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9学拳笔记
- 凌氏心意六合拳 ( http://www.lsquanyi.cn/bbsxp/Default.asp )
-- 六合八法拳论坛 ( http://www.lsquanyi.cn/bbsxp/ShowForum.asp?ForumID=11 )
--- 2017-09-09学拳笔记 ( http://www.lsquanyi.cn/bbsxp/ShowPost.asp?ThreadID=1014 )


作者:刘侃希
发表时间:2017/9/9 22:41:59

2017-09-09

 今天继续在源深体育中心学拳。

 老师先看了我上次学的拳,指出以下问题:

 野马追风:一记拳出手要想到下一记拳,为下一记拳的手脚留好位置。这一记要把左腿往西南方向伸一些,这样转身过来到正南的时候,腿才不别扭。我以前是左腿在正南,从正北转身过来后左腿的角度就不够,别扭了。

 川流不息之后的起身,右手臂穿过左手臂,向上举起,同时腿从半蹲的姿势起身到站直,这里要注意右手臂向上举起的时候要笔直向上,不可以向前倾斜,笔直向上的手臂引领整个脊背笔直向上,同时虚领顶颈,此时重心在脚跟,整个身体的重量放到脚跟,感到气下沉到脚跟,同时气又冲到头顶百汇这样就是踵息。我以前看到有些书上说踵息是用脚后跟呼吸,怎么也想不明白,脚跟如何能够呼吸呢?今天听小凌老师讲,踵息是身体重量放到脚后跟,气息沉降到脚后跟的意思,这样就可以理解了。

 老师说这一记,手臂向上举的时候一定要直,否则不能够引气向上。说肺叶分为上中下三叶,古时候的人要种田打仗,手臂向上向后的动作很多,会用到肺的上叶、下叶。我们现在人的动作用不到上下叶了,因为多半只做胸部以下的动作,所以要通过练拳,通过身型的锻炼,把气往上往下引,从而使用肺的上下叶,增加肺活量。

 然后老师指导我新拳,从天官指星到上半套结束,问题如下:

 樵夫担柴以后的转身:重心在后在右脚,右手握拳,拳心朝外拳背朝内;

 托天盖地:第二记托天盖地后,右手前伸和右脚后退是同时进行的,之后的转身右手臂是不动的,只是转一个方向,从掌心朝上转成掌心朝南,然后手臂保持不动,转身到正西;

 燕子抄水后的踢腿,踢腿后再转身朝北,然后双手有一个上挑的动作,同时退左脚;

 熏风扫叶:我单腿站不稳,几乎要跌倒,老师说这个部分原因是因为地砖滑,老师说当地面湿滑、不平的时候,不要强求单腿站,腿抬低一点或者不抬腿都可以的,要随时随地按场景调整打拳的动作,不要生搬硬套。当地面湿滑的时候打的拳,老师说那是80岁老人打的拳,那样才安全,硬打,摔了跤,得不偿失;

 燕子衔泥:右手有一个抓住什么往后拉的动作,然后从后往前划下去,但右手不是从头顶上划下去,而是正常的从身体侧面划过脸部到左手处,最后变成燕嘴状;

 灵猿摘果:第一记不要变成弓步,手往前一点点,身体往前一点点,整个要含住,第二记腿才变成弓步,手整个伸向前。左右两边都一样。

 教冬雷:

冬雷上半套的路径都是会的,现在做的工作是纠正动作中的大问题,今天能看到几个大问题:开枝散叶的手的动作多了,野马追风前双手上举两手分得太开,三探爪之后两手也分得太开,熏风扫叶低处的手位置总是感觉不对。冬雷的悟性很好,一说就明白。我感觉冬雷可以往下学习下半套的新招式了。

 课后答疑:

老师讲了断和乱的问题,说在每个不同的阶段,都有断和乱的问题,但是是不同层次的断和乱,需要注意不同的东西。在我们这些初学者的初级阶段,断和乱仅仅指动作本身,先不要去考虑呼吸等其他内容。

 期待下次课程!

                ———侃希


作者:晓舟
发表时间:2017/9/12 15:35:20

    侃希的小记读了好多遍,不得不说,重要之极!宝贵之极!难得之极!里面所记载的小凌老师讲拳的内容不知道是古往今来多多少少的武学同好孜孜以求,却求之不得的。关于踵息;肺叶的上中下三叶分层与以意导气;手形与外因带动内因,这些问题外面去看去听,要么就是根本不知,要么就是玄而又玄,说了等于白说。而小凌老师却在给侃希指点拳中,用寥寥数语就给讲明讲透了,实在了不起!

