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氏心意六合拳 ( http://www.lsquanyi.cn/bbsxp/Default.asp ) -- 六合八法拳论坛 ( http://www.lsquanyi.cn/bbsxp/ShowForum.asp?ForumID=11 ) --- 2019-5-11 学拳小记 ( http://www.lsquanyi.cn/bbsxp/ShowPost.asp?ThreadID=1274 )
作者:陈清怡 2019-5-11 学拳小记这次的拳艺教学内容有些多。我的体会是很多水浪拳的单操,和踩步一样都可以是十大形的基础,锻炼各处的筋骨。 一气和二气之差别 记得以前曾经问过小凌老师一个老年拳的问题?小凌老师回答说,年纪大的人,拳慢慢就变成老年拳了。什么是老年拳,就是一个动作不能一气完成,要二气或三气才能完成。当时,对一气和二气的理解,以为指的是呼吸的气,要在一个呼吸之间完成动作。结果这次在讲解“抽梁换柱”这个动作的时候,又解释了什么是一气和二气。原来是指的动作的一气呵成!如果一个动作不能一步到位的做到,还要来回纠正才能摆到正确的位置上就是二气。不是指的在一个呼吸之间完成动作。在“抽梁换柱”这一式中,指的是脚步的前进和后退,要一步做到位。 “风卷残云”撑后背 小凌老师指出“风卷残云”外撑的手臂只要不是伸的笔直,就要尽量往外撑。这样后背能撑圆。以前不觉得,这次突然发现,手臂尽量往外撑,肩胛就“卡”住了,就能实现左右两臂的同步运动。为了体会左右臂的同步运动,回来每次会打个那么几下。 “蛰龙现身”定方向 上次说“蛰龙现身”讲了八卦走泥步的故事。这次强调的是手和脚的同方向。 “乌龙摆尾”翻腰胯 小凌老师说我“乌龙摆尾”动作太小,还要更大一些。我的理解因为“乌龙摆尾”双手间的距离是不变的,我动作小是因为我用肩膀在翻。动作大就要有翻胯的动作。回来试了试,好像是练习腰胯的翻腾。 “平分秋色”需对称 前后手要对称,不能不一致。只注意前手,不注意后手,前后要做到一致。 平分秋色后面是一个退步,弓步反锤手的动作。这个时候右手的手锤要垂直地面,手腕要直,不要断。 单把点评 今天小凌老师专门就我上周问的单把好在哪里的问题做了一个解释(以下不是原话)。说到,在龙吊膀的拳理要旨中有一句叫“一步三曲能上身”,指的是龙吊膀里的踮步、跨步、跟步这三步一循环中,跨步可左、可右、可大可小,是根据实际情况变换运动方向用的,这样拳就有了技击的作用。因为与人相较,对手不是死的,是在不断变换位置的,有了这个“一步三曲”,拳就能随人变而拳变,就可以打人了。 那么,对于单把也一样,要可以技击,也要有这个“一步三曲”,就是最后一步的起落中要含有“起”、“跃”、“落”这三个动作。“跃”如同NBA篮球运动员上篮过程中的空中滞留动作,因为有了这个滞留,就算有人阻拦,也可以改变运动方向,投球入蓝。单把中的“跃”,就让你在腾空之后,根据对手的实际位置变换方向成为可能,就有了实战的意义。至于为什么刹车难刹住,因为通常的单把只有“起”、“落”,刹车容易。有了“跃”,是难刹一些,就更要练。听完小凌老师的解释,豁然开朗,原来是这样! 回家不禁又看了一遍韩愈的《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不禁感叹,学拳老师是多么的重要!难怪古人说“古之学者必有师”,无师哪里通的了啊!关于龙吊膀的“一步三曲”早在2012年就已经公开了,自己也看了不知道几遍,但看到了不一定就明白了。就如同这个单把,就算说了“起”、“跃”、“落”,没有小凌老师的指点哪里知道这个就是“跃”!没打到,告诉我要“跃”,我也不知道怎么实现。打到了,不说这就是“跃”,我也会失之交臂,可能会以错为对,把对的又改成错的。所以学拳没有老师真的是万万不能的。谢谢小凌老师! 本周十大形自练汇报 这两周的身体不知道怎么了,哪里都疼!尤其是左半边身体,膝盖有点疼,肩疼,胯疼,胸口也拉的疼。老实说,训练量和以前一样,打的东西也和以前一样,也不知道是不是又到哪个临界点了。说是膝盖疼,实际是右膝盖上面一点的筋疼。以前这个地方扭伤过,不能吃劲,后来碰到天气变化或受了冷就开始疼,打了水浪拳后好了很多。现在又有些疼了,也不知道是不是踩步蹲的低了一点。 因为有酸疼的反应,身体自己的反应就是不想打十大形了,打了一通踩步后,明显有惰性,不愿意多打了。而且踩步也不是流畅的打出,有些慢,一个一个动作好像是摆出来一般,略有些涩。涩就涩一点,争取做到连贯不断就是了。不过涩也有涩的好处,可以慢慢体会一下各个动作手和脚的位置,以前呼啦一下就过去了,也没有好好体味过。但是连贯的动作和慢慢摆过去的动作还是有差别,一快手脚想到的位置就到不了了,被身体整体带着跑了。也不去管她,慢慢练吧。
