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位(2021.7.11学拳小记)落位(2021.7.11学拳小记)
今天入伏,气温十分湿热,肖力行老师还是从苏州赶来给我们教拳,我学到了很多,回去之后再把老师上课所教的予以复习思考,更觉珍贵。我把自己所学所思如实记录下来,恳请老师批评指点,欢迎同学们指正。
老师接上次教到声东击西。指点晓希,指出伏虎听风后面转身一记,没有注意后手(左手),老师说这记拳我们都有问题。因为晓希手有伤,老师没有直接教她。
指点我,老师主要纠正了三个方面:
1、 定式动作到位
老师这次以我打的伏虎听风没有打到正方向,势不正为例,指出我常常定式动作“不及”就想着要连着打后面一记,没打到位的问题。
老师对我说,“每记拳该打到位的地方要打到位,太过不好,不到也不好,拳里你以后要注意,这记没打好不要去想后面一记。很多拳,你这记没打好,就急于要打后面的。”(我的问题大家可以为资。)
我经反复咀嚼,发现老师这段话应是深思熟虑过的,或者是几十年教学和看拳的经验已经总结出来的,里面有好几层的意思,我不知道自己能领会到多少。
2、 左手的“一枝动百枝摇”
老师指出我打伏虎听风之后转身一段到“插”,“手上去下来的时候没有做到一枝动百枝摇,问题主要出在左手,左手和右手动的过程不匹配”(路径没打准确,意识不对)。
老师在带我打的过程中,为帮助我纠正,指出:1、身体动的不对,胯和脚尖该动时没动(或,不该动时动),导致“拧”,人是分裂的,而不是整的。2、身体不要后仰。3、你们每次都在看我打拳,像是每次都看清楚了,其实都没看清楚。4、这些动作细节都要注意到,才能打对。
所以,先要把路径打对。老师对我伏虎听风这记拳的纠正,让我想到了打对水浪拳的几个问题;
1、幅度较大的转身怎么转?老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学了之后在老师不在身边,自身也未达到自是的阶段中,如何尽可能做到不走样。(以我的经验看视频实在是不行的)
2、动作比较复杂时,两个手连动如何做到,肩与胯连动如何做到?是否身体先要到?
3、我们现在学拳基本上不大有实战经验,老师这一阶段反反复复强调的“一枝动百枝摇”是否就是检验动作打对的一个核心的标准?一枝动百枝摇是自己一个人练就能有体悟的。
4、要打对一记拳需要同时做到很多细节,老师不讲,以自己的认知和观察力很难做到的,你真要做到了,其实老师也就不用讲了。所以在你没达到自是之前,要学对拳,离开老师是不可能的,更别谈学好了。因为很多细小之处你不可能百分之百注意到,外形都难,更别说内因了。
3、 胯的问题
老师指点完大家后,我自己在旁边练习时,建军看到了可能又提出了伏虎听风胯的问题。老师针对建军的问题,又给我做了指点。我让老师不要太累,自己回去再练练,老师却说“我不怕累”,不知为何,听之让我落泪。
老师说,先要把大的问题进行纠正,再讲深一层的问题。但因建军提出来了,老师就给我们一起讲一讲。于是,老师又亲自带我打了一下,伏虎听风弓步一记,向我指出右胯要吃下去。
在我跟老师打的时候,被老师的拳势带出来,我突然意识到了这记拳的到位瞬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恍然大悟自己练的时候一直都没有打到位。老师却说:你原来是打到位的,因为一段时间没有好好跟老师打,走样了。我再回想老师前面就给我指出的,不及的问题,原来就是专门针对我的情况讲的,老师其实已经不但看出我的问题,还看出了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我是不敢做到位,或者说是“偷懒”,在自己练习的时候不知不觉地避重就轻了。
做一回事后诸葛亮。老师亲自带我打伏虎听风这记,我被老师拳势带动打到位的那刻,我体悟到这记拳打到位时存在的两种势态:(1)人往前冲(2)人向下兀,需要控制住。在自己练的时候潜意识里可能就是怕失控,而选择了不去触碰那个点,也就是不及。打着打着,习惯性地把不及当到位了。这种情况下,我自己根本没办法去纠正的,因为首先就意识不到错误。即使老师给我指出,没有老师亲自的带打,我也基本上不太可能到位,因为我自碍通规了,要突破自我是很难的。
非常感谢建军提出的问题,更感激老师不顾酷暑,不辞辛劳,在已是体力精力消耗极大的情况下,见我还是打不出,老反复多次地为我示范和讲授。心疼老师之余,提醒自己练拳时切不可偷一点点懒,要费老师那么大劲为我纠偏,始终记住老师要求的“一丝不苟”,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啊!
