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氏拳艺名称的由来——天阙凌氏拳艺名称的由来
凌氏艺海总第十期
作者:天阙 2015-11-4
日前在网站上见朱辰阳同学写了一篇学拳小记,虽说是小记,内容倒不乏可陈之处,短小精干,言简意骇。其中写到对他人拳的感受,讲的肯定是他真实的看法。当然以辰阳同学现有的程度,很难对他人的拳艺作出正确的评价。但我觉得私下谈谈可以,放在网站上不是最好。百人百心,有的人虚心好学,听到不同的声音会认真思考,心存感谢。有的人自以为是,会很反感,这样就会多出许多完全没必要的麻烦。由此想到,对新的学员来说,缺少了对他们有些必要的说明了。
我们练的是凌氏拳艺,凌氏拳艺的产生,有其必然的历史性。对其有所了解的话,或可尽量避免误会和减少枝节。
凌汉兴老师四十年代拜卢嵩高老师为师,五十年代在人民公园代卢师授徒,同时在卢老师的支持下,写就了《心意六合拳艺传真》一书,并拍摄了卢老师的全套拳照(尚未全部对外公布)。六十年代前期卢师仙逝后,开场子授拳。文革时十大形以技击实用,名声鹊起,一时学者不可胜数,师资严重缺乏。问题随之而来,能胜任的老师、不能胜任的老师、门內的、门外的都在教心意拳。教出来的学生打出的拳差别很大,拳名杂乱,势必造成有对有错的说法。常有门内外武术爱好者来寻证,谁打得对?谁打得好?错在哪里?对在哪处?好学者想求一个正确得锻炼方向,好事者拿它作为话题,日子一久,以讹传讹,误会就此产生,影响武林的团结。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不得不考虑如何更好的传承心意六合拳,彰显老师传下来的拳艺,由此产生了凌氏拳艺的命名。同时作了相应的规定,我们学的是卢老师的拳,练的是卢老师的拳,教的是卢老师的拳。为了避免盘根错节,今后只对凌氏拳艺作评价,目的是让大家更好的学习和锻炼。不对门外的任何拳、任何人、作任何评价,就此谢过各路讨教者。
凌氏拳艺名称一出,就有好多门内外的同道发表了不同的看法,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时对于凌氏二字颇有反感者,认为跟卢老师学的拳,怎么变成自创了呢?这些人误解了拳中的用语了,“氏”与“式”是二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们说的是氏,而不是式。凌氏二字只是说姓凌的人打得拳,完全没有自成一式的意思。武术世上有人跟老师学成以后,自己创造一种拳路的,那用的是“式”,而不是“氏”。如陈式、杨式、叶式等等。天下武术本来就是一家,水涨船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们乐见各门各派人才辈出,推陈出新。然我们奉行的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
展开一点讲,十大形的历史上,有记载的老师,代代相传,没一个说是什么某式的。这其中是有深层次的原因,十大形的形成是经过几代祖师的精心打造而定型的,有着严谨的内在逻辑和规程,这些内在因子扣得十分精准,很难给后学之人有发挥的空间。就像书法中的“永”字八法,相传为王羲之积前人的经验而定,历经千百年,无可更改一样。所以十大形历代有高明的传人,而没有名师自成什么式的。好像除了心意门,其他拳种都有各式产生。
十大形是最古老的最原始的拳种,(用朱全弟的话说,十大形就是拳中的活化石)就好像戏剧中的昆剧,它也可以说是戏剧中仅存的活化石。好像昆剧就一种,没听说过有某派昆剧。京剧就不同,经过传承,名家自成一派,单就旦角来说,就有陈派(陈德霖);梅派(梅兰芳);尚派(尚小云)等等。现在大家都说昆剧,也就入乡随俗吧,其实应该叫昆曲才对。曲是什么?那是调制,改了调不就变味了吗?变了味就不成为昆曲了。因为其祖师已定下调,制其曲,所以我没听说昆剧有什么派的。当然我不懂戏曲,也可能疏漏寡闻,只是从拳里得到的感悟来论证昆剧了,也算触类旁通吧。
凌氏拳艺始终遵循崇德、健身、自卫三大原则。可以修身养性,应该文武双修,做到君子作为。说这些也算给后进的同学们补上一课,让他们在学拳艺的道路上多些顺利,少走弯路。
国燕给德榜的邮件:
小凌老师日前得知德榜昨夜在看昆剧,说:“德榜算是昆剧、京剧的票友了,他谈起唱腔,西皮、二黄娓娓道来,这里的道行比我深多了。我文章中虽然用了该二种戏剧作比较,毕竟有些担心。很想听听德榜的看法,如有德榜认可,应该不会有问题了。”当日,我把文章转发给了德榜,转达小凌老师的想法,听听他的意见。很高兴,第三天就收到德榜的回复,不亚于专业。和小凌老师的文章一起刊登,对大家会有更多帮助。
德榜的回复文章
王老师:这几天琐事较多,小凌老师的大作刚收到时看了下,因要查些东西,就搁了下来,让你们等急了,抱歉!
手头找到本去年国家文化部艺术师、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办公室主办,上海、江苏、浙江等地昆剧团(院)协办的大师版牡丹亭演出的说明书,厚厚的一本,主要是介绍参加演出的十几位国宝级大师的生平、师承、艺术特点和成就。有两点和小凌老师的文章有关,可加以注意:1,国家抢救、保护的是昆曲,演出的总标题是“2014全国昆曲传承汇报演出”,而各剧团都叫昆剧团,“看戏听曲,”昆曲是属于阳春白雪的艺术,现在能欣赏昆曲的不多了,只能多演出些全本的,用完整的故事来争取部份观众进戏院看戏,也就是昆剧,昆剧无疑是由昆曲构成的,或者说值钱的是昆曲。
2,在它介绍的大师中,如沈世华、张继青、华文漪、岳美缇、梁谷音、刘异龙、侯少奎、张洵澎、蔡正仁等,无一例外,都介绍他(她)们的师承,基本上都是朱传茗、周传瑛、沈传芷、姚传芗、王传淞等昆曲老一辈传字辈的,确实没有什么流派(他们的老师也没成派),最多是擅长闺门旦,擅长官生、巾生等,原因我从没细想,考证过,小凌老师的分析有一定道理,另外有一点,就是小凌老师说的,京剧形成较晚,从徽班进京也就200多年,在其形成过程中,吸取了汉剧、秦腔等多种地方戏曲的精华,一些老艺人出于对艺术的追求,也有部分迫于竞争的激烈,不断創新,改进,逐步形成了各种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