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的从入乡随俗到移风易俗——试答凌氏拳艺华政社团社长张蔚问,
我理解的从入乡随俗到移风易俗
——试答凌氏拳艺华政社团社长张蔚问
张蔚同学,你好!
看了你的感想,很受触动。你们社团在短短的时间里,不仅站稳了脚跟,还能在团拜会上承担主持和汇报工作,这说明你们的组织能力、凝聚力和文化认同都在不断提升。这种成长,既是你们努力的结果,也是环境塑造的成果。
你在最后提出的问题——“什么是从入乡随俗到易风易俗”,这是一个很有深度的话题。我尝试来回答一下。
简单来说,就是在融入的基础上,再去推动优化。在社团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学习、适应现有的规则,又要在合适的时机,逐步优化、提升,形成更符合凌氏拳艺精神的文化氛围。
就像练习书法,初学者需要从临摹经典碑帖入手,严格按照字帖的笔画、结构进行练习,熟悉传统的书写规范。只有在深入理解和掌握了这些基础之后,才能逐渐融入自己的风格,形成独特的书法作品。这在社团管理上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首先要熟悉学校社团的管理模式,学习已有的组织章程和运行机制,让自己成为社团体系中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表面上的适应,而是要理解它背后的逻辑,知道它为什么这么运行,进而逐步找出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可以改进的。
任何环境,都有它既定的规则。贸然去改变,很容易碰壁。只有当你深入了解它的运作方式,赢得了足够的信任,才能有机会去优化、升级,让它变得更好。这就像肖力行老师改进水浪拳拳经的过程。他初学时,严格按照老师的教导和先师传下来的拳经“五字诀”练习,丝毫不改。等到学成之后,对水浪拳的劲路、身法、拳理融会贯通,才逐渐发现旧拳经中存在许多不符合拳理之处。他意识到这些拳经经过数百年的辗转传抄,难免附会谬误,以致内容芜杂、层次欠清、韵律混乱,不利于学习和传承。于是,他开始潜心研究,整理、修订并注释拳经,理顺拳理层次,使新版拳经语义明畅,一目了然,且全篇一韵到底,便于诵记,可作拳理指南。此版拳经最终发表于《武林》杂志1983年4期(总第19期),成为水浪拳的重要理论依据。这个过程,正是先入乡随俗,彻底掌握原有体系之后,再移风易俗,推动优化与革新的过程。
现在学校的社团,可能更偏向于兴趣小组的模式,大家来去比较随意。但凌氏拳艺的学习,讲求系统训练和师徒传承。你们可以先按照学校的模式运作,熟悉社团管理方式,等到社团成熟了,再逐步加入固定的训练体系,比如分级教学、带师徒制等,让社团的训练更加有深度。同时,社团未来还可以努力的方向,是将拳法的实践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
许多大学的武术社团,只停留在兴趣层面的锻炼,但真正有影响力的武术流派,往往与文化研究、理论体系建立密不可分。你们可以先了解学校的学术氛围,看看有没有关于传统文化、体育教育、武术研究的课程或学术交流活动,主动参与其中,学习现有的研究方法。当社团在学术领域站稳脚跟,并得到一定认可后,再思考如何结合凌氏拳艺的特色,推动更深入的研究,比如整理凌氏拳艺的理论体系、探索其在现代体育和心理训练中的应用,甚至争取学校的支持,设立选修课或研究课题,让武术不仅仅是社团活动,而能进入校园的正式学术体系中。
未来的路还很长,社团的发展也才刚刚起步。希望你们在这条路上,既能沉得住气,又能心怀远方,先成为最好的学员,再成为最优秀的引领者。这样,凌氏拳艺华政社团才能真正成为其他社团仰望的目标,成为一个传承文化、塑造人格、培养真正武者的地方。
加油!期待你们的成长!
晓希
202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