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之用”与天人合一—体悟肖力行老师匡正“内家拳通任督二脉”“无用之用”与天人合一
——体悟肖力行老师匡正“内家拳通任督二脉”
坊间盛传练内家拳能打通任督二脉,金庸武侠小说里也常常拿打通任督二脉来描述主人公武功的突飞猛进,还有人专门开设打通任督二脉的专修班价格不菲。然而,真有那么回事吗?
半年多前,我的师父,当代内家拳宗师肖力行老师指点了我水浪拳中的“无用之用”,这手拳分一正一背两记,系李道力先师在水浪拳中唯一所创添的招式,肖力行老师为之命名,无用之用,是为大用。王国燕师姐在具有历史意义的《叹内家拳教学之难》一文中解析了打这记拳,老师指点我的“裹”,感叹时年七十岁的老师为教好我们,不遗余力,煞费苦心。经过这段时期的刻苦练拳,静心体悟,上周我看师父指点吕萍后,终于在打这记拳时感受到了任督二脉的运行,体悟出了“无用之用”与天人合一的内涵。
“裹”,象形字,看字型知其义,用衣服把果子包住。以此指点内家拳的外形,可引用老师《水浪拳五字歌诀校正版》中写的“臂脊需抱圆,内外混元气。心虚而腹实,坦然守正气。”试着用形象思维想象身体四肢如衣物状包住气这颗果实而不外泄,内外混元气,形气相契。
如何练出“裹”?从人体的结构来看,横向的重点在两肩两胯,纵向的重点在百汇和尾闾。
肩形的正确,肖力行老师常常拿紧接无用之用的后面一记演示(不知老师是否已给这记拳命名?我斗胆先叫之“混元一气”?站直了比下蹲更容易体悟,而且又紧接无用之用,可事半功倍。期待老师早日公布拳名)老师对“混元一气”的指点:人要站直(百汇尾闾一直线),臂脊抱圆,中指相对,两肩内含,无形相连成圆。水浪拳中类似的招式,如五云捧日,拨云见日。
胯形的正确,老师常常拿临崖勒马来演示,丁八步,下盘要打出前三后七,功力浅一点的也要做到四六,胯要撑开。老师还借此讲了圆档和裹档。这记拳打对了,水浪拳里很多拳的下盘问题就都解决了。
百汇,尾闾,涌泉,看老师指点和命名穷幽极海一记,简洁透彻,明了易学,当有所悟。吟诵老师为我学拳八个月视频所写三字经“近自然,方可期。通经络,理脉体。走百会,达涌泉。”可知宗旨是自然而然,上下四方皆有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这次,看师父指点吕萍,师在为其纠正无用之用二时,打破常规。并没有要求其上不超百汇,下不过会阴,而是告诉她,上手超过百汇多少,下手就要低过会阴多少,两者在上下拉开过程中的动是等距离的。事后,我请教老师,明白了矫枉必须过正的道理,否则很难帮学生把坏习惯改正过来。
这几天自己练拳时,再按照老师点明的细细体悟这记拳,突然间豁然开朗,原来打出这记拳能相对容易的体悟到任督二脉在人体内的运行。不禁为李道力先师的创拳拍案叫绝,为师父对“无用之用”的命名和指点叹为观止!
无用之用一,实为外形之预备,好比准备好合适的容器来蓄气。无用之用二,则是天人之合一,人的运动与自然规律相吻合。这里的天,指任督二脉在体内循环运行不息的自然规律,而用两手随之在做上下对称的运动则是人为。打无用之用二时,外在两手与内在两脉的运行彼此相照。有鉴于此,老师强调的上下对称,不过百汇,不低会阴,便都好知其所以然。百汇和会阴为任督二脉运行轨道的上下两端,循环往复直上直下则是其运行之轨迹。常人惯用右手,故身体的起伏与右手同。人道合了天道,故自然而然,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李道力先师对无用之用的创拳揭开了内家拳之真谛,肖力行老师把这记拳传下来,并用无用之用命名确保了内家拳核心要义之传真。其实,并非通过练拳能原来不通的任督二脉打通,而是按照正确的方式去练拳可以使内气日益充盈,使经络的径流量逐渐增加,待功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就能使人体得以感知到任督二脉的运行,给人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舒畅之感。可以想象,有人通过练拳达到了这种境界,有了这样的感受,然而,缺乏文武双修,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于是就传出了练功能打通任督二脉的说法,被不懂之人以讹传讹。
记得多年前,老师为文武都有甚深功底的陈德楹师兄解惑练拳来打通任督二脉时就说过了“督脉不通则残,任脉不通则亡”,正常人的任督二脉本来就是通的,只是绝大多数的人感知不到而已。在老师长达八年的精心指点下,我终于通过打无用之用感知任督二脉,体悟到了天人合一,自然而然的道理。欣喜之余,对师父充满感激,师父的恩情将用我一生来回报!
内家拳并没有传说的那么神乎其神,我满师时,肖力行老师就曾用“自然而然,水到渠成”道明了一切。然而,若没有明师的指点,永远不可能入其门,得其真,知其贵。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轻易下结论,实则荒谬之极。通过练“无用之用”体悟天人合一,领教了恩师以武证道,以武正道的非凡功力,让我更知敬畏,更知感恩,更知珍惜!
晓舟 2019年11月17日
[此帖子已被 晓舟 在 2019/11/18 8:57:52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