作者:黎明 张黎明2019.05.11 这次上课,水浪拳部分,接上次的抽梁换柱,从风卷残云到平分秋色。 风卷残云:双臂要在不锁死肘关节的前提下,尽量伸直。两臂展开角度约90度。对于右撇子,两记拳的意识都要放在右手上,左撇子则反之。 另外还有一点,是我发现建军打的这记拳,手腕与我的不同,我的手腕是直的,建军的手腕有点外翻的。开始我还更建军说,他的不对。后经过老师确认,建军是对的,我的才是错的,汗一个。这个其实就是之前老师讲过的,用在哪里断在哪里。 蛰龙现身之前两次的前后翻掌动作:需注意手脚方向的一致性; 蛰龙现身:踩趟泥步时,两手方向都需指向假想敌,即左手虎口和右手掌心,一个上一个下,随着步法的都要稳定指向假想敌。这个是我看其他同学的拳,发现和我的不太一样,我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的。等下次上课和老师再确认一下。 乌龙摆尾:开始时,前手(左手)是手掌指尖指向前方,不是竖掌。摆尾过程中,需注意通过腰胯带动。按老师讲的,开始时不要刻意去想腰胯,把摆尾的动作幅度拉大一些,慢慢动作路径就对了。 平分秋色:这个拳的要点在于右手尽量碰到左脚尖的情况下,做到“平”,也就是立身要中正,左右臂展开幅度要一致。 十大形这次印象最深的就是单把的学习了。可能是因为清怡这次单把打的好,收到老师的点赞。激发了大家练习单把的热情。我刚到场地时,大家正围着储教练,学习单把的要点。储教练看了我打的单把,直摇头。说我打的太“平面”了。另外还有好多小问题,如左手肘尖高过了左肩,右脚抬得太高了,等等。 储教练指出,单把动作1时,左肩在前右肩在后,左肘略低于左肩,肘尖指向前方的姿态。我的理解,这样单把击打出去的那下,才能靠身体的旋转,带动右手的手臂自然甩出去。道理上是有点理解了,不过回来后联系下来,发现原地做分解动作的演练,倒是能找到一点整体带动的感觉。不过一旦连贯的打起来,就有点控制不住重心,容易前倾,同时那一点点整体感,也就有些找不到了。 另外,小凌老师重点也解密了,清怡单把打的好的关键点。在此之前,好像清怡自已也不清楚自己好在什么地方。老师讲,清怡的单把,关键是打出了“起、跃、落”中间的“跃”。这好比篮球运动中跳投,特别是后仰跳投,运动员在急停避让对方球员后,原地向后起跳,在空中有一个滞空点,时间虽短,但在那一瞬间,同时完成了观察全场态势,特别是近身的防守对方的方位;篮筐的方位;并在身体下落前,做出最终的投篮动作。单把这里的“跃”,就和这个滞空点非常类似。因为,人是活的,这个比篮筐是固定在那不动的还要复杂,有了这个中间的预判点,才可以在最终发力前,随时控制住自己的姿态,调整至正确的击打方向和击打距离。才能真正的运用到实战上面去。 如上,道理大致是理解了,但实际练习上,还是各种不协调。只能慢慢练了。
作者:郭明虎
作者:罗建军 晚上小朋友睡前习惯了听一个故事,这次是《曹刿论战》,听到那句著名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时我想起来了,小凌老师在我们训练时曾经说过,这句话打拳时反过来也是对的。我的理解反过来就是“气而一,衰而再,竭而三”,气血充盈时行拳一步就可以到位,年龄大后气血衰竭,中间就会有停顿,需要再二再三才会打到位,就像上一个坡一样,年轻人一下就冲上去了,身体虚弱的人要在中途歇息一下喘几口气。 训练水浪拳时小凌老师讲了几个要点: 1、风卷残云时两手尽量伸长,注意不是伸直,肘部要带点弯,两臂就可以贯通。想起来,前面有些路径应该也是类似,手臂尽量拔长。 2、风卷残云后一记,向后一步,是向下的,我有一个上提的动作,这不对。 3、接下来两记,两手前后向上向下摆动,犹如枝条一般(我的理解),同时注意两手动作的协调以及前手和前脚方向要一致 4、平分秋色的关键在于平字,身体在两手中间,和抡劲类似,定式动作时,身体保持竖直,勿要前凑
十大形时,老师告诉我们清怡的单把好在哪里,他打出了“跃”,老师在龙吊膀的拳理要旨里写道:“一步三曲能上身”,单把的三曲:起、跨、跃,我们当中只有清怡做到了。我的理解这是身法,就是对身体的控制能力,在空中我们仍旧能够控制自己身体从而有能力变向变招。
罗建军记于2019年5月22日
作者:xiejianxiong 2019/05/11 这次从风卷残云打到平分秋色.感觉目前小凌老师针对每一招式讲得跟仔细点偏向一些细小的地方 风卷残云: 之前打的时候后手是弯成直角,以为是肘部打击敌人,后来王教练说要手撑开,这次小凌老师说要手臂尽量撑开,但不要直.手臂撑开双臂一起联动动才能打出力量 蛰龙现身 开始时是左手手掌是朝外,右手手掌朝下双手摆动起来,而不是伸 乌龙摆尾 在摆到侧面时,小凌老师说注意贴着身体,而不要摆到外面 平分秋色 注意左右手要对称,同时脚要尽量踢高