    小凌老师在给侃希讲拳的时候,我正好在教小朋友,可惜没能旁听到。但是,我却偶然瞥见老师所打的非常能体现“踵息”的一记由蹲而起的动作,老师极轻灵又极扎实地演示了出来。虽之一瞥,惊艳绝伦,刹那间,仿佛天地间的一切都为之失色。这一记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散发着挥之不去的韵味。

    多番品味侃希记载中透出的真谛,好像突然想明白了一件我近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国燕师姐在一篇很重要的文章“注坔贯月”中曾写过小凌老师所讲的水浪拳的三个层次,摘录如下:

“照二是许多年前肖师给我拍摄的。老师给我拍了这记拳的正面照,要我反过身再拍一张。当时不明白问老师:为什么要拍背后的?老师说以后随着你的功力提升,或许会懂的,现在和你说不清。一晃多年过去了,“注坔贯月”命名成功,这才明白了老师为何要从这个角度取景,如果换到正面的就我们而言,很难感受到这种意境了。(见照三)老师竟能为多年后的今天作好准备,不得不再次请教老师,为何能做到如此神乎其神?

肖师说:第一层次是自己只会打外形,感觉好像打得很对,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外形究竟打得如何。说起来好像有点不可思议,虽然是自己在打自己的拳,却无法审视自己。

第二层次是路径纯熟,带动內因,有了点感觉,时断时续。那时还不能完全感受到自己练出拳的外形,只能感受面前的局部的东西。

第三层次那时练的拳是由內而外,内因带动外因,动作、劲路、气势三者合为一个整体,才能全息审视自己打拳时的外形和每一个过程。所以我知道从那个角度看,能给你们启发,让你们有感触,没什么神乎其神,只是功力而已。

老师的回答又让我多了一层极其宝贵的认知。同时告诉我,“全息”二字是内家用语,全面了解“全息”的含义,会对以后练好拳有很大帮助。”

通过看小凌老师的那记拳和侃希的记载,我对“踵息”的认知有了提高,再从“踵息”去看老师对国燕师姐讲的“全息”,在从全息去理解老师讲的三个层次,我想明白了,老师在与国燕师姐巴沙度假时给予国燕师姐的“自是”的评价,原来就是说,国燕师姐的水浪拳已到达了第三个层次,由内而外,全息地审视自己打拳的整个过程。

难怪前一周训练,老师请国燕师姐给我示范“抽梁换柱”,老师说我没把“抽”打出来,国燕师姐马上指出了我后手的问题。这个例子很说明老师说的三个层次一点不差,我目前只到第二层次,只能注意到局部的前手,还不能通过全息观照到整体,而国燕师姐已突破了这一关。

不但能够从比我先来的国燕师姐,而且还能够从比我后学的侃希所写的学拳文章里学到那么多东西,悟出我自己一直想不明白的问题,真是我的幸运。敬佩老师之余,更感谢老师为我们创造了那么好的学习氛围,始终鼓励学员学小记,渡己渡人!


作者:黎明
发表时间:2017/9/14 12:54:44

学拳小记

张黎明 2017.09.09

这次上课还是在源深体育馆,到的时候几个同学正在和储教练练习踩步。住的最近,到的却比较晚,实在惭愧。

储教练指出我的踩步,还是几个老问题:

1.      踩步2的动作,前手手腕已经变形到3的动作时的姿势,不够放松;

2.      3的动作,力没有发出来,要敢于发力。

3.      3的动作,脚的动作略快于手,没有同时到位;

以上几个问题,平时练习的时候,我也大概知道,但具体练习的时候,就是打不好。说明练的方法还是有问题,练的量也还不够。

九点,继续学习水浪拳下半套。今天学的是犀牛望月、鹞子穿林、赤龙搅水、风动浮萍、气什昆仑、存气开关。沾二期班的光,到今天,我是完整的又学习了一遍水浪拳。期间纠正了我之前的非常多的细节问题。今天的课,主要纠正了如下几处错误:

1.      童子抱琴接犀牛望月,手部的过渡动作:左手应直接翻腕后,画弧线下滑至裆部,然后再翻腕直接斜向上快速出拳。

2.      鹞子穿林:原先的大致路径还可以,但细节方面,交代的并不清楚,有些是滑过去的。

3.      赤龙搅水的起势动作:重心应在后脚(左脚),我原先的重心几乎在中间的;双手交叉放于胸前大致肩膀高度,我原先放的太高,都略高于头部了;

4.      赤龙搅水:双手的幅度要足够大,要有搅水的气势,而不就变成小家子气的嬉水、撩水了;

5.      风动浮萍:两个定式方位要分别面向东北和东南两个45度角;原先没太注意,打的有些随意。

课后答疑阶段,小凌老师就“慢而不断、快而不乱”做了进一步的阐述说明,一层功夫一层境界,不同的阶段, “断”和“乱”有各自针对性的要求。对于初学者,这里的断和乱,就是要求先把速度打慢, 从慢中熟练体会路径,找到不断的连贯性。还特别表扬了问题的最初提出者——陶嘉严,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微信群这段时间的讨论,加上老师的课上答疑解惑。对于拳的理解又进了一步。这几日练习的时候,有觉得更沉稳了些。而且,因为一直有在琢磨体会慢与快,体悟上的区别,发现最近打拳走神次数、时间也少了。

