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攀 越 百 嶺——柳家明
   凌氏心意六合拳凌氏心意六合拳-凌氏拳艺心意六合拳论坛攀 越 百 嶺——柳家明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评估帖子 回复数:0 | 点击数:938 适合打印机打印的版本 通过电子邮件发送此页面 添加加到IE收藏夹 报告本帖 浏览上一篇主题 浏览下一篇主题 
 主题:攀 越 百 嶺——柳家明
凌氏艺海


角色:认证会员
等级:连长
发帖:131
经验:364
金币:364
注册:2016/9/29
状态:离线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1

攀 越 百 嶺——柳家明

  

——写在凌老师百年华诞之际 

                             作者:柳家明 2016-5-21

 

1976年起,我经常随高师父到凌汉兴老师府上拜访,而直接受教于老师,那是在1984年之后至今。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打破大锅饭”的口号下,肖力行老师下海经商,后来高师父也跳出原单位另谋职业,他们被卷入了激烈的竞争浪潮。这种情形下,年近七旬的老师又毅然回到“教学岗位”,继续为学生授业解惑。

以下是我和老师在一起的时候,印象较深的几件事:


1、记考勤  记ABCD

几十年来,凌氏拳艺一直秉持每周一次集体锻炼,平时学生自己锻炼的做法。

每到周日上午,都会有十几个、二十多个学员来到锻炼场地,接着老师拿出考勤簿开始点名,此刻我总是期待着老师报到我的名字,说一声“到”。

每次锻炼活动,老师是有程序安排的。考勤之后,接下来不是练拳,而是“思想品德教育课”,诸如“形势教育”、“法制文明教育”、“年轻人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等等,学生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静静地听完。

接下来才是练拳。老师指导练拳,也不是简单地让你练一下,纠正一下动作、姿势,点评几句了事的;每次指导完了以后,还要做评定记录的,老师会用英文字母ABCD来记录每个学生的拳艺状况。

无论寒暑,一位七旬的老者,每次练拳的日子,带着一副近视眼镜,站在场地中央,一边报每个学生的名字,一边认真地记录着考勤;一边指导练拳,一边认真地做评定记录,如今每每想起这些场景,我内心还是会泛起一阵阵的感动。

老师的认真、执着,影响了我的青年时代、影响我现在、将来。

 

2、“我一生学了许多拳  最终归宗到了心意拳”

为了探究拳艺真谛,老师曾经跟身边多位有名的拳师学过不同的拳。

老师的逻辑:“好的拳师,他有十分功夫,我跟他学,打个折扣,可以学到七、八分;一般的拳师,本身只有七、八分功夫,我跟他学,再打个折扣,只能学到五、六分功夫了。”

“但拜名师是要花钱的,为了学拳,我不知道花了多少铜钿(多少钱),当然这算不了什么。”老师说。

 

一次,王效荣先生用有点夸张的北方口音对老师说“卢嵩高这个老头厉害得不得了啊!” 老师想,你少林拳名(老师当时正随王效荣先生习少林拳),你也把卢嵩高说得这么厉害,那我一定要见识一下。从此,老师跟心意六合拳结下了终身之缘。

某日,老师慕名到当时的震旦大学观摩卢老武术表演,卢老前辈是最后一个出场的,只见他先是一个“鲤鱼打挺”,整个身体撞向一根柱子,将挂在上面的扩音喇叭都震得掉了下来,惊动四座。

然后开始演拳,老师用两只手一前一后地给我比划着说:“只见他(指卢老前辈)两只脚嚓嚓嚓地向前移动,唰唰齐。我看到过交关(很多)拳师打拳,从来没有见识过打得嘎好额(这么好的)。”

老师表情严肃地看着我,语气很重地对我说“卢老师这个拳打出来和别人是不一样额,这个功夫是赫煞(吓死)人啊,别人是打不出来额;否则我哪能会去跟伊(他)啊

“我花了交关铜钿(许多钱),学过许多拳,看了卢老师的拳,才知道,这个拳才是真正好用的。”显然,卢老前辈的拳使老师受到了震动。

老师继续说,我随后就直接到卢老师面前,表示要做他的学生,跟他学拳。卢老师用浓重河南口音说“我年纪大了,已经不教拳了(推算起来卢老前辈当时已过七旬,确实年事已高)”;老师说“你出来教吧,有什么要求都可以说的……。”

最后卢老前辈还是接受了老师的诚意,收其为徒。

老师回忆说“当时卢老师从我外表上看,像是有身份的人,可能认为我是有钱的小开,练拳是心血来潮,过一阵子热度退了,也就过去了。”

