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行拳速度的准则2022年5月14日肖力行老师线上理论课答疑互动(录音整理)
肖力行老师答晓舟:
晓舟学拳11年,很认真,每天都要花不少时间练。以你现在有的那样精湛的功夫,再要进步,要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我的指导。晓舟辩驳说,你以前说过的,功夫越深越到高层,越需要老师指点。大家想想这里有毛病吗?问题出在哪里?大家思考一下,会对大家有帮助。
在教拳上,作为一个老师要做到一以贯之的因材施教,只是你不理解。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晓舟从小是学霸,她完成学业很轻松,空下来还写写武侠小说,她虽然很厉害,但不懂为师之道,花了十多年还没学好,老师只得辛苦一点。每个刚来学习的同学,要老师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老师教的多,学生也学的多,因此,老师教的时间与学生学到的东西相比,远远大于学好以后的教学时间。到后来,老师教的时间少,学生练的时间多。但这个是对的。我现在教你们,可以比较轻松的,提纲挈领的拎一下,你们就能领会。但回去后,你们要花很多时间的习练,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身上的体悟。所以,不要以为,老师不教,老师是因材施教。随着学生层次上去,功夫上去,老师指点一点,你需要更多时间去练。但这需要高水平的老师的,很多老师是到不了这个程度的,那种一天到晚喋喋不休卖弄的老师更是不可能到那个层次的。我说的第一个行拳准则,打到20分钟,要知道,每记拳顾名思义的内涵,要做出来,我不领你们打,你们达不到。也就是说第一个准则,除了我们这里,你们看看外面有吗?你们自己已经以意导气了,应能看得明白。
举个例子,我们这里的大学系主任晓蓓,她们大学老师教的,可能也不会有中学老师教的那么多,大学毕业做论文,是老师教得多,还是你自己写的时间多?老师只是指点一下。道理是一样的,越到后面老师越教越少,层次越高,而同学得到的是越来越大,越来越高的东西。就像画龙点睛一样,就一点,但却是最要紧的,是由你的功夫决定的,不是一学就会的。老师就跟你说一下,要靠你几十年去修炼了,也不一定能够练出来,道理就那么简单。
晓蓓:
我们很牵挂小凌老师,看到您游泳的视频,很精神。
肖力行老师:
革命尚未成功,我只得还需努力。我时间也很紧张,现在游泳主要是通过锻炼,保持体力,争取用来完成教学任务。
晓蓓:
我今天收获很大,尤其是快和慢,您讲的是个哲学问题。对于初学者要打得慢,等到了一定程度,要打快,但也不是越快越好,要打出灵动感。可以想象老师打拳那种飘逸潇洒的感觉,非常羡慕。不然,就是老师说得与体操无疑。所以,我明白是要一步步来,学很多东西都是这样的。
肖力行老师:
你应该讲一下我今天还有哪里讲的不足的,可以帮助我进步。
晓蓓:
发自内心地讲,我觉得老师今天讲得很好,尤其是老师讲的因材施教,就是我们讲的个性化教学,是很难做到的,对老师的要求很高。
肖力行老师:
晓为,你的两个大饭店现在情况怎么样?
晓为:
目前关着。
肖力行老师:
那个负担挺重的,你们年轻人能知进退就好。你觉得我今天哪里讲得不太好啊?
晓为:我觉得老师讲得很好。
建军问:您说的三个准则,第一准则是慢,原则是慢而不断,就能以意导气。我的问题是,既然已经达到以意导气,后面为什么还有追求快,以及快慢相济。就这样慢练,打出了以意导气不是很好吗?
肖力行老师:
我在没有讲第一法则的时候讲过一段话,刚来的同学不要太慢,过慢会因腿部肌肉不够等反而对关节受影响,尤其是上了年纪,初学阶段大概在12~15分钟。慢慢要打到20分钟,以意导气了,到这一层,可以不练快的。但如果再要往高处走,追求更高难度,作为你,一个年轻人,快与慢哪个难度高?任何时候都是以由低到高,如果有这点能力,可以往高的方向挑战自己,提高速度。难度更高的就是快慢相济,在这种情况下得气更加不容易。如果说,不想再往上走,也是可以的。但作为老师,你要知道,因为你以后教的学生可能会有更高的要求,你能打出来。如果我不领打,你们可能也能达到,但要花很长时间,所以每一次我按你们打的程度来带打,你们就容易得气,第一步就完成了,然后你们自己就有感觉了,你自己就会告诉自己对不对。
我刚才举的例子,有的学生已经达到以意导气了,但他自己不知道,那么让他比现有速度打得快,他打不出来了,其实就说明他前面已经达到以意导气了。那么,如果慢慢可以在更快的情况下,也能做到以意导气,不是又上了一个台阶了吗?