这里作为记录,描述下现阶段我对“慢而不断、快而不乱”的理解,留作日后的对比验证。

慢而不断,个人觉得绵绵不绝更为传神贴切些。绵绵,叠音词,既有缓慢的含义,也含有路径变化的匀速要求。不绝,为在各定式转变到下一式时,既要把定式打的交代清楚,又要似断而非断的能前后连贯衔接。这里,对路径的熟悉度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因为“慢”,隐含着另一个要求,对路径细节的掌握要全面完整,不能莫名其妙、含含糊糊的滑过去。

在此基础上,我发现,因为定式及路径转折的存在,整个的路径并不是完全匀速变化的。我现阶段的体会是,这里的绵绵不绝,可能更指的是呼吸的绵长而不绝。路径的转折衔接点,往往也是呼、吸的转换点,外在的路径动作上要似断而非断,呼吸上要转换自然,没有憋气、停顿等“断”的现象。由呼吸的连续自然,衔接路径的似断而非断。

上述,我自己的理解是,路径方面用慢而不断,呼吸方面用绵绵不绝,好像更为贴切些。

快而不乱,则是在保持路径完整、连贯,呼吸配合自然的前提下,做到加快行拳路径的速度的同时,还能保持路径动作的清晰、完整,和呼吸的平稳而不急促。

试着相对快速的 打过几次,隐隐约约的有一点体悟,也不知道对不对。打快的时候,在路径转折点,好像有一点发劲的意味。进而自己琢磨,求慢的过程,也是学会放松的一个过程,去掉拙力的过程;慢而转快的过程,好像是一个学习内家拳发劲的过程。

因只是试着练的没几次,而且控制不好乱的问题,也没敢多练。还是先老老实实的把“慢而不断”这层的功夫先练扎实了再说。


作者:renmin
发表时间:2017/9/14 16:39:13

练拳小记

                    浦东源深体育中心
                       2017--09--09

     这次课程学习了:犀牛望月、 鹞子穿林、赤龙搅水、 风动浮萍、 气升昆仑、 存气开关、收 式。
     犀牛望月:呈上式,左手向左侧转动,拳面前倾向前击出,意在打击对方鼻子,高度与鼻平齐;同时向左向前(应该是西面)微调前(右)脚方向。接着,两手握拳收回至胸前再伸出,打开变掌,掌心朝上,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前手掌向左90 度方向;同时左脚抬起向前踢,然后向前落下,两腿交叉下蹲。接着,身体略微抬起,向西斜倾,后手(左手)翻掌,掌心向下前伸,与右手上下相叠,右上左下,头似枕在右手掌上,侧卧着向斜上方看,若从高处俯览,似一头卧牛。
     此式左右各一,注意第一个结束后向左侧转动。


   
 鹞子穿林:这一式手脚是同向同步的,退左脚的同时伸左手再回收,右手(向左划圈后收回)亦然;“穿”给我的感觉就是快速。


 
赤龙搅水:第一记是先向下,两臂打开再收回,于胸前斜十字交叉,左手在前右手在后,脚呈虚步三七开,重心在后;第二记两臂自上向下打开后收回再打开,划的是大圈,手的动作幅度要大,尽量大开大阖,腿仍是虚步。

风动浮萍:呈上式,右手脚略回撤后再向右斜前(东南?)方推出,两手似一平面,两脚同时向前;再向左前(东北?)方上步,手随着身体摆动的方向有上下调整,手掌仍位于同一平面;接着左腿向东南方向上步,承弓步,左手顺势向东南方劈出,掌心向上,右手随身体转动回撤至右胯部,掌心向下。第二记同前,朝向是东北方向。

气升昆仑、 存气开关这两式感觉与起式遥相呼应,至此学完了整套水浪拳。
       犀牛望月这一式是一个深蹲的动作,这节课在学到这里时我忍不住感叹,因为大家都蹲下去了,且不说姿势是否标准或到位,因为一年前的我们连基本的马步或弓步都要前俯后仰,并被关节的疼痛所困扰,而今的我们筋骨都活络了不少。
      但是相比上半套拳而言,下半套感觉自己打的还是太粗糙了,很多细节不很确定,动作上就是一带而过,还需多加揣摩和练习。

[此帖子已被 renmin 在 2017/9/14 16:40:37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renmin 在 2017/9/14 16:41:35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renmin 在 2017/9/14 16:42:21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renmin 在 2017/9/14 16:43:24 编辑过]


作者:刘飞
发表时间:2017/9/14 17:26:46

上午来到源深体育馆,最近天气凉快多了,还带上了“小结棍”,今天“小结棍”蛮开心的,晓舟老师夸她进步了,还要在拜师会上表演。平日和刘茗露一起在家练习的时候有一个问题,我跟她一起练的时候会指导她,指出她的问题,她会比较排斥,嫌弃我打的不好,“你打的都不对,胳膊都是弯的,跟晓舟老师打的不一样”,害的我每次都以为自己真的不对,也不好意思再教她了。

