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教”心得 ——听肖力行老师《一堂风义仰诸卿》讲话有感 “往教”心得
——听肖力行老师《一堂风义仰诸卿》讲话有感
鬼谷子言:“法不轻传、道不贱卖、师不顺路、医不叩门”。其中“师不顺路”寓意学生应主动求学,而教师不应主动前往教授。《礼记》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突显了对教师尊严和知识价值的尊重。
这个观念广为流传,我也一度深以为然。但肖力行老师在凌门四子收徒仪式上的讲话——《一堂风义仰诸卿》,其中关于“往教”的一段话,拓宽了我的视野,颠覆了我的认识,让我意识到这一观念的局限性。如果一个老师因为要维护尊严,学生不来求学就不教,那就有待价而沽之意,格局高不到哪里去。何谈有教无类?何说普度众生?何讲道济天下呢?
其实那段话的本来意义,是在告诫那个年代的老师、医生,为了谋生,不请自去,非给他人教学、治病,而有强叫花子之嫌,鬼谷子认为这样做,人品有问题。一般层面来讲他说得很好,而老师却说,这句所谓的名言,境界还是有问题,且看孔子和老师这方面所说所为。
孔子为师,不分贵贱、不问出身,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对学生的要求只有一个,就是可以生活自理,只要愿学,孔子就愿教。孔子把学生的品德培养和个人成长作为教育的目的,而不考虑自己的得失,这样的胸襟和格局,非鬼谷子此言可比。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从未停止讲学,是典型的“游教”、“往教”。除了在不同国家的宫廷、学校或其他公共场所讲学,孔子也在日常生活中与各国国君、大臣、民众交流时传授儒家的思想和理念,使得儒家学说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中得到广泛传播。
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经常走上雅典的街头,与不同身份和背景的人进行对话,探讨真理。他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教育方式,与孔子的“游教”、“往教”,异曲同工,
肖力行老师有很多外地的学生,有的因种种不便,难以到上海来学拳。在他们拳艺水平徘徊不前的当口,老师因材施教,有空时不辞辛劳,亲身前往南京、青岛、北京、海南等地现场教学,在出发之前,就先行安排好自己的衣食住行,不给学生增添任何负担。老师的“往教”,让外地学生的拳艺在短时间内获得质的提升,也把儒家自强不息、兼济天下的精神传递给了他们。这种“流动的课堂”方式,真正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是无条件的传教,这不仅仅是对学生的负责,也是对拳艺传承的负责。通过“往教”,老师能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困难,学生能够得到更为贴切的指导。但是老师的付出比来学多得多得多,这种唯义所在的境界,非有道之师不能为,非有为之士岂能知。
受肖师教诲,我也曾前往英国、智利、杭州等地传授水浪拳,感受到了“往教”的意义。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会继续秉承“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精神,不断探索和实践,为凌氏拳艺的传承贡献绵薄之力。
肖力行老师对“有教无类”和“往教”理念的实践,让我们明白,有一种的格局高于“法不轻传、道不贱卖、师不顺路、医不叩门”。这种境界非常人能为,迄今为止我除了看到书本里的孔子和现实中的肖师,不见还有他人。
内家拳的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传递。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内家拳传承的新路径,如何让更多的人理解和接纳内家拳的价值,这是每一个武术传人需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愿共努力之!
晓希
2023-10-26
[此帖子已被 晓希 在 2023/10/28 12:53:09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