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与胯合的新认识——3月17日源深体育馆学拳小记肩与胯合的新认识
——3月17日源深体育馆学拳小记
现年102岁的凌汉兴老师在《心意六合拳艺传真》一书中阐明了“六合”之道,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谓内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谓外三合。总内外三合而为六合,即心意六合拳命名之由来。从此,内、外三合被多少武术书籍争相引用。
到底是先有内三合,还是先有外三合?我初次拜见肖力行老师所提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个。肖师明明白白的告诉我先有外三合,再有内三合。肖师教拳也是如此强调。先让学生知道手往哪里放,脚往哪里放,求手足之合;次到肘膝之合;再到肩胯之合。待学生做到外三合后,逐步体悟由外因带动内动,渐次达到内因带动外因。肖师站在前辈大师们的肩膀上,总结出的这套拳艺修习理论使得武术开创千年来,一直充满了神秘感的心意拳修习法门犹如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因其层阶分明,要旨明了,使学生能在明师的指点下真真切切地得到进阶的体悟,在修习次第中得享自知自觉之妙趣。
我跟随肖力行老师习练心意六合十大形和心意六合水浪拳,学拳二年后,体悟到由外三合达到的外因带动内因,写了“功到其境,以意导气”一文,学拳第七年里,因老师对侃希“考字定版”的一次指点,体悟到了内因带动外因,豁然开朗。
上周六(2018.3.10)凌氏拳艺源深体育馆培训点训练,肖力行师在给部分井系分会学员一一指点了心意六合十大形后,命我带小童、王钧到楼下单操“老三篇”,训练强度不低。半小时左右,师父在二楼平台喊我上来,看其对侃希的心意六合水浪拳进行指点。在讲起势时,肖师点了侃希两手的中指指尖。回去练时,意识一到,气通三关,双臂缓缓升起时,让我一下子体悟到了由内而外的肩胯之合。
水浪拳,起势,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手自然下垂,中指轻贴两边裤缝,身体放松,目视前方,虚领顶颈。第一动两手以肩带,转臂,掌心先转向后,身体随即稍向前倾,重心到脚尖。第二动同样以肩带动转两手臂,掌心转向前,身体自然向后,重心到脚跟。这两记的动,肖师给侃希特别强调要点出了“骨”,两手臂骨头转。我回去练习时,放松站定后,先把意识注入到两手的中指指尖,有两肩下塌之感,随之从肩到指整段经脉贯通,气达指尖,中指尖尤有微颤之感。在翻掌,身体微倾之际,似乎领悟到了一点“水浪拳”命名的精妙,和肖师给我起名晓舟的用意,师父用了一句诗“轻舟已过万重山”。此时的行拳不正合了舟不自行,随波逐流吗?肖师在海南回来后发给侃希的《心意六合八法简介》里一句“其行拳也,起如水之浪翻,落如水之浪绝”一句定乾坤,道尽此拳真谛。练拳者若能读之,念之,品之,悟之,或从中不知收益多少,好比胜练十年功,当不为过。
继而,按肖师的精准指点打到停车问路,体悟到整个身体和谐的运转:在肋的连接下肩胯的连动,在背的相系下两臂的连动,以及在腰的带动下两胯的连动,伴随着丹田温热的翻滚。人和拳开始交融,心无挂碍。
那日,我跟师父说,您的指点太神奇了,师父说,说神奇也不神奇,不过是功夫到了。我最近一直在想“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么多年了,只知道师父给我起的晓舟,就特别珍惜,其实也不是很明白其中缘由。现在好像有点懂了,懂了这首诗,懂了李白,更懂了水浪拳和我的师父,找时间想好好写写。
[此帖子已被 晓舟 在 2018/3/22 16:31:55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