早上来先练习了一会踩步,主要是收式,收式的动作基本清晰,还是发力的问题。储教练教的时候,第一下胳膊和肩膀要冲出去,才有力道,前手一直是在眼睛的高度,而后手护在裆部,打出去的时候根据情况再确认手的高度。最近在家里练习十大形,踩步和虎扑,慢慢的感觉有一些了,主要感受杀伤力,发力有一种韵味,但力度还不够,这个跟自身的能力有关。

今天练习水浪拳,把全套都学完了,包括犀牛望月、鹞子穿林、赤龙搅水、风动浮萍、气升昆仑和存气开关。刚开始时大家对犀牛望月的动作都有些不清除,动作上无法连贯,小凌老师指导,其实动作很简单,前面都是攻击性的,在童子抱琴之后手翻转,相当于抓人,而抓人不是向后的,而是向前上方顶住咽喉,这样对手咽喉受力根本没有反击的能力。而第二下回收后再向前击出,这样再打胸口。犀牛望月要稍稍向前倾,这样动作从上向下看就象一只犀牛了。下面转鹞子穿林之前身体是虚步蹲下一点点,不是立的很直,而鹞子因为飞的快,所以出和入的节奏都很快,相比于动若脱兔,鹞子更加迅捷,这样动作就明白了。

赤龙搅水,先逆时针由下向上一圈,再顺时针由上至下两圈,搅动浑水,“搅”字很贴切,就是要幅度大,而不是慢慢来、轻轻动,那个属于“泥鳅甩泥巴”而不是“赤龙搅水”。风动浮萍两个手是在一个平面的,左右交替,中间是“手刀”砍的动作,最后是气升昆仑和存气开关,总共66式全部结束了,最后两记拳和最开始的两记拳是相似的,有始有终,应该都非常重要,收式收的好应该对身体很有益,我现在收式的时候还是感觉收的太快,身体静不下来。

今天还谈了不少拜师的事宜,我也感到很有意思,看到了大家的真诚和认真,也感谢大家的辛苦付出,能和大家一起拜小凌老师为师都是很幸福的事。

最近打拳的感觉又不一样了。今天清怡问的气断与不断的问题,我感受的不清楚,我能清除感受到的还是动作和呼吸,动作顺畅、呼吸顺畅就很舒服。气感的话应该是跟整个身体状态有关,我如果连续打3遍拳,会感到全身的热流,人精神了。但也有两次打的比较顺,动作自然而然,竟然有迷迷糊糊想睡觉的感觉。

这几天单位体检,各项指标都正常,都挺好的,而且有人说看着我感觉壮了不少,体重却没有增加,这应该都是这些日子打拳的功效,而且感冒的频率少多了,最近淋了好几次雨,感觉要感冒,打打拳又扛住了,这是以前没有过的,身体变好了。

[此帖子已被 刘飞 在 2017/9/14 17:33:46 编辑过]


作者:shutjy
发表时间:2017/9/14 20:39:59

陶嘉严2017-09-09学拳小记

秋高气爽,这次还是在源深体育中心学拳。这次储教练到的很早,我到的时候储教练已经把水浪拳上半套打完了。然后我和储教练交流了一下自己学习十大形之后的一些体会,这个我会在这次的小记里做个总结,因为这次课我们把全套水浪拳学完了,很有纪念意义。

这次学了犀牛望月、鹞子穿林、赤龙搅水、风动浮萍、气升昆仑、存气开关。

犀牛望月,双腿要交叉下蹲,望月的时候能做到人向前倾斜一点最好,从上往下看就真的像一头年趴在那里抬头望月。

鹞子穿林,这一式手脚是同向同步的,退左脚的同时伸左手再回收,右手亦然。

赤龙搅水,这一式有一个“搅”字,所以动作幅度要大,赤龙搅水双手是由上往下摆动。

风动浮萍,承上式,右手脚略回撤后再向东南方推出,两手在一个垂直面,左手的高度位于自己眼睛的位置,右手的高度位于裆部;再向东北方上步,左右手位置互换。接着右腿向东南方向上步,承弓步,左手顺势向东南方劈出,掌心向上,右手随身体转动回撤至右胯部,掌心向下。

我从去年开始打拳,如果给自己分阶段的话,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练习十大形之前和练习十大形之后。在练习十大形之前,我打拳的时候基本只注意路径,自己打的路径对照视频是不是一样,这个时候只考虑路径,而没有考虑到其他方面。练习十大形之后,尤其是花心思在踩步练习之后,我发现打水浪拳也要注意“手与足合”,我自己理解的“手与足合”就是不仅仅是手与脚的方向要一致,也要做到手到脚到。比如“闭门推月”、“鸿雁双飞”、“五云捧日”等,这些招式手和脚的方向一致,同时在打的时候也要做到手到脚到,不过也有比较特殊的,比如“天官指星”,这里手和脚的方向就不一致,但是在打的时候还是要做到手到脚到,这应该是“普遍性”里的“特殊性”吧。

花了一年不到的时间将水浪拳的路径学完,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下次上课就要迎来新的阶段,套用大师姐的话,“今天真高兴啊”!