作者:陈东雷 再思“动中求静”
自三月中旬始染上肠胃疾患两月余,至近日终于好转,病休期间亦无琐事烦心,翻开之前的小记和老师整理注释的《心意八法拳经及注释》,整理习拳途中的一些困惑、心得,幸有所得:
自我判断习拳好坏的标准和自我调整 老师教拳重路径,常以“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说明,有明师夹持,如此便能传真不失。 因我之前有练气的经历,发现每次老师指点后常有气感增强的体悟,不自觉的也就把气感作为自我判断习拳好坏标准。其中有过两次瓶颈,第一次是在前年秋天后,气感变弱,后来在转为室内平整地面后找回,原因是地面平整让我更容易做到运动路径在同一平面, 第二次是在去年秋天,同样气感减弱,全套几不可查,但也不能说没有,只是感觉没有起伏变化,功力增长感觉也停滞了。此次再找回气感却是在温习老师的拳经之时,读到体形六合,发现问题可能就在于此,一试之下果然奏效。 总结习拳历程:方向路径大致不错->瓶颈->拳脚路径控制在一个垂面->瓶颈->立身中正,习拳中时刻保持脊柱从头至尾的动态合的状态(努力中。。。)
再思“动中求静” 纵观上述历程,拳路变化似乎遵循“动中求静”的脉络,也与之前老师的评语“拳不虚动”却来越契合。 此“静”非指心静,而是运动中的相对静止。 除了体形六合,拳路中双手距离保持相对静止的动作也不少,摘星换斗、无用式之转身、流星赶月之手腕同时内翻(此处老师、王教练特意强调,记忆尤深,深受启发)。另有一处特别的是感觉手肘在空间的绝对静止,伏虎听风的伏下时的右肘,权当它为所伏之石。 在按体形六合要求保持立身中正和这些“动中求静”后,又有一新体悟,就是身体和手脚在路径中更能做到同步,劲更整些。 反思立身中正这一基本要求没有做到的原因,所得原因竟然是因为配戴眼镜所致。常人佩戴的眼镜通常会在运动中下滑,为了能从镜片中部轻松识物,自然会有些许抬头,此一抬,首与脊合就没有了,中轴也不成型。老师说过佩戴手表影响行拳,估计也有类似原因。眼镜,手表等所配身外之物,随运动加速度改变会时刻与身体有相对运动,不可能保持相对静止。影响到行拳的“动中求静”亦是理所当然。
“动中求静”与“动中求定” 目前所有行拳中的相对静止和整劲的体现还很生涩,远未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需要时时刻刻“慎独”,感觉该是“动中求定”更加符合现在的阶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此处受《大学》启发又有两处:“知止而后有定”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知止而后有定”-每记拳止于何处 拳停于何处,感觉有两种 一种是无用式,拳止于抱圆,静态体形六合 一种是其它拳式,手脚常有自胸腹过而远离胸腹,止于最远处,全程动态体形六合。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此谓内三合;-《心意六合拳艺传真》 六合:即体合于心,心合于意,意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动,动合于空。-《心意六合八法拳经及注释(五字歌訣新版)》
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此谓外三合。-《心意六合拳艺传真》 体形六合:首与脊合,脊与腰合,腰与胯合,胯与腿合,腿与脚合,脚与手合。-《心意六合八法拳经及注释(五字歌訣新版)》 将心意六合十大形于心意六合水浪拳的内外三合比对,除了心意六合十大形的外三合是肩胯、肘膝、手足成对出现论述,其它三合都是每句接龙,环环相扣。 此疑问在之前询问老师内三合为何意是就发现,此次发现水浪拳经中的内外三合描述更符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循序因果。
陈东雷 2019-6-6
作者:凌氏心意沙龙 东雷学艺三年有余,只要条件允许,每次必从无锡赶到上海,学习认真。今日见其“再思动中求静”一文,颇具见地。反思立身中正这一段,感悟甚正,更是不易。佩戴身外之物行拳,会影响气血之运行,以自己亲身之体验,为他人避免类似之问题,亦为功德。单凭这一点,足以达到一定层次。 肖力行 2019年6月7日
作者:王国燕 [此帖子已被 王国燕 在 2019/6/18 23:20:40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