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悟“士不可以不弘毅”2017年10月21日,我在皇庭花园酒店文华楼华东厅拜肖力行老师为师,六年后的2023年10月21日,在同一个地方,我参加了凌门四子收徒仪式。这也是我们凌氏团队,这六年间,在皇庭花园酒店举行的第三次拜师仪式。
同一个地点,同一个季节,同样严谨的前期准备工作,同样庄重而令人印象深刻的过程,还有同样发人深省的肖力行老师的发言。恍惚间,这三段拜师仪式的记忆有了很多交集,那种又熟悉又不同的感觉,让我感悟良多。
时光荏苒,六年前我三十四岁,可谓意气风发,拜师那天,老师给我的寄语,嘱咐我“当立长志,筑深基,谋全局,求发展。”要“有志于担起历史重任,则不可以不弘毅。”六年后,我四十岁,迈入了人生的不惑之年。这六年时间,经历了很多,值得高兴之处有之,深感悲痛之处亦有之,幸好这份坚持之心仍在。
六年前我叮嘱自己要弘毅,这六年间,我体会到了任重而道远,六年后,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我好像才明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一整句话的份量。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做任何事,有困难是一定的,知道困难仍然勇敢面对,已属不易,但是光有这份勇气就够了吗?如果不懂得遵循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那么只是匹夫之勇。如果不懂得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坚持,上来就选择强攻硬闯,那么注定很难持久。如果不懂得与时俱进,只会因循守旧,那么必定被历史所淘汰。
六年前的仪式上,老师教导我们,一切为了传承,学而优则师。六年后的仪式上,老师告诉我们,怎么当一个好老师。六年前我不懂,为什么要学而优则师,既然内家拳是“为己”的功夫,那么做好自己不就行了吗?后来我才明白,什么叫教学相长。
从宏观上来说,任何学习,其实都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不断扩大这个范围,从发现并解决自身的问题,扩大到发现并解决其他人身上的问题,所得到的收获,必然是越来越大的,这是一个正相关的反馈机制。
如果进一步拆分,从发现和解决两个角度去深入,那么就是要做到能发现,会解决。老师让我们看的中英教育方式对比的纪录片,很好地体现了不同教学方式下碰到的问题,也让我体会到要当一个好老师的不容易。
老师说,“教学要兼顾普遍性和特殊性,在普遍性的基础上,发现每个人身上原点的个性”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时施教。”一句话讲清楚了要发现些什么问题,并且如何去解决。
普遍性问题,顾名思义是多数人都会犯的,所以要多积累经验,多记录和总结。而特殊性问题,肯定是多种多样的,就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学生的性格、身体条件、从事工作和生活情况等多方面都要考虑进去,殊为不易。而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在教学当中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只有做好了这些,才能真正把传承做好。
以上种种,老师说的简洁明了,但却直击本质,令人佩服不已。以前的我,对传承的理解,只是框架性的,经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才逐步有了内部的路径和支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除了要有恒心和毅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可执行能落地的方式方法,不然就是飘在半空,自以为是。
六年之后,再悟“士不可以不弘毅”。
士不可以不弘毅,务必,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任重而道远,所以,抬头望天,低头走路。
晓为
2023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