作者:柏伟磊
发表时间:2017/9/14 22:38:16

学拳小记

这次课,老师把整套水浪拳的路径教完了,从去年10月始,共历时11个月,回首整个过程,个人的收获应该是超出当初的预期的,对内家拳,也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不过学完路径,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后面开始才是真正的考验,所以除了要勤于练习以熟悉整套拳的动作,更要用心去体会各个动作的立意、技击和其传承的精神,唯有坚持如此,才算是践行了为己而练的内家拳精神吧。

路径上,这次一共学了犀牛望月、鹞子穿林、赤龙搅水、风动浮萍、气升昆仑和存气开关,大致记录如下:

1、犀牛望月:前脚踩实,身体略微前倾,视线往后,看向斜上四十五度角,注意动作要稳,左右各一次,手脚协调。

2、鹞子穿林:手伸出去像鹞子一样快速而不拖泥带水,左右左共三下,注意双膝要略屈,不是直的。

3、赤龙搅水:接鹞子穿林之后转身的十字手,双臂自上而下划大圈两次,同时脚步往前走两步,需要注意这一式的名字叫赤龙搅水,所以划圈的动作要大开大合,幅度要大,才有搅水的感觉。

4、风动浮萍:接赤龙搅水后双手推出的动作,顺序是右、左、左手砍出,然后左、右、右手砍出,注意推手时两手掌心都是向外的,推向右边,就是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推向左边就是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注意两手的高低,上手用于遮住对手的视线,所以行拳时以自己视线的位置处为准(因为对手身高有别,行拳标准以自己的高低位准),下手的位置大约在腹部高低。另外,手刀砍出的动作,技击中就是砍对手的脖子,所以位置高低也要注意,同时双腿呈弓步。

5、气升昆仑和存气开关,这两式我有点想不太明白,两个拳名都带气字,可能是感受气用的,还有待琢磨和请教老师。

至此,全套水浪拳学完了,现在下半套打的还不熟,还要多加练习,多多请教老师。

也在此跟自己许下一个约定,20189月的时候,再来审视自己的拳,和现在对比看看有多少进步,现在小记里记录的内容和疑问,有多少得到了解决,又有多少更加明了了,到时再写一篇文章来回答自己。

写下四句话,算是对未来的自己的寄语:

自强不息为始终,文武双修不放松,学问思辨循乾道,一生践行是英豪。

 

柏伟磊

2017914


作者:罗建军
发表时间:2017/9/15 15:07:24

地点:浦东源深体育馆

 

这次学拳很是高兴,究其缘由首先是水浪拳下半套的路径终于学完了,至此水浪拳全套已经学完,感谢小凌老师,王国燕教练和晓舟教练的指导。从你们的指导中,不仅学到了拳术,还学到了做人做事的方法。当然这只是以后习拳路上很小的一步。我们现在还处于模仿老师和教练外形动作的阶段,那么在跟打过程中有哪些注意点呢?经过19次的学拳后,现在可以做一个粗略的总结:

1.手,要注意手型,比如贴纱垂帘时手是平着的,停车问路时左手不能折,声东一击西时右手的手型,从刀里面演变出来的招式手的动作,青龙探爪的爪形,琵琶遮面转向流星赶月时两手手指先转向身体,蛰龙现身的荷叶掌,凤凰展翅的两手。还有手臂的形状,比如川流不息左手是之字形,天官指星右手不要伸直。还有注意手的位置,比如注坔贯月两手在中线位置一上一下,拨云见日,风摆荷叶,风卷残云,凤凰展翅,两手都是在一个平面上摆动的。五圣朝天,后手竖着向上,前手平着出去。第一个鸿雁双飞,手是由下而上伸出去,第二个鸿雁双飞,手是平着伸出去,川流不息两手在一个平面。

2.脚和重心,要注意步法,比如闭门推月是顺步,灵猿摘果是拗步。虚脚是平着的(闭门推月),还是踮着的(注坔贯月,魁星献斗),亦或是翘着的(丹凤朝阳),要注意重心的平稳,比如第二个临崖勒马后至两手从两侧弧形向上划之前重心是没有起伏的,平沙落雁两手从上沿弧形下落至肩部位置之前,声东击西前一记至声东击西,蛰龙现身趟泥步时是没有重心起伏的。还要注意重心的位置是在左还是在右,在前还是在后,比如随波逐流中重心的变换,临崖勒马重心是前七后三,燕子斜飞定了后重心是在中。

3.方位,水浪拳里有很多转身的动作和身体位置的移动,要注意结束后身体的方位。比如第一个注坔贯月是向东北方,摘星换斗后一记是向东南方,蜇龙现身趟泥步结束后是和倒骑龙背一个方向。

