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1学拳小记
学拳小记2020-01-11
最近练的不多,一是工作上事情突然多了起来,二是自己有惰性。掐指算来,已经有快一个月没有早起锻炼了,只是趁着工作休息间隙偷闲练两趟大劈。
这次课老师帮我纠正了大劈和左右明拨:
大劈:劈下去要劈到底,保持身体正的同时尽量向下去。
回来的两天按照这个要点练习,明显越往下,越能感觉到腰胯转的幅度大,而且练多了屁股酸,两肋处的肌肉也有酸痛感。
左右明拨:注意手的运动路径要贴着自己身体。
点拨动作之余,老师跟我们讲了打拳的一些原则性问题,让我很有感触,虽然讲的是拳,但也不失为是一种普适性的原则。
比如,龙吊膀的动作三,如果把肘部抬起向前顶,这样打到底对不对,这得看从哪个角度去讲。如果说从所谓“实用性”、“六合”等角度去看,没有问题,说肘抬那么高不对的话,“蛇拨草”也抬了,腰胯合一,手到脚到,看起来打的还挺工整。如果我没接触过十大形,不懂拳名为何义,第一次见到的龙吊膀就是这样打的,我也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但如果从根源上来讲,龙“吊”膀,一个“吊”字,就讲不通了,膀应该“吊”在那里,而不是抬起来,所以单从这记拳本身来讲,抬肘顶击自然就不对了。
也许有些人觉得这个问题很简单,说来说去,不过是咬文嚼字而已,其实不然。
这让我想起我本科和硕士阶段写毕业论文的差别,我是工科生,本科阶段写论文就是写出个工程实例就好了,每一步,每一个阶段要干什么,这就好像练拳,知道动作一二三分别是什么,把动作打出来就行。
硕士论文则不然,虽然也有实际的工程案例,但重点是前面的分析过程,放到拳里面说,就是这个动作为何是这个样子的。此阶段虽然水平有限,只能浅显的作一些分析,但这是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如果再读一读SCI收录的高水平论文,会发现这些论文的共同点是会从一开始把看似浅显的、大家都觉得显而易见的问题讲的很清楚,然后才会逐步的揭示更深一层次的问题。
又有人会讲,说拳不是说出来的,是打出来的,这么咬文嚼字讲谁对谁错没有意义。这就简单了,因为这些人如果不是抬杠,那就是根本就没练过拳,甚至可能没有认真的去做成过一件事。
不管是什么拳,说到底,是一种技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跟其他的工作、生活技能都差不多。既然是一项技术,就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的老师,不同的练习强度,必将导致不同的结果。如果连基本的概念都没搞清楚,甚至是方向性错误,那么以后学再多的东西也必是空中楼阁。
[此帖子已被 童金星 在 2020/1/16 10:15:50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童金星 在 2020/1/16 10:17:26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童金星 在 2020/1/16 10:17:48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