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六合八法拳师范教学第五课
- 凌氏心意六合拳 ( http://www.lsquanyi.cn/bbsxp/Default.asp )
-- 六合八法拳论坛 ( http://www.lsquanyi.cn/bbsxp/ShowForum.asp?ForumID=11 )
--- 心意六合八法拳师范教学第五课 ( http://www.lsquanyi.cn/bbsxp/ShowPost.asp?ThreadID=1548 )


作者:王国燕
发表时间:2021/7/16 5:41:42

心意六合八法拳师范教学第五课

 

7月11日灵石训练,申城出梅第二天,35度高温火速袭来。担心天太热老师身体吃不消,请求老师周末训练是否从一周一次,改为二周一次?老师不听劝住,认为当前时刻不能耽误教学进程,在侃希的陪同下,还是雷打不动的来到灵石公园训练点。

 

上课仪式后,建军向老师汇报了艺海编辑进展情况,当前二个组的编辑工作处于顺利进行中,二个组的组长,会尽早完成拼接和审定。

 

然后的拳艺纠正,老师对我和“二晓”的指导从排山倒海到声东击西。

一、打出拳的内涵

拳名是检验行拳对与错的标准,排山倒海这记动作,意识在脚,以脚为主导将对手的脚向后踢,同时双手掌击其后背,反向推去,使其失去重心,附身向下。老师见微知著,指出晓希的意识错误落在手上而非后脚。

 

二、拳打得好,意识在后手

初学者行拳,意识均落在前手,忽视后手,很难做到一枝动百枝摇的同步。拳中,通常前手为防,后手才是出手的关键。比如,闭门推月,五圣朝天等动作的用法均在后手,所以拳打得好,后手才是关键。

伏虎听风后,双手在一个斜面上要做到同步的转动,晓希意识过于集中在右手,忽视了左手。经老师提醒,晓希再行演示,改观明显。

 

三、善于转动脚

多年前,学拳不久观察甚为仔细的德楹师兄曾说,看老师打拳,老师的脚一直在跟着身体方向在调整。随着功力的提高,我明白双脚跟着身体的转动方向作调整,是行拳身正的关键。打出的拳,才能位正而舒展。

晓舟行之伏虎听风定型动作时,后脚的方位不正,导致身体不正,未能到位,就紧随着后面的动作。节点动作未到位,拳势则难以体现,打出的拳就打折扣。

同样伏虎听风后,双手臂是随身体的转动而开合,此时如果脚不跟着一起转动方向,身体就是拧的。晓舟在伏虎听风后,转动身体时,脚没随身体的转动而变动方位,双手臂随身体转动时,开合的协调性也发生了偏差。

此时老师提醒道:脚转,就是胯转,脚应随身体的转动而转动。如果转动时,胯转,人不转或人转,胯不转,身体均会发生拧。

在老师反复多次的师范演示下,晓舟对这个动作慢慢有了感知。

回想老师对这个相对不容易学好、教好的动作,从最初指导我们双手臂的二维转圈,到手臂与身体的三维转动,到现在提醒脚随胯的转动,老师教学的循序渐进,一步步把我们的拳艺向高层次迈进,是何等的不易。更敬佩老师明察秋毫的指出学生问题所在,快速高效的帮助我们改正错误,非亲身经历,难以想象,真乃非吾师不可为也。

 

四、解一招而明众式

上节课孤雁出群后的225度转身,在肖师的提示下,体验涩的感觉,感受转动时双掌与空气的摩擦阻力。这节课排山倒海后的转身和伏虎听风前的川流不息,双臂在两侧的转动,同样要把涩的感觉打出来。

上节课是体验两手阴面向下转动时的阻力,这节课排山倒海后,右掌心向下,左掌心向上,老师要我们把意识落在阴面向上的左手,体验转动时涩的感觉,难度更进一步。此时两手臂向前透出,左手臂离身体尽量远,距离越长,就越易感觉。老师指出我转动时,左手臂离身体太近,难怪之前转动时手掌总体会不出清风微拂的感觉。经老师纠正,感觉立马体现。

我曾问老师,体念涩转动要慢,速度该如何把控?老师说,你有了感觉,就可以告诉你转动时的标准,转动时,速度越快越能感觉,越慢越体会不到,把速度放慢到正好能感觉的状态则为最佳。我想这大概就是意、气相合的最佳时刻。

老师接着说,川流不息的左右手臂转动,先转动单个右手臂,再左右手臂一起转,然后单个左手臂转,当你打出感觉了,这记拳名为川流不息的意境就真正感知出来了。接着老师又让我们体会左右手转动时,不一样的细微差别,平时用右手的,右手应比左手感觉稍明显,这可以理解为习惯用右手的差异。但同样一个手,阳面向上比阴面向上左右转动时感觉明显,这该如何解释?老师要我们去寻求答案。我试着解释这个现象,与大家一起探讨。

 

摩擦力=摩擦系数*重力 当阳面向上时,摩擦力是手掌的单位重量与摩擦系数的乘积。当阴面向上时,摩擦力是空气的单位重量与摩擦系数的乘积。而手掌的单位重量比空气的单位重量要重,显然阳面向上时的摩擦力大于阴面向上时的摩擦力。这解释了手的阳面向上比阴面向上时转动的感觉明显的道理。

 

一旦打出了感觉,就具备了听劲的能力,所谓听劲,这就是我能感知对手,而不让对手感知你。我曾听说老师年轻时,是推手高手,读通全篇《孙子兵法》的老师,又从战术层面,给我们讲解了听劲的攻与守,让我们耳目一新,兴趣盎然。(详见晓希《听劲》一文)

这节课老师把双手臂的转动和要领,讲得如此细致、透彻,老师对每记拳细致到极点的体察,令我肃然起敬。善于总结归纳的老师,一再强调,行拳和读书一样要善于举一反三,解一招而明众式,这样才能学好任何东西。此时我联想到下半套凤凰展翅左右手臂的转动,也一样要打出涩的感觉。

拳唯有打出感觉,达到自是,打出的拳才会有明显的劲路和骨感,动作就能走向规范,不会走样。老师让我们通过对涩的体验,来规范相同类型动作的水准,让我们拳艺再上一个台阶。

 

看到七十多岁的老师为指导我们拳艺,全然不顾浑身湿透的衬衣,心中除了感激更是不舍。此时想起课上老师引用《兵法》上的一句话,将有五危...爱民,可烦也。...为拳艺的传承,老师义无反顾的舍弃了一切亲情和友情,一往无前的带领着凌氏团队,承担起继绝学的引路人,寻着他的足迹,我们是老师永远的追随者。

 

 

 

王国燕

2021年7月15日

 

 

 

[此帖子已被 王国燕 在 2021/7/16 5:43:24 编辑过]


作者:晓舟
发表时间:2021/7/16 15:42:18

回想老师对这个相对不容易学好、教好的动作,从最初指导我们双手臂的二维转圈,到手臂与身体的三维转动,到现在提醒脚随胯的转动,老师教学的循序渐进,一步步把我们的拳艺向高层次迈进,是何等的不易。”——总结得真好!很受启发。

[此帖子已被 晓舟 在 2021/7/16 15:43:02 编辑过]


凌氏心意六合拳 - Powered By BBSXP
Copyright 2006-2007
Powered by BBSXP 7.00 Beta 1 ACCESS © 1998-2006
Server Time 2025/7/11 6:5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