4.身法,内家拳的身法要求有很多,目前阶段需要注意的是:身体不凹不凸,比如野马追风,伏虎听风,声东击西;不仰不偏臀部不翘,比如临崖勒马,丹成九转,燕子抄水,踏雪探梅第三击。下蹲不翘臀部,不踮脚后跟,比如平沙落雁后的下蹲,燕子衔泥,穷幽极海。三尖相照,保持中线,这个要求大多数路径都有但也有例外比如高山流水后一记,天官指星,燕子斜飞

,倒骑龙背。要注意膝盖不过脚尖,膝盖沿着脚尖的方向动,比如无用之用一和二。还要注意手脚齐到,比如类似于惊马窜道那一记,鸿雁双飞。

其次是通过侃希的记录知道了踵息和以意导气的意思。记得之前我在微信群里转了一篇讲踵息的文章,是一个中医写的,本意是因为我看到那篇文章里对放松的看法和视角可以参考一下。小凌老师看了之后开玩笑说如果我三年后还不知道什么是踵息,就要挨打。说起来也巧,我最近练拳时脚后跟的感觉和之前不一样,感觉成了身体的着力点,本来想这次问问是不是和踵息有关,后来想起其他人好像有记录,就决定等确认了和我的感觉更清晰了再问。侃希的记录出来后我就知道应该不会挨打了,所以很是高兴。现把以前赵丹的记录和侃希的记录分别摘录出来:

赵丹的记录:

“今天老师讲了“踵息”,就是以意领气,力点在脚跟,整体力量从脚跟拔起。老师说,这一点很重要,贯穿在水浪拳中,之所以今天来讲,是依据学习者的学习程度而定的,做老师的要善于观察学生的问题所在,因材施教,应机而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授方法,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会的老师。”

侃希的记录:

“川流不息之后的起身,右手臂穿过左手臂,向上举起,同时腿从半蹲的姿势起身到站直,这里要注意右手臂向上举起的时候要笔直向上,不可以向前倾斜,笔直向上的手臂引领整个脊背笔直向上,同时虚领顶颈,此时重心在脚跟,整个身体的重量放到脚跟,感到气下沉到脚跟,同时气又冲到头顶百汇—这样就是踵息。我以前看到有些书上说踵息是用脚后跟呼吸,怎么也想不明白,脚跟如何能够呼吸呢?今天听小凌老师讲,踵息是身体重量放到脚后跟,气息沉降到脚后跟的意思,这样就可以理解了。”

 

晓舟教练看了侃希的记录后跟帖讲述了她对踵息和全息的感悟,我却结合她和侃希的帖子得以一窥什么是以意导气。之前小凌老师回答我的问题时对我说过要以意导气,一直不明关键,现在有所得,虽然还需要自己的体悟,但方法对了,剩下的就是功力了,因此很是高兴。

 

然后是经过晓舟教练的指点,解决了我的一个疑惑所以很是高兴。内家拳身法要领里有一项“松腰坠胯”,其中坠胯要怎么做到呢?众说纷纭,比如有的说膝盖向内扣,有的说膝盖要向外撑开。这次课后我们一起去皇廷花园查看拜师地点,在讨论间隙说道拜师时间会持续约3个多小时,怎么才能坐这么久?我说可以站桩,随即摆了一下无用之用式一,晓舟教练在旁指出,膝盖肯定是不对的,然后她边示范边说,胯要坐下去,膝盖要不着力,全身的重量落在脚后跟上。然后又借着旁边的司仪台示范了正确姿势下腰部应该贴着后面,手臂和肩部要像一个圆。我一看就明白了,虽然根据自己的感觉觉得怎样做可能是对的,但是由于受到错误说法的影响而导致动作不到位。本来还想多请教几句,只是还有拜师事宜未确定,只好作罢。之前在车上就和达达开玩笑,以我打童子抱琴为例说明要多多在小凌老师面前打拳,这样他发现了错误就会马上给你指出来。遇着好老师,好教练是一种福分。要珍惜,更要在他们面前班门弄斧。

 

这次十大形的练习储教练指出我两处错误:

1.踩步动作3时,手腕要直,我有点向外翘

2.收势起始动作时,两手是直的,我有点弯曲

水浪拳把下半套剩下的犀牛望月,鹞子穿林,赤龙搅水,风动浮萍,气升昆仑,存气开关,收式一起学完了,料想还会温习巩固一次所以具体的动作要点留待下次记录。

 

需要向小凌老师请教:

1.贴纱垂帘过渡到停车问路时会有脚底重心从脚尖到后跟的移动,可是之前贴纱垂帘时重心是在脚后跟的,是怎样把重心从后跟移到脚尖的呢?是侃希记录的纱结束时右手一压,还是贴纱时双手边下落边移?

2.踵息和太极拳要诀里的“逢转必沉”一样么?





[此帖子已被 罗建军 在 2017/9/18 16:17:15 编辑过]


作者:xiejianxiong
发表时间:2017/9/15 16:34:03

2017/09/09

源深体育场.