“可卢老师没有想到,他晚年收的这个学生子,学拳是咯能(如此)肯吃苦、咯能(如此)肯下功夫……”老师说这个话的时候,语气和眼神非常坚定。

接下来的几年,卢老前辈是花了专门时间单独传授技艺于老师的(门内也有师伯、师叔是这么说的)。

而老师也没有辜负卢老前辈,花了巨大的心血,把卢嵩高先生一脉的心意六合拳艺用文字原始记录了下来,在1953年成书,于1994年初正式出版。

当今,出版武术书籍的人不少,而能以嫡传弟子的身份,将新中国第一代武术家(即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最后一代武术家)所授的拳艺原始记载下来,予以出版,象这样的拳家兼作者,在中国是为数不多的。

老师说:“我一生学了许多拳,而最终归宗到了心意拳”。

 

3、“卢老师待我跟待别人是不一样额”

近些年老师经常谈起的,是和卢嵩高先生的交往。在谈到卢老前辈对他好的时候,他总是愉快地回忆说“卢老师待我跟待别人是不一样额。别人要是向他请教这记拳哪能练,哪能用,卢老师会当场把这记拳用到他身上,问的人虽然知道了这记拳结棍(厉害),但疼痛得吃不消,下次就不太敢问了。”

“卢老师不肯多讲,可能是保守的关系吧。老早点(过去)有本事的人,是不肯把真东西轻易教人的,肯比试给你看,说明是对你好的。”凌老师这样回忆说。

“有的徒弟向卢老师请教,卢老师就让其在场子里练给他看看,几圈走下来,问卢老师练得怎样,卢老师摇摇头,让他再练练看;又几圈走下来,再问卢老师练得怎样,卢老师还是不满意地摇摇头;再问他,他就指着旁边的徒弟说,你去看看他是怎么练的……2013728日(周日)焦焕荣老师和其学生来我人民公园场地观摩、练拳的时候如是说。

可能在卢老看来,拳没有练到火候,讲了也没用。

焦焕荣先生80多岁,十几岁时跟卢嵩高前辈学过拳,其演的踩步摇闪把确有古风。

凌老师说“我向卢老师请教,他总会尽量讲把我听(讲给我听)。”我要写卢老师的拳,有些地方就要追根究底地问清楚;可能是卢老师河南口音重,有些话我难以听懂;也可能是卢老师文化程度的关系,有些地方他一下子讲不清楚,或者解释起来有困难;有好几次卢老师被我问得发急了,就用河南话冲着我喊“我的爷

老师说“要是换了别人,按照卢老师的脾气,老早就手脚一起上去了……”。老师带着得意的口气地回忆说“可能卢老师一辈子也没有碰到过像我葛能(像我这样)问问题的学生子。”

“后来我说服老师出来教拳,老师年纪大了,主要由我来教,每礼拜两次,礼拜三和礼拜天;收来的钱,全部都交给卢老师。所以卢老师经常说‘你这个人好’,所以卢老师待我跟待别人是不一样额。”老师这样回忆到。

 

4“是金子  埋在地底下  100年后挖出来还是金子 ”

上世纪80年代,国内掀起武术热,各种媒体经常有涉及武术的人物事迹介绍,当时我年轻不黯世事,总觉得我老师的为人和对心意六合拳的贡献远远超过这些报道,为什么就没有人宣传呢?

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个夏天,我们在中山公园练拳结束,和老师一起出公园的路上,我憋在心里的这个想法没处说,此时只能对老师说了,老师听完以后,用平静语气说“是金子,埋在地底下,100年以后挖出来还是金子。”

追随老师30年,老师和我们谈的是拳艺、健康、做人,从来没有涉及拳与功利挂钩的话题。

我对老师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书《心意六合拳艺传真》是推崇备至的,在上面做了密密麻麻的笔记;如果你仔细研读就会发现,其文字凝练,含金量十足,没有废话,拳艺价值极高(也许,只有在心意拳练到中等及以上程度的时候,才是研读的最佳时机)。

中华武术千年流传下来的技击精髓,至新中国第一代武术家(即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最后一代武术家)止,之后就开始走向逐渐湮灭了。

在当时,只有及时将这一代武术家的拳艺直接记载保留下来,后学者才能从中找到更多的中华武术的技击精髓,而我的老师正是做了这一部分的工作。因此,对于中国武术来说,卢嵩高先生一脉的心意六合拳艺是幸运的,老师的功劳是了不起的。

可老师淡泊宁静,从来没有在意过对心意六合拳的贡献,在老师看来,他只是完成了一件他应该做的事情,仅此而已。

 

5、坚忍不拔  攀越百嶺 

老师90岁生日时,提出了豪迈的人生目标-----“攀越百嶺”。寓意在攀越100岁的过程中,每遇到一个困难,要像征服一座严峻的山嶺那样,再难也要攀越过去。

十年快要过了,老师寒暑无间,坚持锻炼。今年初春,气候寒冷,我看望老师,老师精神矍铄“最近我在社区的室内场地活动,过100岁没问题” 老师笑着对我说。

“我是快要100岁的人了,身体条件并不比别人好,我在克服身体不适方面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一般人是根本无法想象的……,但我提出‘攀越百嶺’,就一定要做到!”老师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非常坚定、严肃。