指点国燕师姐,老师讲透了拳中的“涩”感以及如何做到,为我们今后往高境界攀登照亮了一条道路。在国燕师姐打了相同的一段后,高下立现。
我觉得,老师这次指点我们三个人中,晓希大部分的拳形似度要高于我,有几记拳神似度也是我比不上的,国燕师姐整套拳的神似和形似度都要高出我不少,看她们打拳,对我也有很大的帮助。
1、 势正:
看了国燕师姐打的这段,发现她人不管转到哪里,身体基本上都是势正的,非常难得!没有这十几年来老师和国燕师姐师徒间共同努力,是不太可能做到的。我目前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对比之下,也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势正。我想,能够确保每记拳的打到势正,是做到“自是”的基本前提吧,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
2、 听劲:
老师今天进一步将了“涩”。
上次我读了晓希的“拳有涩味经络畅”小记后,以为是很高级的了,这次看老师给国燕师姐指点,原来还有更高级的。若非听老师讲,真是哪里都学不到的。
老师对国燕师姐要求比较高,要她能够“举一反三”,由上次的云横雪拥到无用之用这记中打出涩,进一步运用到这次“野马追风”后面一记转身的过程。
看老师带国燕师姐打,我提醒自己野马追风也要打正方向,接着手向右边转边拉开要转足90度。这样一是确保幅度够大,二是落位平稳,为后面两手能够在一段较长距离,同一个水平面上的转,创造条件,以便使我们更好地体会到内家拳中的“涩”。老师说,以国燕师姐目前的功力,应很快就能达到,先是右手感知到,再把意识放在左手,再到两只手,速度的快慢标准是自己能够感受到与风的摩擦力。最后不要有意识,然后就可以听劲了。
老师还提到了手心朝上和手背朝上感知的明显程度会有所差异,以及眼神对意识的反映和在双方对战中知己知彼的运用等等,老师讲的好多内容我功夫不到还没有体悟,离听懂还有一大段距离。
这次,沾师姐光,十分幸运地有机会在旁边观摩学习了老师就如何打出“涩”,这段对高境界拳艺的指点。如果不是师姐头带得好,可能我至少还得过个几年才能有机会听到老师讲如此精深高妙的讲课内容,难怪老师一直强调“火车头”的作用。
于我而言,现阶段能听到已是万幸,正如《学记》中言“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学习是有次第的,要循序渐进,因此,我可以旁听,但不能问,不可急于去追求,还是要认认真真把老师这几次纠正我的基础问题切切实实解决好。
最后,总结一下老师之前几次教拳中为我纠偏(无过无不及)的主要几点:
1、立身中正,在进退的过程中,保持百汇到尾闾中垂线一直线(横平面)的平移。
2、立身中正,在上下的过程中,保持百汇到尾闾中垂线一直线(竖平面)的升降。
3、立身中正,在打到定式动作时,都要打到位,落位(建军说的“鸡蛋放在蛋坑里了”,老师改的“落凹槽”),我理解可能就是“中定”。
以及老师对我一枝动百枝摇的要求:手形不要散,特别注意左手。
经过前几次老师对我针对性地指点,我很清楚地体会到没有老师这样教我,基本上我的拳也就到此为止了,不退已经很好了,更不要说进了。只是太辛苦老师了,真不知如何才能报答老师一、二。现阶段按照老师的要求,踏踏实实地打正确每记拳,把基础环节做好,平时尽可能地少烦老师,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让老师少费心,我想这大概是我目前能做的吧!珍惜老师每次的授课,也期待能够读到更多师兄弟姐妹们的小记,互相陶淬。
晓舟 202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