这次又迟到了,十大形只练了一回,收式转身时储教练指出手是从旁边甩出,不是从底下出,另肩膀还是要对正前方,不要转身过头,手腕要直.

接下就是继续学水浪拳了

今天全套教晚,感觉是基本都会了,可是又不是很踏实,有些小地方没信心,当然还有更多的地方都没意思到.不知下次教课老师是继续细节详解还,学其他拳了.

这次是最后几式: 犀牛望月、鹞子穿林、赤龙搅水、风动浮萍、气升昆仑和存气开关

1.     犀牛望月:这式的前面双手如何运行踢脚不是很清楚,今天搞清楚了.2式的童子抱琴之后右手手臂动,身体不动,拳竖起(击打对方的鼻子),然后是右手自下向上划一圈,左手基本抵在右手肘处,右手划一圈出拳时,右脚踢出.

2.     鹞子穿林:右手迅速回测,右脚也同时后撤,左手自然向前,同时转向.第二下也是如此

3.     赤龙搅水:小凌老师说要打出赤龙搅水的气势,双手摆动幅度要大.

4.     风动浮萍:感觉有2式,一式是手刀砍出,前一式不知是否是虚招,扰乱对方的视线,同时不是很清楚下面手的位置如何摆放,有何讲究.

5.     最后两式:看招式很简单,名称大气,特别是气升昆仑,动作简单但感觉非常大气,也许里面奥妙非常.

 

问题:犀牛望月为何一式是两掌心都朝上,一式是一上一下?


作者:张耀东
发表时间:2017/9/15 20:09:52

<style></style>

这周在源深体育中心学拳,到达后,发现储教练已经在指导大家学习十大形了。这次储教练指导了我几个注意事项,一个就是在踩步踩出去之后,双臂需要加紧身体,不能往外松。另外在踩步踩出去之后,保持这个姿势还是挺累的,看来平时还需要多加练习,加强腿部肌肉。

 

小凌老师和王教练到达后,大家继续跟随王教练学习水浪拳。这次我们学完了下半套所有的招式,包括犀牛望月、鹞子穿林、赤龙搅水、风动浮萍、气升昆仑。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犀牛望月要做两次,第一次在蹲下后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双手掌心都向上;第二次在蹲下后左手在前掌心向上,右手在后掌心要向下。然后双手在额前交叉,掌心相背,做牛角状,眼睛往天上看,似在望月。

2)鹞子穿林由于是向后退的,所以打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身后是否有台阶,注意安全。我在练习的时候小凌老师和晓舟教练就提醒了我几次。

3)打赤龙搅水时,双手是向外搅的,我练习的时候打成向内搅了,幸得小凌老师及时纠正。

4)风动浮萍一手往前砍出时,另一手摆在腰间。柏会长指出我的手是叉在腰间了,及时帮我纠正过来。

 

这次虽然招式都学完了,但是还有一些不熟练和不到位的地方,后续需要多加练习。


作者:陈清怡
发表时间:2017/9/21 20:01:17

2017-09-09 学拳小记:

本次学拳,小凌老师继续指导水浪拳,从“21-童儿送书”开始,22-樵夫担柴”、“23-天官指星”、“24-五云捧日”、“25-托天盖地”、“26-燕子抄水”。细节记录如下。

 

21A式“踏雪探梅”

1-1这个动作,要注意这里脚是丁字步。方向正西

 

22式“樵夫担柴”

1-1结束后,为图1-2的动作,而后是樵夫担柴的动作,这里注意方位,图1-2的方位也是正西,而后的担柴动作为西南。我的错误是把图1-2的动作朝向正北。

 

25式“托天盖地”

“托天盖地”后面右手会前插,小凌老师指出手臂要平。见图2

 

2

 

26式“燕子抄水”

“燕子抄水”如图3-1,其后一记,起立、右脚上步、右手随身体向前向下插。这个上步手前插的过程,要手到脚到。

 

然后转身,向身体两侧撑肘,前蹬腿、推掌,转身面朝正北。这里注意,如图3-2,前抬双手,手腕为断,同时左脚后退成弓步。然后右脚亦后撤,双手回落至身体两侧。小凌老师演示这式的时候,双手断的前击,非常凌厉。

 

课后提问:

本次的问题是什么是断?以前讲过什么地方要发力,就要断在什么地方。行拳的断,应该这么理解?是指停顿吗?但是小凌老师曾经说过在每一式的定式的地方要停顿一下,所以停顿应该不是断。而应该是不连贯,不知道对不对?

