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在千年尼众道场感受禅宗的魅力 ——末山·九峰禅寺8.19禅修有感对末山了然禅师一则公案的参究
此次,应宜春“旧雨新知”当家人严家骏先生之邀,受凌氏拳艺肖力行老师委派,我与师弟晓行等一行有幸参加“九峰禅寺8.19禅修”活动。
临行前,对九峰禅寺这一不同凡响的尼众禅师祖庭的历史做了一些功课。了解到九峰禅寺名称的由来,禅宗史上杰出的比丘尼末山了然禅师,以及末山重建之不易,从中参悟禅的精神。使我对这次禅修又多了一份憧憬。
另一则因缘,可能也是女性的缘故,我虽此前从未来过,却对九峰禅寺有着一种难以名状的向往。尤其,对于开创尼众祖庭的禅宗大德了然禅师与灌溪志闲禅师之间一则惊心动魄的禅宗公案有着浓厚的求知,对了然禅师犀利而慈悲的禅师风范,心向往之。然而,颇为遗憾,我在网上查了各种资料,包括“末山九峰禅寺”的百度此条,对这则公案的释义都没能找到读得通的。倒是在虚云老和尚正月十六日(1953年3月1日)上海玉佛寺禅七开示的一篇“百年三万六千日,不放身心静片时”文字稿中提到了这则公案,让我十分动容。为此,我尝试着搜索了禅宗的相关资料,写了自己的参究。但因才疏学浅,不免错漏百出。
借此次禅修机缘,谨把我这几日做的一些功课和浅陋的认识写出来,向九峰禅寺的法师请教,向各位同修请教。
一、 末山九峰禅寺
末山,又名九峰山。
南宋地理著作《舆地纪胜》卷27瑞州:末山“亦名九峰山。以其山有九峰突兀亘天,出于云表,因以末山名之,言其居天末也”。
《明一统志》卷57瑞州府:末山“在上高县西六十里,东连九峰。”
清朝《上高县志》称:“有寺凡九,惟末山九峰最高,末山与蒙山并峙,蒙最大,末最高,与匡庐、西山并称雄盛”。
九峰山是末山山脉的风景最佳处,以最高峰云霄岭为中心,环绕着香炉、天竺、芙蓉、云末、峨眉、清流、翠霞、苍玉、飞云九座山峰,九峰禅寺,就座落于天竺峰下。
二、 末山尼了然禅师
末山九峰道场因唐代比丘尼了然禅师在此担任主持,盛况空前,名震一时。现为女众禅宗祖庭。
了然禅师为大愚禅师法嗣,大愚禅师为归宗智常禅师法嗣,归宗智常得法于马祖道一禅师,马祖道一得南岳怀让禅师衣钵,怀让是禅宗六祖慧能的得道弟子。
三、 末山悟道公案
《五灯会元》记载了唐代时临济义玄禅师门下的灌溪和尚求法末山悟道的公案:
瑞州末山尼了然禅师,因灌溪志闲和尚到,曰:“若相当即住,不然即推倒禅床。”便入堂内。(晓舟注:来者不善)
师遣侍者问:“上座游山来?为佛法来?”
溪曰:“为佛法来。”
师乃升座。
溪上参。
师问:“上座今日离何处?” (晓舟注:开门见山,犀利!)
曰:“路口。” (晓舟注:此系禅宗“路口觉”,志闲和尚自诩“离路口”,即谓已得道)
师曰:“何不盖却。”(晓舟注:了然师抓住话头反问,之前你说为佛法而来,后又说自己已经得道,那为什么不走,还来?)
溪无对。始礼拜。
问:“如何是末山?”(晓舟注:反客为主,与离何处乃是同问!)
师曰:“不露顶。” (晓舟注:此系禅宗所谓“云覆千山不露顶”、“如何是平常无生句?白云覆青山。青山顶不露。” 不露顶,观自在,得道也。)
曰:“如何是末山主?” (晓舟注:又发同问!)
师曰:“非男女相。”(晓舟注:好个直指人心!!!无相。)
溪乃喝曰:“何不变去!” (晓舟注:临济喝,德山棒。“变去”二字解释不出,不知是否就是原文。或者,问的是“何不便去”,再发“何不盖却”之同问。)
师曰:“不是神,不是鬼,变个甚么?” (晓舟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云覆千山不露顶。)
溪于是伏膺,作园头三载。
后,灌溪和尚有云:“我在临济爷爷处得半勺,末山孃孃处得半勺,共成一勺,吃了,直至如今饱不饥。”
若笔者有福缘能在法师的点化下,对此公案更深入的参悟,或能对网上的相关资料做些补充完善,方便大家更好地通过这则公案来感受到禅宗的智慧,末山尼了然禅师的风范,九峰禅寺的历史。
晓舟 (凌氏拳艺肖力行老师侍者)
2022年8月18日
[此帖子已被 晓舟 在 2022/8/26 11:13:40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