这个也就是书上常常说的快慢相济,刚柔并蓄,但是你看看外面的拳,有没有?都是一种速度。一种速度肯定只适合一种人,比如现在的太极拳只适合老年人。你单一可以的,你自己练自己的,只练慢可以的。但你做老师,教的人不可能单一,你做老师一定要打出来不同速度而针对不同学员需要。
张博士问:内家拳有很多搏击的技巧,应该有力量体现的,力量和气是怎么样区别和运用的,动作出去力量怎么体现,力量能不能用?
肖力行老师:
你学的时间还太短,一年可能不一定理解。我今天开场就说了,我主要讲的是以水浪拳为例,以内家拳三个宗旨之一健身为主,我回答你的不在今天讲课范围之内,但我可以回答你。如果,你把水浪拳学到了8分钟快的,那么你哪个时间点发劲,出力都是有的。我在前面已经说了,我接下来教你们快慢相济的是格式范本,最高级的打法,但不是一层不变的。什么时候发劲,我告诉你一个原则。你是德国搞工程机械的博士,我举个例子。你应该知道减压装置,当高压达到一定程度,用减压阀减压,打拳也是这样。我不到,气不够,我可以不发,我到了,随时可发。同时,也要平衡技击自卫和健康,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每一次不一样,有时打得舒服,有时候打得不舒服。不要超过自己的极限。我现在的年龄,有些拳的发劲,不一定打得出来,可能还能勉强打,也肯定不如以前年轻时了。
郭博士问:您讲的三种行拳速度准则,如果我们三种都能打,从健康角度来说,打快的,还是慢的,对身体健康更好?另外,在打拳中,是不是需要用像“无用之用”来站桩一下,把气提上来。
肖力行老师:
你说的是慢、快、快慢相济三种行拳速度准则都能达到以意导气了,哪种对身体健康更好?是不是这个意思。
郭博士:我主要是对前两种,快慢相济对一般人来说很难,达不到。
肖力行老师:
你怎么知道快慢相济达不到?这个是一个相对的要求,在你能够达到的快、慢之间,按你的个性,打出你自己的快慢相济,不要去学人家。所以我说“心意本无法”真谛就在于此。你按照你现有得身体条件打,快慢相济也能达到以意导气。
三种哪个最好,我已经说了,最难的最好。为什么,能达到的高度越高,退的余地就大,慢慢退。什么是亚健康?就是人的身体状况走下坡路了,尽量让这段时间长一点,下降速率慢一点。所以在身体还行的时候,尽量能够走高,慢慢减,用进废退,否则衰退的更快。当然,目的是为了健康,不是为了打架。
还有站桩,如果目的是在不动的情况下达到以意导气,那是最次的。除非是在衰退的情况下,动的时候达不到了,只好慢一点,再慢一点“二起”,连“二起”都做不到了,只能站桩。所以,哪一天你不行了,腿走不动了,可以去站桩,现在不用。可以看一下侃希采访金星的视频,他以前练站桩,对这个问题认识是正确的,哪种效果更好。你现在能打到以意导气得话,为什么要靠站桩获得呢?