 

小凌老师答复说,学拳是一重功夫一重境界。学拳的不同阶段,都有断的问题,但这个断,不同阶段是不同的。在我们初学的阶段,这个断是指形体动作的不连贯,产生的断。


作者:郭明虎
发表时间:2017/9/21 20:19:06

郭明虎2017-09-09

由于暑假配小孩参加活动,缺了两次课。错过了好多招数。今天把王国燕老师的拳照看了一遍,原来有好几个地方打的不对。如:白鹤啄食:右手成爪状,抓取食物。右手呈手掌状放于右臂腋窝下。倒揭牛尾:在后面握拳的手臂应该水平放置。

今天王老师带领大家把剩下的几招全部教完了:犀牛望月、鹞子穿林、赤龙搅水、风动浮萍、气升昆仑和存气开关。

犀牛望月:接上式童子抱琴,右脚向前跨出一步,同时左拳向前从下往上击出(小凌老师看大家不明白,特意演示了一下,如何用拳头死死地顶住敌人的下巴),然后翻拳击打敌人的鼻子,收拳到腹部后,再次击打出去。再次收回左拳,右掌向前推出,同时上左腿。两手在前方呈掌交叉,头部向手掌靠拢。犀牛望月之式。

鹞子穿林:接上式,双腿微屈,左手前伸,然后,左腿后退,同时收回左手和右腿。同样,完成右式。由于动作比较连贯,很难把握。

赤龙搅水:双腿分开,双手在胸前交叉,然后双手分开自上而下画圆,在腹部交叉后,再次分开。同时,双脚交替向右侧运动。

风动浮萍:接上式,右脚先收向左脚,右手收向左手,然后右脚向右前方跨出,同时右手掌水平上举,左手掌竖直向下收于档前,同时左脚向前和右脚并拢。然后,左脚向左前方跨出,左手掌变换到左前方水平上举,右手掌竖直向下,放于档前,然后右脚向前和左脚并拢。然后右脚向右前方跨出,同时,左手化掌为刀,横批对手。

气升昆仑: 怎么过渡过来的还不是很清楚,下次上课还要请教老师或者同学们。

存气开关:转身后,双手慢慢掌心向内向上伸展,同时双腿也从微屈慢慢向上伸直,双掌在最上方,翻转由掌心向内转向掌心向外。然后慢慢拉下,收于身体两侧。

 

虽然整个水浪拳已经学过两次,还是有很多动作细节不是很清楚。有的动作小凌老师讲解后,比较清楚动作的意义和动作的要领。对于,没有讲解到的动作还要慢慢领会。


作者:刘运杰
发表时间:2017/9/25 22:30:29

  学拳小记

    99日,本次学拳主要学习了犀牛望月、鹞子入林、赤龙搅水、风动浮萍、气升昆仑和存气开关,下半套正式学完。

感觉此次学得比较艰难,一个是犀牛望月转身时方向朝哪边转吃不准,请教王老师,王老师说朝自己身体内侧转,自己体会可以先踢哪边的腿就从哪边转。二是鹞子入林不是很协调,别扭,不顺畅;需要在今后的练习中不断磨合。

在这次课上,小凌老师演示了童子抱琴之后一记动作的技击用法。左手调整后直接顶在对手的脖颈,连续发力,不给对手反击的机会。小凌老师讲,电视上用手抓住来攻之手,都是假的,高手不会给你这个机会。这招确实厉害!想不到一个简单的动作会有这么大的作用。


作者:王国燕
发表时间:2017/9/26 22:43:58

 

[此帖子已被 王国燕 在 2017/9/26 22:46:23 编辑过]


作者:陈东雷
发表时间:2017/11/5 16:51:57

 

2017-09-09 学拳笔记

 

复学水浪拳来已是第四次,交通时间都已熟悉,轻松到达学习场地。

 

侃希师姐和小凌老师继续帮我纠正动作。

 

高山流水

不足:手臂上抄时,手肘离身体太远

纠正:手臂上抄时,手肘不离肋部

 

拖天盖地

不足:左右手上下位置互换,退步时,重心在前

纠正:左右手上下位置互换,退步时,重心在后

不足:第二次退步后,右手斜向上

纠正:第二次退步后,右手手心朝上向前平伸

 

燕子抄水

不足:弹腿转身后,左腿后退距离太小

纠正:弹腿转身后,成右弓步,双手和艄公摇橹类似前出

 

 

熏风扫叶

不足:接截手双推后,双手转圈(类野马追风中)接扫叶动作

纠正:接截手双推后,向左转身,双手左前右后置于身前,类踩步摇闪把的转身时手的动作。

 

答疑时间,小凌老师在谈“慢而不断,快而不乱”的要旨的时候,特意点出“乱”很多时候和“散”有关,此处师言和之前的认识统一。

 

力量有大小,有方向;快的时候通常有力量,但是如果方向不对,效果会打折扣,所以在攻击方向上需要“准”;在自身则是“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脚、腿、腰、手需要在一个直线(或弧度?)惯性方向上传递,以“一枝摇,百枝动”的动作协调做到“整”。

 

上面状态是否是定义为“整”不敢确定,自己还没有到那个境界,只凭他山借鉴。


凌氏心意六合拳 - Powered By BBSXP
Copyright 2006-2007
Powered by BBSXP 7.00 Beta 1 ACCESS © 1998-2006
Server Time 2025/7/14 2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