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氏心意六合拳 ( http://www.lsquanyi.cn/bbsxp/Default.asp ) -- 心意六合拳论坛 ( http://www.lsquanyi.cn/bbsxp/ShowForum.asp?ForumID=5 ) --- 练拳小记-雨天记事 ( http://www.lsquanyi.cn/bbsxp/ShowPost.asp?ThreadID=853 )
作者:赵丹 今天小雨,我们到了在大宁公园东门先练了一会,大家都在想小凌老师会不会来,丁运耕师兄说小凌老师肯定会来的,以前他们每次下雨的时候就去南门那边的亭子练功,很多东西都是小凌老师在那时候讲的。果然,一会杨犀荣师兄来了,说小凌老师到南门去了,我们一行人也赶去南门。 还没到南门亭子的时候遇到小凌老师,正好路边的海棠花开了,我们都觉得很漂亮,说桃花怎么这时候开了?小凌老师说,这是垂丝海棠,桃花的花瓣是有一定数目的,海棠可以多层,海棠有很多种,还有贴梗海棠等等。小凌老师的博学多识,对身边事物的细致观察,让我们很赞叹!南门亭子里已经有很多人了,都是因为下雨来避雨的,有些人在练功,有些人在聊天,我们很多师兄也已经到了。 今天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老师纠正了我一些问题,乌龙摆尾前面两手要拉开,左手要伸出去,乌龙摆尾式,小凌老师让我身体不要动,手动即可,可能是因为我身体晃动幅度太大了,老师让我从手动开始做起,老师现场对每个人的指导都是不同的,是因人而异的,对我的指导不一定适合大家,所以大家还是要到场子里多练,从而得到老师的亲自指导比较好。乌龙摆尾结束的时候,两手水平,手掌向下,右手从左手上穿出,转身,平分秋色,这时候注意手脚一致,手分开的时候,脚提起来,最后右手中指对左脚大脚趾。 今天学习了走马观花,魁星献斗,燕子穿云,提手七星,雁字横斜,黄龙转身。小凌老师说走马观花中,要有一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意境,不仅仅高兴,而且高兴的有点得意忘形了。老师说如果这一记拳没有名字,怎么打都是对的,如果有名字,就要把名字的内涵打出来,如果名字和拳对应上了,就对了,否则就不对。魁星献斗中,要表现出浩然正气的意境,手放下时,脚尖对左前方45度,手在脚的上方,转身,脚尖朝前,左侧手肘在左脚上方,燕子穿云,两手在身体左侧交叉,右手向前上方推出,左手在腰间,向前一步,两手身前交叉,右手右脚同时提起,右手变立掌的同时,右脚向前踢出,然后右脚向后撤一步,右手变拳,左手变掌,放在右手肘部,左拳翻至掌心朝前,右脚向前一步,两手变拳,置于腹部,右脚向前一步,两手伸出,雁字横斜,两手同时伸到身体左侧,右腿向后一步,左腿弓步不动,转身,黄龙转身,左手向上,右手置于右侧腰间,掌心向下。我大概记录了一下我自己意识到的容易出错的地方,仅供大家参考。 最后还剩下一点时间,正好雨小了,小凌老师带我们到露天的地方打了一套水浪拳。打完以后,小凌老师说Helen有很大进步,Helen说她最近练的多一些,其实大家的变化小凌老师都看在眼里,老师对大家的指导是应机的,所以我们专心练好自己的拳,每次都要有一些进步,老师都是能看到的。训练结束,大家都往回走,雨开始大起来了,上午的雨就下了那么一会,大家说是给我们留着时间打拳的:)
作者:晓舟 昨天看师父教赵丹乌龙摆尾一记,赵丹刚开始学打不好,师父指点说:“(弓步站好)下面脚不要动,动不出就动手。”我觉得很奇怪,这记拳从来没听师父说要这样打,我一直也没注意过弓步的脚不能动,为什么师父以前从来不这样讲?师父听到我在旁嘀咕,对赵丹进一步说明:“她(晓舟)来学的时候,没有像你(赵丹)那样的乱动,所以我还会跟她讲哪里需要动。像你这样一上来就这里动那里动,索性就叫不要动,以后才有可能慢慢打好,否则,一动肯定带动后面的脚。程度不到就胯动腰动,彻底打坏。” 师父又跑过来训我说:“这就是你不懂要怎么去做老师。我教你是教你,教她是教她。因此,老师在教,千万不要在旁边讲,让我又要多讲一番话。我在教她,如果你们不去跟她讲,她就只学这些,如果她听你讲了,她认为应该那里要动了,更加坏。随后,我又要花更多的功夫来指出你的不对。其实,不需要。昨天我已经说了,有种拳书是写的不对的,有些东西是不需要写的,那是需要你练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越看越坏。哪个人光看书就能打好拳的?有吗?因此,我教你的这点,你就这样练,不要去管别人。你就只能做教练,带带而已,做老师完全不是这样的。不因为你的东西,你就能去教别人。等她过段时间打好了,你就去想这就是小凌老师的教法,也就是你就是要去学的。陈德楹再三说了,我们这里小凌老师教了几十年的学生,没一个能及得上老师一点点的,对小凌老师来说,下面的学生程度差了实在太多了,小凌老师根本无需再证明自己什么了,需要把学生培养出来。我现在就是要培养你们怎么去做老师”。 这件事情很深刻,反映出了学拳和教拳过程中的很多问题。可能不同的人听了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对我来说,明白了几点,以后随着程度提升,可能会领会更多: 1、 不要说知其所以然,很多知其然我都还没有做到。自己打对的地方不知道对在哪里,就连是不是对自己也心里没底。没有做到知其然,也就无法保证动作定型,不是老师定期在旁边看着,很有可能因为各种情况就练歪了。不要说怎么去教给学生了,还很有可能被学生的坏动作带过去,“学坏容易,学好难”。所以说,师父常常讲,一上来就打对不是什么好事,如果你打得不对,通过老师指点,从不对到对,你自己对这记拳的认识更深,而且以后教拳,碰到类似的问题,就知道怎么去教。