陈东雷问:
气宜鼓荡,是一个状态,还是鼓和荡是两个状态。
拳经里写的周身弹力、如舞鸿蒙,我个人感觉这两个状态是不同的,是否有可能兼得?这两种状态,我常常切换不过去。
肖力行老师:
气宜鼓荡,鼓和荡从字面解释上来说,两件事,但是两者之间又关联,如果你不鼓,荡不起来,荡,是动的意思,动荡。怎么动起来,刚才我已经说了,如果你们能融会贯通就应该清楚了,我不是说减压阀吗?鼓,满,过满了,就要把它放出来,放出来不是就是动荡吗?所以荡的前提是鼓,如果本身没有鼓,那你怎么好动?满了就要释放。空压泵是不是有个减压阀的?就是这个意思。
周身弹力、如舞鸿蒙是不同的状态,你能感受到,说明你打拳时做到了以意导气,有一定的功夫了,但不要过分用意识去指导它,如果用一个意识强调去做,就过了,难以切换。如果你们有这样的问题,说明我今天的讲课还是比较及时的,这也就是我说的“舒卷随心意”,不是铁板一块,越到后面越要注意,越到最后阶段,要做好一件事,不单是你的主观意识,反过来说用孙过庭书谱的五乖五合就知道了,王羲之的字也不是每次都写的一样的,也不是每一次都能写到最好的。就是这个道理,一定是当时的条件、心情和他要表达的东西是一致的,意识过强了,就不能顺其自然了。
清怡(主持人):今天其实时间已经过了,大家看看抓紧时间最后两个问题。
肖力行老师:
小潘(潘华毅)怎么样?有什么问题吗?
小潘:
我蛮好的。我现在边练边体会,常常会看我们公众号和网站上的文章,自己慢慢体会。
肖力行老师:
对的,看他们写的可能会对你有帮助。
小潘:
我有个体会,关于膝盖的问题,我原来觉得感觉差不多,后来觉得有些动作,下盘不稳定。打了多了,好像有些动作的不稳定性消失了,会站的比较稳,不会东倒西歪了,可能与整体的重心、腿力、脚劲、膝盖的支撑性的提高都有关系。通过过程来体会,自己找答案是一种乐趣,看看大家写的文章,再自己体会,会提高很快。
肖力行老师:
我觉得你的这种学习方式挺好的,也就你们这一群人能这样做,所以我觉得你们有这种天赋,不一定每个人都有,好多人都做不到的。好多人看都不一定看得懂,你们能在网站上看,能从中吸取养分,那就是说,我们要求把自己体会写下来,不但对自己,对他人也有利。如果你在里面吸收到养分,你也应该做出点贡献,让你后面的人也能从你这里吸取点养分,对吗?
(老师和众人笑)
小潘:我知道了,我懂了。
肖力行老师:
王君在吗?都好吗?
王君:
老师,我在。都好的。小凌老师,我今天听了,收获很大,蛮有感触的。小凌老师说,快,其实更困难。我觉得是很独特的一个观点。因为以前听到的都是打拳要慢,要慢,要慢。但是,今天听小凌老师说要快,真的,需要更深的功力,我突然一下子感觉很开窍的。
肖力行老师:
你因为练了那么多年的陈式,功夫很好的。有时候,人因为不知道,人云亦云,就以为是对的,就没去想一想。(王君说,对对对。)很简单的例子,有时候家里烧了一碗汤,比较满,从厨房走到客厅,我只能慢慢走,才不会洒出来,要是走得快,那就难了呀。我爱人吧,她就很快,她拿惯了,这也是一种功夫。所有的东西,在快速运动中能达到要求,那肯定难。这个道理,只要小学毕业以上的都能听懂。我们好多,这里都是大学生,很厉害的,就是没去想,没去质疑。
王君:我们做不到,快,反而要求高。
肖力行老师:
也不一定,也就是说你要看怎么弄,我们在慢的基础上,再要求快。以前也不是为慢而慢,而是要把骨练好。慢是炼骨,快是炼筋,这个一定要搞清楚。现在我们好多人没有搞清楚,就像写字一样的,你没有骨的字,就不行,所以先要把骨架打好,你每个方面都做到了,都打到位了,骨就有了。然后,你打快,把筋练好,打快会损失一点骨的,再把骨和筋整合好。
王君:
以前从来没听到过,今天听到了很有收获,舒卷随心意,练到一定程度,可以快慢随意。还有,小凌老师说以后带我们打得少了,我听的有一点伤感。但是我觉得小凌老师特别坦诚,特别透明,我觉得说得很中肯,真的是一种客观情况,老师在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来对你说。
肖力行老师:
你不要伤感。我现在要尽力教好你们,因为我要你们去做老师的,去传承,而不是你们只做到你们自己。所以你们更应该多了解一些,也了解我,把我现在的情况告诉大家,然后你们就知道你们以后到了这个年龄要怎么办。你们现在还年轻,但是比如说以后来了一个人70岁了,他说要学,你们也应该教啊,那么老师说了,你们就知道怎么做了,应该把要求放低一点。而不是像现在外面,都是一个要求,不管什么人来,就是一个速度,那肯定是不对的。如果这种速度符合老年人的,那么小青年来学又有什么用啊?
