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氏心意六合拳 ( http://www.lsquanyi.cn/bbsxp/Default.asp ) -- 六合八法拳论坛 ( http://www.lsquanyi.cn/bbsxp/ShowForum.asp?ForumID=11 ) --- 2021-07-11 学拳小记 ( http://www.lsquanyi.cn/bbsxp/ShowPost.asp?ThreadID=1549 )
作者:陈清怡 2021-07-11 学拳小记 天很热,刚下过雨的大宁,地面湿漉漉的。因为出了太阳,没有风,而水汽都被蒸了出来,显得非常闷热。略动一会就已经汗流浃背。老师继续指导国燕教练和晓希和晓舟的水浪拳。讲解已经十分的深入,我好多还做不到,所以这次小纪权且记录自己这个几周的行拳体会吧。 川流不息 国燕教练写了篇文字《拳书之难犹如地理之书》,里面有好些前辈的拳照,最有感觉的是孙禄堂前辈的“川流不息”和赵道新前辈的“黄龙转身”拳照。赵道新前辈的“黄龙转身”我做不出,也说不清,就是觉得顺。孙禄堂前辈的“川流不息”让我感觉是用的腰劲,以前肩抬的很高,其实不需要。 胯动 小凌老师这次讲解了“伏虎听风”之后的转身,是胯动带动身体转到。其实最近也一直在体会半边身体的转到是怎么动的,比如“十字括横”的动作1,“抡劲”宝剑入鞘的折身,“龙吊膀”的折身,“天官指星”的指前的动作,“风摆荷叶”的前进等等,这些都是半边身体的幅度不同的左右动。“提手七星”是半边身体的上下动,各不相同,要慢慢体会。 荷叶承露,有倾即移 建军发了一个荷叶的小视频,看了才明白小凌老师和老老师的对话“荷叶承露,有倾即移”的意思,如果没有错的话,这个就是拳的一种听劲,就是接触后不丢不顶,处处感受着对方的力量。而“荷叶承露,有倾即泄”,是不顶,但却丢了。 本周习拳 本周习拳如常,偶有一次觉得手臂的延伸到胯,而不止于檀中,也不知道对不对,慢慢在看吧。对于一动而无不动,上半身大概明白是整体的动,但是怎么和下半身合起来,还要体会。
作者:晓希 “有倾则移.....就是拳的一种听劲,就是接触后不丢不顶,处处感受着对方的力量。” 清怡把荷叶承露和听劲联系起来,厉害的! 想一想,确实是那样的。 荷叶随风而动,倾向各方,露珠在其上,也随之移来移去,但水珠始终在掌控中。 听劲,两人手臂互相接触,水平高的人听得出水平低的人的劲,从而顺势而为,掌控局面。这两个状态,异曲同工。 现在也更能体会,老师用移代替泻的妙处。 泻只是一种状态,在泻之前,还有移动的过程。泻,是有点过了。 用“移” ,则包含了各种状态,”泻“也包含其中了。用移,则无过无不及,是中庸,是最佳状态。 想当年20多岁的老师,能向80多岁的武林泰斗叶大密,提出改他一个字,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拳艺、文采的高度自不必说,那份自信和坦然也是无人可及的,而老老师深表嘉许,也体现了武林大家的胸襟。 我想小凌老师也在期待着在他的年轻学生当中,出现当年的自己吧,能够与后生辈深入探讨拳艺,赏心乐事焉!清怡、建军等,越来越接近那个水平了。 [此帖子已被 晓希 在 2021/7/28 13:48:17 编辑过]
作者:罗建军 这次训练在大宁,有几个重点:
一是涩的举一反三,上一次训练说了右手要能感受到空气中的摩擦阻力,那么实际上左手,左右手同时在有些路径中也应要有涩的感觉。这个概念如果再扩展一下的话,内应有涩,估计应该就是弹力或者对拔。如果再牵强附会一点,小凌老师在龙吊膀的拳理要旨中写道“格转撩进意腰尝”,其中尝字是不是就是指得由涩延申出来的听劲呢?国燕教练文章里有一张配图是小凌老师在进行示范,如何体会到两手的涩。有一个细节,我注意到小凌老师的手腕。我打拳一直都有一个问题,手腕或者手和其它部位的关联度不够,在行拳时手是飘着的,看起来是被拖曳着的。怎么解决呢?小凌老师在2021年第一期的凌氏艺海上记录了他从书法家胡问遂先生那里旁通了腕的用法,从这篇文章里,我了解到拳术里腕不只是要平,还需要如书法般运腕。之前小凌老师也还讲了和书法家任政先生的往事,以及任政先生运笔的特点。我从这两处得到的感悟就是拳术里腕和书法里有相似之处:和手,肩,肘类似,由身体带动运腕。观小凌老师行拳,其中一点异于他人,手法多变,可能就是老师从书法中旁通过来的吧。有时就是比较奇怪,自从对手腕比较关注后,行拳时对脚踝就比之前有感应了。
二是脚随身转,伏虎听风后的转动,这时脚也应该跟着一起动。初学时这里是两手的转动,现在提高到身体带动手和脚转。练习几次后,某一次打到这里时,随着身体带动脚,手一起转动,我有种全身串在一起的感觉,胸胁处(当时以为是胸肋,8月29日小凌老师纠正为胁)微紧,全身其余部分就开始动起来。
罗建军 2021年9月6日 [此帖子已被 罗建军 在 2021/9/6 18:06:48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