙现身。我请教小凌老师这个动作要走几步,小凌老师讲最少要八步,多者不限,可以走大圈,也可以走小圈,但是要回到这一式的起点位置。 4、气升昆仑。这一式我前面一直不太会,经过小凌老师分解动作演示终于理解了。按个人理解:(1)接前式风动浮萍,左手抬起,略轻扶右前臂;右臂带动右掌先略收回,然后翻掌朝下,同时左掌翻掌朝上;右臂向外伸出,同时左掌也略伸出,左右掌相呼应,伸掌的同时,右脚向前迈出。(2)左脚向右前方迈出,带动身体转180度,右掌在头部右上侧,左掌在头部左下侧,还是遥相呼应。(3)右脚向身体左侧迈出,带动身体再转180度,双手保持呼应,位于头部两侧略高位置,然后双手略收回,掌心朝下,右掌向右方伸出,同时右脚收回。这一式双手呼应的动作,就好像双手抱了一个气球,在身体右侧、上左侧、上侧的不同位置来回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