王君:谢谢老师!
肖力行老师:
金星,你呢?
童金星:
水浪拳,我跟储教练练到顺水推舟,就练到那里,后面没有系统学。
肖力行老师:
我知道你现在很忙,又要解决婚姻的事,在不影响工作、学习、生活的情况下,行有余力的话,你应该通过视频先把路径先学下去。
肖力行老师:
达达,你怎么样?家里好吗?你外婆好吗?
黄腾达:
都蛮好的,谢谢小凌老师。我们小区有个主任是女的,也想学拳,今天听小凌老师说了第一阶段之前去判断因材施教的标准,我心里有点数了,收获很大了。
肖力行老师:
那我今天就没白说,呵呵。
黄腾达:
请小凌老师在海南保重身体。
肖力行老师:
我说了革命尚未成功,会当心的。
肖力行老师:
陶嘉严呢?拳打得怎么样?
陶嘉严:
蛮好的,就是在家里出不去。在家里打拳。还有,王钧今天不方便,特让我代为问候您。
肖力行老师:
向雪,你怎么样?
向雪:
我就是得气,以意导气不太明白是什么样的感觉。
肖力行老师:
你呢,看来现在还没有到。但是,即使你到了,可能你自己也不知道。刚才我说了,有些人知道,有些人没感觉。到你打慢的时候到了,以后,我叫你打快,你马上感觉到不对了,那你就到了,要反过来看你是否已经打到了。你不在我身边,他们知道的要比你多一点,到和不到,感觉得到和感觉不到,每个人不一样,为什么?你想,我要求你们得气,得气是什么?就是我要加大你身体气血的径流量。如果通过锻炼,你的气血径流量加大。放在身体上说,流量越来越小,心脑血管毛病就容易堵塞,如果加大了,它就疏通了,疏通了,脑梗,血栓就不会得了。
如果你的径流量加大些了,你没感觉到,那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你打得不够好,一种是跟身体情况有关,你感觉不到。我们这里有些人来学的时候身体不好,他们得气反而快,为什么呢?因为他原来的径流量很小,稍微大一点马上感觉到了,他身体就会好起来。这就是通过练拳,整个径流量增大了,气血就好起来了。身体好的人,径流量本来就比较大,通过练也有加大些,但不足以使你感到。所以,感觉不到的人不一定不好,感觉到的人也不一定好。我这样说你能听懂吗?
上次教你一下,已经有半年多了,你好多拳还没有达到以意导气,有些拳是可以的。到你行了以后,我教你打快,那时你就能感觉到了,打了快是不得气的,说明原来打的慢时就已经得气了。等再练一段时间,打快和打慢一样了,那就是打快和打慢都能得气了。所以你们不知道,我知道。以前我说,那个人气血可以到百汇了,你们晓希教练也跟我说,小凌老师,我怎么看不出来。我说我知道呀,因为你那个气血运行是可以感受到的,但要功夫去感受。所以,我上来的时候是不说的,今天因为各种层次的都在,你们可以去听,但有些层次不够的,还不能去做。像你们刘老师,王老师,晓舟老师,建军老师呀,因为他们已经做老师了,他们听过以后就会明白,就像佛教说的顿悟很简单的。但你没到,可能觉得很复杂。
肖力行老师:
侃希,你现在怎么样?