没经过这个过程,挺讨厌的。我以前听了想不通,自己碰到了,才知道此言不虚,而且还很有哲理。 2、 老师教拳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的情况千差万别,教别人的东西不一定适合你听,也不一定你就能听得懂。老师教拳的程度远远是我们所达不到的,因此,在老师教你的时候,一定要不折不扣,不增不减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千万不要再去瞎听瞎看瞎想,否则也是白白浪费了。而,老师在教学生的时候,其他人再不要去瞎指点,混淆视听。 3、 教学相长。有很多问题,你自己学的时候根本不会碰到,也就不会去考虑。只有当你认认真真去教了(卖弄地除外),你自然会发现很多问题,才会去思考。首先,你就会想,我打的到底对不对。自己练的时候,只知道我要模仿老师的动作,记住老师的要求,尽量去按老师指点的方向去做。而一旦去教了,你就会想,我打出来的这记到底对不对?然后,你会想,我应该怎么去教?为什么自己教来教去学生都打不像,小凌老师一示范,学生就能打下来?当然这些还是最最初级的教拳的问题,以后慢慢提高,肯定会碰到更多更复杂的问题。
作者:天阙
赵丹:你学习认真,训练刻苦,进步神速。文章不但越写越好,还越写越快。通过每次学拳小记,自身得到了提高,也给爱好者有所帮助,值得大家学习。 这次小记中“魁星献斗中,要表现出浩然正气的意境。”这句话有些瑕疵,不知是不是笔误? 我说的是“浩然之气”,不是“浩然正气”,现在好多文章里也是写成“浩然正气”。看起来好像一字之差,其实意义是不一样,由此带来的是拳的意境会不一样。 你博览群书,熟读诸子百家,“浩然之气”出处了然于胸,自不必说。如不是笔误,望慎用经典。 [此帖子已被 天阙 在 2016/12/28 10:10:04 编辑过]
作者:柏伟磊
作者:王钧
作者:王国燕
“浩然之气”。孟子所说的的这个“气”,指的是正气、勇气、毅力和信心,所以说浩然正气不全面。老师十年来为传承内家拳之所作所为,桩桩件件无一不是“浩然之气”的最好诠释。
作者:晓舟 国燕师姐说得对,师为内家拳之传承,所作所为无一不是对“浩然之气”的诠释。我从师父的这一跟帖中就感受到了一股浩然之气。 我想,师父说魁星献斗要打出“浩然之气”,这一定是师父从打拳当中得到的,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因此,浩然之气就是浩然之气,改一字就变味了,这也是经典的魅力。 我的理解,浩然之气是内家拳的精神:一以贯之,惟义所在,为己不为人!这种气质需要通过长期的自我修炼,“集义所生,非义袭而取”。 其实,“浩然”之中自有凛然正气,可是,倘若刻意强调,岂非又成了一种故意示人的“装腔作势”而走向了外家? 学了师父对魁星献斗这记拳的演示和成语讲解,再对“浩然之气”和“浩然正气”进行思辨,今后在练拳中还能不断地去体悟、去修炼,这样的学习是何等的愉悦!文以载道,武以证道,因此师父经常说内家拳是儒家精神的体现。 这是一次很好的学、问、思、辨、行,谢谢师父,也谢谢赵丹的这个“瑕疵”。
作者:刘运杰 浩然之气与浩然正气
先翻翻书,考证一番。“浩然之气”出自《孟子》,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问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简单白话文一下,度娘得之。 公孙丑问说:“请问先生在哪方面擅长?”[2] (孟子)说:“我能理解别人言辞中表现出来的情志趋向,我善于培养我拥有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难以说得明白。那浩然之气,最宏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用邪恶去伤害它,就可以使它充满天地之间无所不在。那浩然之气,与仁义和道德相配合辅助,不这样做,那么浩然之气就会像人得不到食物一样疲软衰竭。浩然之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不是通过偶然的正义行为来获取它的。 “浩然正气”出自文天祥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 简单解释一下: 天地之间有一股堂堂正气,它赋予万物而变化为各种体形。在下面就表现为山川河岳,在上面就表现为日月辰星。在人间被称为浩然正气,它充满了天地和寰宇。国运清明太平的时候,它呈现为祥和的气氛和开明的朝廷。 初读之下,感觉两者并无大的差别,说两者都是遍布天地万物之间的一种“物质”,但细细思量之后,觉得浩然之气更妥当些。为什么这样说,从唯心或者就是唯物的角度的来讲,世界万物本源都是从“一”而来,这个“一”就是气(或写作这个炁),那么本源是不偏不倚,无正无邪的,他依形就势,因时、因地制宜变化成了万事万物,不带一点感情色彩。所以遍布万物之间的气,应为浩然之气而不是浩然正气。“浩然正气”是文天祥在写诗的时候,为了写作之需,把浩然之气改为了浩然正气。后世的人便把两者等同了。 一家之言,请小凌老师、各位老师、赵丹师姐及各位同学批评指正。
作者:赵丹 多谢小凌老师和各位老师提醒,我错用了词语,还是因为内心没有明辨过他们之间的差别,小凌老师的博学确实让人钦佩。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浩然之气是通天地义道的,浩然正气的范围就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