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氏心意六合拳 ( http://www.lsquanyi.cn/bbsxp/Default.asp ) -- 六合八法拳论坛 ( http://www.lsquanyi.cn/bbsxp/ShowForum.asp?ForumID=11 ) --- 2018-11-10学拳笔记 ( http://www.lsquanyi.cn/bbsxp/ShowPost.asp?ThreadID=1207 )
作者:晓希 2018-11-10学拳笔记 一、蛰龙现身: 这个动作,我从自己打拳的视频上看,感觉一直不是太好,今天听老师纠正伟磊这一记拳,对我大有启发!再打出来,就好了很多,现场请代瑜帮我拍了一张照片,感到大有进步。 记录如下: 右肩膀要松,右臂夹紧胸部往左肋下推,右肘是弯的!我原来的右臂降不下来,是因为右肩膀不松,右肩膀松一下,右手臂往左下推出去就容易了。同时注意右臂不可以伸得直直的,肘部有一个弯度。左手手指张开成荷叶掌。 晓希 记于2018-11-14
作者:童金星 2018-11-10学拳小记 这次训练,肖力行老师给我纠正了穿拳和单把. 其中穿拳的问题是动作2时后手太靠前,应向后收至胯处; 单把的问题是动作3后手虎口不开,只是给前手一个向前撑的力,而并没有给一个全方位的支撑,会造成力不合。 学习十大形至今,不知不觉已快一年,老师给我纠正了很多的拳,将我的拳往“正”的路上引导,而且每次纠正拳,不会讲什么太高深的拳理,比如胯怎么动,肩怎么动,甚至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老师连“放松”这两个字都不会跟我们讲。 老师每次给我们纠正拳,所提出的要求都是我们能做到的,“步子跨大一点”、“手拉开一点”、“这个动作不要停顿”……就是这些只言片语,让我们的拳越来越进步,我深受影响,对于武术的理解也由此而与之前大有不同。 可能是自以为多读了点书,又是学习力学出身,凡事总爱去问为什么,一定要先把理论搞得明明白白的,才去做这件事。所以我以前学拳,总爱去想腰胯怎么动,脚步为什么这么跟,而且我还很深刻的记得第一次见肖力行老师,老师问我这个拳为什么叫太乙五行拳,我也没答上来,现在想来,我以前属于舍本求末,看似很有研究,连最根本的东西都没搞明白,太自欺欺人,用老师说过的话讲,叫“得了文明病”。 我吃过“文明病”的亏。 在我们的印象里,不管是影视剧,还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极其业余的传统武术圈子里,似乎做到“引进落空”“借力打力”才是高手,很多人练了几年拳便觉得自己能多多少少做到所谓“引进落空”,甚至平时散手拆招,似乎用的很熟练,很行云流水,很厉害!!! 我好像也这么自欺欺人过。 直到有一天!!!!! 和业余学习散打搏击的朋友玩一玩,那重鞭腿鞭过来的时候,既快又猛,那时候便不知所措了。 虽说练武是为了修身养性,但如果练拳目的包括了散手,并且还自以为是,觉得自己身手不错,倘若突然出现了前面所说的这种不知所措的情况,那便是一出自己都觉得好笑的闹剧了。 所以我后来去学习了自由搏击,学习了一些现代搏击体系的技法,训练强度很大,体能训练、反应训练、爆发力训练……自己明显感觉自己的出招的力道渐渐变重了,确实与以前大不相同。 但是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有点多了,当然,还有金钱。不过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心没有办法完全认同与接受这种文化,虽然我每次训练都流很多汗,很充实,似乎进步也不小,但总觉得内心缺了点东西,至于到底是什么,言语形容不出来,不过这种东西,似乎只有在传统武术中能够找到。 学习十大形至今,我渐渐改了很多习惯,无论是在拳术上,还是在生活中。 我现在已经不会去想诸如“腰胯怎么传动”,“怎么出拳有力”这类问题,这得益于有肖力行老师和储教练,每次训练都能帮我指出拳的问题,我只需根据老师的指示去行拳即可,少走了不少弯路。 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跟我讲一头碎碑,最后那一下的“杀”意,如果老师不讲,我就算看老师打一万遍也看不出这个门道来,那一头碎碑就真的成了“锄地”了,反过来讲,如果老师在我们一开始学这个拳的时候就说这个要点的话,可能现在会打的乱七八糟,改都没法改过来了。 假期回了趟学校,跟以前的朋友随意切磋了下,我是觉得与之前不同,现在面对拳脚袭来的时候底气很足,猛冲猛打不在话下,当然只是好朋友之间随便玩玩,所以不能完全当真,不过与我之前的临阵状态相比真的大有不同。 我现在的工作与之前所学的专业不同,今年年初开始学十大形的同时我也加入了一个新的行业,一切要重头学,直到现在还是处于边学习边工作的状态。以前在学校的我写个论文要想半天才动笔,很多时候进度很慢,出来的成果也不是很理想,而且现在工作了也没那么多时间供我挥霍。 不知从何时起,我渐渐养成一种习惯,一件事情,只要我认定了,就直接开始做了,中途遇到有问题再慢慢解决,这种处理事情的方法高效,很多事前我觉得很难完成的工作不知不觉就做完了。想来也是受肖力行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吧,而且练习十大形本身就能让人变得更加果断! 习拳快一年了,我改变了很多,十大形真的是瑰宝,希望能好好的继承并发扬。 童金星 2018-11-15 [此帖子已被 童金星 在 2018/11/16 10:12:08 编辑过]
作者:刘运杰
作者:xiejianxiong 这周重温习的是朝阳惯耳到到薰风扫叶. 1. 朝阳惯耳,我的这式的时候,身体前倾不够.然后是双拳要微微内扣,拳心是朝下 2. 截手双推,小凌老师说重点是双掌要竖起,是双掌推出. 双掌平的,变插了. 3. 薰风扫叶,这一式易犯错的地方是扫对方眼睛的手曲肘不够,我感觉是小臂接近竖起, 注意力要记住在手指尖. 课中再请教了王教练上上周学的两式要点就是托天盖地前一式右肩要前伸,托天盖地这一式 是左肩要前伸. 后面十大形继续请储教练纠正错误 1.收式:回身时右手挥出这身体正中不要过头,同时左手也要用力向下压至也是身体正中至小腹处.然后右手回收注意贴肩膀脸颊侧划出,注意同样是至身体中线,掌心朝身体,眼睛由虎口看出,后左手贴右手臂而上,同时右手转掌,由右手虎口穿出,注意右手不要有回收,保持原先的高的.这里我之前是右手会缩回. 2.夜马奔槽:双手也是贴着身体回收再在腹部握拳再击出,我之前双手的会是在身体外面划一圈.双拳击出是要由下而上.储教练演示拳击打在对方的下巴.