侃希:
我在香港行动还是自由的,但不能和老师,和大家一起学拳,挺孤单的。我膝盖问题,要和大家现身说法一下。我那天打“提手七星”,很快的踢出声音来了,那种破空的声音。老师说,你要当心了,要慢慢来。真的是话音未落,膝盖出问题了,到现在两、三个月了,都不得好。一直打拳很受影响。大家一定要当心,到什么年纪,做什么年纪的事情,不能太心急。我看老师70多岁了还踢得那么好,我50多岁应该还可以踢,但是不行,没有从小的功夫,是超出自己承受范围,膝盖坏了很难好。现在到处求医,西医、中医都在看,希望早点好起来,能正常打拳。
有一点感受,听王君说老师的话,很伤感。老师不是说不能带打,而是说带打不能达到之前的水平,我也听了很伤感。那么英雄的老师,了不起的老师,也会有这个时候的到来。但是,老师就是这么一个了不起的人,可以那么坦诚的告诉我们,而不是像社会上那些人,什么年纪越大功夫越深,让人有一种幻觉。老师明确告诉我们,那是不可能的,是违背科学,违背自然的,到了这个年龄必然会走下坡路。老师非常自然的告诉我们,让我觉得非常尊敬。老师是一个伟大的老师,才会这样告诉我们。既感到伤感,也感到敬佩,希望我们还能够跟在老师身边的时候尽可能多学一点。
肖力行老师:
应该直话直说,做人你要是连最基本的事实都做不到,那怎么称老师呢?所以不用伤感。我以我自己为例,给大家说清楚。
惠莲来了吗?我看到她的字很好的。
慧来:老师好!我一直听着,你们讲吧。(惠莲和慧来音比较接近)
侃希:我们今天有个好消息告诉老师,今天有两个年轻的来香港培训点,一个20多岁女同学,一个30多岁男同学。
肖力行老师:我看了那个视频,拳打得不错的,视频做得很好的。
杨犀荣问:您说的行拳速度的三个准则,有没有可能跳过第二阶段,从打慢,直接过渡到快慢相济?
肖力行老师:
有,但是你打出来的拳,只有骨,筋就少了。慢,有慢要练的东西,慢练骨,快,有快要练的东西,快练筋。所以我们应该先把骨练出来,再练快的,把筋练好,然后融合在一起。
举个例子吧,书法,我们认定王羲之是最好的,为什么呢?通过我练内家拳,再看王的字,再听那些当代来我家得一些大书法家谈。晓舟、登登现在练书法,我就举个书法的例子。我看到晓舟在练欧阳询的字,其实欧体也是学王羲之的,还有颜体也是。只是他们都学了王羲之的一样东西,欧体在骨,颜体在筋,他们组合得没有王好。所以,他们是大家,但及不上王羲之。艺术相同的,所以我知道王羲之就是快慢相济,骨筋相融。
晓舟说一下吧。
晓舟:
我觉得,今天又很多意外之得,虽然跟了老师超过十年了,但很多也是第一次听到,比如,原来我们并不清楚打快、打慢最后到底要追求什么,更别谈去教同学了。第二点,虽然我们在学的时候,很多类似的问题也提过,比如怎么样以意导气,比如怎么样从一开始的11,12分钟打到20分钟。通过这几年跟老师学拳,看老师教拳,和我们自己去教拳,今天回过头来再听老师来讲,好像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更进一步的认识了。虽然今天老师讲得很多是第一次听,很多是听了多次了,但是那个感觉还是不一样,所以就像老师说的一层功夫一层境界。随着你功夫的提升,老师给你讲的也会不一样,你的感受也会不一样。每次都能从老师那里得到很多惊喜。第三点让我很敬佩的,老师不是一人师,我们今天有初学的,有学了几年的,有做教练的,有做老师的,其实老师都兼顾到了,每个人都可以学到不同的东西,而且每个人都可以吸收到他目前阶段最想要的,或者说他最需要的。这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你可以去做一人师,但你怎么去做众人师,这不单单是因材施教的问题,还是一个维度和层次的问题,老师每次讲课都考虑到了广度、深度、维度。我觉得非常非常厉害!最后一点,我想说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东西可能是损失的,但有些积淀下来的东西,可能是更加宝贵的,或者说内家拳历史上到目前为止是没有的,只有像老师那样的有几十年的练拳、教拳,一直到超过七十岁还有这么多孜孜不倦的同学在跟随老师学习,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激发出这种超越年龄的,或者说超越身体的这种意义上的东西,这个是在我们这里绝无仅有的,可能王君学过其他的拳,更有感触。谢谢老师,也谢谢大家!