老师以坚忍不拔的意志践行自己的诺言,今天仍在攀越;老师的精神,引领着他的学生一起攀越……。

 

6“最近我身体有点不好  所以让保姆陪我来”

谈到带领学生练拳,几十年来,老师是我们这个集体中出勤率最高的。和学生约好练拳的日子,从不缺席。

本世纪初一个夏天,署热难挡,为了带领我们,一次老师在保姆陪伴搀扶下来到中山公园场地,对我们说“最近我身体有点不好,所以让保姆陪我来。”

时年,老师应该是8586岁了,为了培养学生,老师一直在坚持、坚持、坚持……。回想这种情景,至今还是让我感动不已。

“拳艺运动,可以…奋发精神、锻炼意志,检验品德”。这是《心意六合拳艺传真》之<凌师寄语>之言,无论寒暑、刮风、下雨、下雪都要坚持锻炼,这是老师的精神、意志、品德。

小青年的时候,周日集体锻炼遇到了雨、雪、台风,要不要去,我犹豫了;老师说“风雨无阻,要锻炼的”,并且老师总是如期到场。

几十年下来,这也成了我的理念。在雨、雪、台风、雾霾天气锻炼,对我来说没有障碍。当然不是在雨、雪、台风、雾霾中锻炼,遇到这种气候,要选择合适的场地、环境坚持锻炼,要坚持、坚持……。

如今我当教练了,遇到这种情况,有学员问我要不要锻炼,我的回答和老师是一样的。

我领悟到了习武的功用,不只是提高自卫能力、强健身体这么简单,如果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做到自觉坚持,那么就会从中培养出积极向上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和品德。

老师一生的言传身教,对我这个学生的影响是成功的。

 

7、一段往事

老师《心意六合拳艺传真》于1953年完稿,五、六十年代“社会运动”多,老师恐受冲击而致书稿遭殃,曾将书稿交于一位做皮匠的师弟保管。老师说“这位做皮匠的师弟老实,出身好,书稿放在他那里比较安全。”

师弟去世,他媳妇并未将书稿及时归还老师。后来知道,是门内几位师兄弟(我的师伯、师叔)把书拿去把书拆开,分别用复写纸抄写,然后再合起来,人手一本。

之后原书稿回到老师手里,但“文革”中书稿又遭散佚。

本世纪初,我在网络上搜到了当年老师的师兄弟(我的师伯、师叔)抄写的那本书稿,内容完整。该书稿用铅字打印,是以PDF文档上传于网络的。其封面右侧上款(竖版):心意六合拳艺传真;其封面左侧落款(竖版):卢嵩高传授  凌汉兴整理。(该文档近年还有学员在网上搜到。)

我将其下载,交于肖力行老师备案。

前些年国内外有同门(或心意拳爱好者)将老师著作中的某些内容据为己有(或改头换面)在各种媒体发表;我师伯、师叔这个网传的1953年版本,佐证了老师著作内容的原创性。

 

9、“我这个人就是有葛能(这样)一股子戆劲”

近些年拜访老师,聊到开心时,老师常常会说:“嘿嘿,我这个人就是有葛能(这样)一股子‘戆劲’,任何事体,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要做好!”老师的口气开始是轻松的,而后面一下子变得坚定、有力起来。

接着老师向我伸出食指、中指说“我这个人一生别样嗯啥啥(别的没有什么),就是两个字坚持”。

老师讲的“戆劲”,是指“始终坚持”那种精神。从以上一些往事可以看到,老师的“坚持”包含了认真,执着,坚忍不拔的意志等等内涵。

老师的“坚持”,使其在探究武术真谛的道路上,最终找到了卢老前辈这样一位真正的拳艺大师;最终把自己的武术生涯归宗到了心意六合拳;最终把卢老前辈的拳艺整理成书出版,而这个对于心意六合拳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贡献。

老师的“坚持”,表现在至今仍在思考和揣摩心意六合拳真意,“最近我一直在研究‘踩步摇闪把’另一种练法和用法……”前段时间老师这样对我说。

老师的“坚持”,使其培养了一批把习武作为终身爱好的学生,使他的学生领悟了习武还具有培养精神、意志、品德的功用和价值;使他的学生在其影响下,都能正派做人,积极处世。

老师用他的“坚持”,告诉他的学生和周围的人,一个人只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精神,就能战胜生命中的困难,成为攀越生命顶峰的英雄!

攀越百嶺在老师百岁华诞之际,让我们一起来为老师加油,为老师喝彩,为老师祝福。

老师,我们为您骄傲,为您自豪!


编辑 删除 发表时间:2016/10/2 13:38:10 IP:已记录
收藏帖子 | 取消收藏 | 返回页首 
凌氏心意六合拳 - Powered By BBSXP
Copyright 2006-2007
Powered by BBSXP 7.00 Beta 1 ACCESS © 1998-2006
Server Time 2025/4/12 12:4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