作者:shutjy 陶嘉严2018-11-10学拳小记 这次水浪拳是从燕子抄水之后到熏风扫叶。 燕子抄水之后转身,双手往下分开,双手位置位于腰胯高度,不能太低。转身接朝阳贯耳前一记,右脚向右伸出,重心在左脚,人还是朝北面,随后打朝阳贯耳。朝阳贯耳,两拳间距离要小,双拳微微内扣,身体前倾,弓箭步后腿伸直,头、脊椎和右腿在一条直线上。 截手双推,两手要竖起,竖起了才叫推,没有竖起来就成插了。 熏风扫叶,我个人觉得这一式比刚开始学的时候要难很多,首先上手的高度要略微超过头部,同时大拇指要位于食指的下方,肘要弯曲,因为难度有点高,所以老师让我们打这一记的时候打得慢点。 随后是十大形,首先是储教练带着大家打老三篇,因为自己的体能比大部分同学要好,所以加起来比大部分同学多打了四圈。 接着,老师对大家的十大形进行点评,之前学过“夜马奔槽”,所以想让老师看看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没想到不看不知道,一看全是问题。首先是起式,轻步站之后接2和3,我是直接轻步站接3;其次3的时候,前手的拳面应该朝上,我做的不好,老师还用拳面朝上的拳让我试了下,威力的确很大;打1、2、3的时候,中间不能停顿;打2的时候,双手应该是放在前脚脚的位置,而不是随意地放在膝盖这个位置。印象中,老师对我的十大形的动作点评的不是很多,一般都是叫我多练,像这次1、2、3几乎没个步骤都纠正动作的还是第一次,可见自己的“夜马奔槽”问题的确很多。纠正完动作之后,老师就让我自己在那里打,因为之前打十大形比别人打得多,已经有点累了,但是又有晓舟教练之前“燕子抄水”的前车之鉴在,老师没说停我就没敢停,只能硬着头皮练,人累之后,123的动作反而打的连贯起来了,人也情不自禁的“奔”起来了。老师曾说过,打拳怎么才能“松”,打得累了就“松”了,在打“夜马奔槽”的时候,我认为我体会到了老师说的“松”。
作者:陈清怡 2018-11-10 学拳小记这次水浪拳的习练,王国燕教练纠正“朝阳贯日”、“截手双推”、“薰风扫叶”和“琵琶遮面”的动作。下面是纠正细节。
“朝阳贯日” 双拳的间距是人头的距离。手臂有一点弯、内弓的,不是笔直的。
“截手双推” 小凌老师强调这个推的手掌是立起来的,要不不是推了。
“熏风扫叶” 以前打“截手双推”后,动作很随意的就转到“熏风扫叶”去了,中间的连接动作很马虎,也不知道。这次看王国燕教练打,其实中间的连接动作是一个转身的横摆,然后再提腿横扫。
“琵琶遮面” 后手不同于“闭门推月”,“闭门推月”后手是立掌,但是“琵琶遮面”手掌是直的,没有折。
十大形好久没有打给小凌老师看了,主要是自己觉得还是太差。这次小凌老师说再看一个人,就提着胆子打平时练得多的“踩步”给小凌老师看。小凌老师看完就说了一个字“对”!自己真是受宠若惊,终于每天的练习有了一点点的进步。肯定进步的同时又指出我的一个问题,眼睛一直看着前手,不对。要假想有个人,打人的时候,神在这个人的后面。如果想不出就最好有个人站在自己面前,随着踩步一起后退来引导。
另外一点点心得,踩步手脚一致的关键在于动作2内扣的前脚转的时候,把手、肘和脚的位置调整好,可以稍微慢一点,后面就是动作3把手、肘和脚放出去,这个时候手已经在肘下,肘贴着肋出去就一点点距离。这个时候好像还有点扭胯。还有一个就是收势的转身回抽,左手的下压一定要用力,以前总是往前冲,结果有一天,被一位老师兄轻轻一脚踢到下压的手,发现自己手松松垮垮的根本压不住他的脚,才明白下压要用力。然后就没有前冲的问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