肖力行老师:
蒋仲寅呢?我最担心的是你和周俊,你们都是做老板的,又不是很大,也不小,我挺为你们担心的。
蒋仲寅:还行还行,公司上先活着吧。
周俊:谢谢老师关心,头发没剃,大家一起熬过去吧。
肖力行老师:
对,我们要身体健康,精神健康,我觉得你们身体健康是可以的,就怕你们精神健康不行,还有一个是情绪健康。要调解自己,要想点别的事,不要钻在里面,这不是你们能改变的,不是你们的能力不够,是劫。我们只能调整自己情绪,要心理健康。因为,人的忍受是有个极限的,我也是像帮你们舒缓一下,你们自己要调节。我也过不来,很无奈,你们不怪我就好。
侃希:亏得老师不在上海,逃过一劫,老师呆在海南,为内家拳保存实力,可能也是天意。
清怡(主持人):还有哪个同学,尽量快一点,时间已经要3个小时了。
林正翔:
我有点愧疚,老师在海南,我也没去,过年本来要去的,结果老师外出旅游。
肖力行老师: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没事的,你要把工作做好,你父母都好吗?
林正翔:
老师对我爸妈的影响都挺大的,他们看到老师的精神面貌,就有想振作,就会好一些。老师的精神,会让人有一种要进步的感觉,正能量。
肖力行老师:
你弟弟呢?
林正翔:
我弟弟蛮好的,现在在跟我练拳,但问题挺多,我不知道怎么样指点。比如他练龙吊膀,他以前练过形意拳,脚老是有问题,手脚都有问题。您说要一点点来说,但那个点要更先关注,我也不清楚。
肖力行老师:
做老师很难,难在哪里呢?第一,好比做医生,你先要诊断出他的毛病,要是诊断不出,你开的药方有用吗,也没有。你教他怎么改,也没用。然后,你要对症下药。这就是老师,和医生差不多,但是,确实是很难的。为什么我说现在没中医了,就是这个道理,这些都是经验,中医是靠经验的。西医,用技术手段去查,不一样,教拳像中医。你先要看出问题,然后你说的话,你做的动作要使他懂,你看得出未必表达得出,懂了没有,有时候,你心里知道,你表达不出来的,和你说出来的,和他理解出来的,不一样。那他怎么改呢?所以,发现问题,你认为哪里是主要的毛病,不要说其他的,就这一点,然后,你就把这一点表达清楚。我也是几十年的经验积累,我知道这样说,他能听懂。如果,你今天这么说,过几天他还是没改正,你就要告诉自己,我应该换一种说法,所以我一直说没有不行的学生,只有不行的老师,你们在我手里都很好,打出来的就是样板拳。就是我知道用什么去表述,其实我说得不多的,主要是让你理解。如果你不理解,就要找出问题,是表述不对?还是他不理解?不能老是想,我说了他怎么不听。有没有想过自己表达的对不对,你想都没想过。所以,有问题,先想自己。我以前也是,教拳花了很长时间,同样教两个人,一个人为什么打得好,一个人为什么打不对呢?那是不及格的老师。不管是谁,都能教好,首先要去想自己哪里没做好。
今天我说了,但有些人进步不了,他自己只有这点水平你教他怎么办?就像我今天说的,水浪拳要打得慢,20分钟,以意导气,他知道吗?他教的出吗?可以说除了我们这里,外面没有。
所以,做老师要表达清楚,今天我教你们,所以我怎么讲,要你们听得懂。比如张博士,他是德国博士,还有陈东雷,他们是搞工程的,所以我用这个减压阀的例子。我对不同的人,用他能听懂的例子。所以要多掌握知识,要多学习,要多看看自己,想一想哪里自己做得不对。
清怡:
请老师不要太担心。今天金山一些区基本上都能出去了,应该慢慢会恢复,其他生活、物资都还好,有些能下楼了。请老师放心。至于说的是视频还是现场教,我们再观察一段时间,我觉得应该是快的。谢谢小凌老师,今天给我们讲了三个小时,肯定是很累了,我也不多说了,再次,谢谢老师!今天的会议到此结束。
侃希:
最后说一句,请大家多写些笔记,放到我们网站上等。
注:上述文字内容来源于肖力行老师于2022年5月14日为上海疫情封控在家的上海学生开设的“行拳速度的准则附师生问答”线上课程,与会者还有凌氏拳艺香港培训点、海南培训点、南京培训点等学员30多名参加。
整理人:晓舟 2022年5月17日
[此帖子已被 凌氏心意沙龙 在 2022/5/18 18:15:34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