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氏心意六合拳 ( http://www.lsquanyi.cn/bbsxp/Default.asp ) -- 六合八法拳论坛 ( http://www.lsquanyi.cn/bbsxp/ShowForum.asp?ForumID=11 ) --- 2018-05-27 学拳笔记 ( http://www.lsquanyi.cn/bbsxp/ShowPost.asp?ThreadID=1142 )
作者:童金星 学拳小记2018-05-27 在这几周的十大形训练中,老师一直强调收式的发声,在本周的训练中,老师还指出我在打拳过程中的一个错误:呼吸没有与动作配合好。 事后一想,这可能就是气与力合的一种体现,结合这几周储教练给我指出的踩步的相关问题,我对“合”有了一些粗浅的理解:要做到“合”,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协调! 以下是我对“合”的理解的详细阐述,可能理解有误,但我目前所能理解的程度仅限于此: 一、何为“合”? 顾名思义,“合”就是合力。我们一般说一个人拳打的好叫架子整,就像我们的踩步,将所有部位发的力尽量在一个点打出,就是把所有力合在一起。 我打穿拳那一把老是打不好,拳打出去总是抖,其实就是力散了,没有集中在一起,倘若能将力合于一点,自然就不会抖了,也就是打出了撧劲。 能把力合起来,自然能力千钧! 我从小就爱看三国,小说、影视剧基本浏览个遍,现在闲着没事的时候还爱听三国的评书,虽说有些情节是杜撰的,但其中还是有许多值得玩味的地方。 三国里的猛将都有一个特点:兵器重,马好。尤其是驾驭赤兔的吕布、关羽,那可是无双猛将!武将马上作战和地面作战完全是两个概念,马上作战,更多的是考验骑术,倘若骑术精湛,自然能应用好马力,做到人马合一,就能将手中的重兵器应用到极致,而在地面作战,使用重兵器可能就没有那么得心应手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欧洲中世纪的骑士像中,都会有一把长长的骑枪,而骑枪冲锋则是影视剧中令人热血的场景。在马克沁机枪没有出现之前,骑兵主宰了全人类的战场数千年,原因之一就是骑兵的冲锋能轻松撕开普通的步兵防线。对于单个骑兵而言,因为冲击力巨大,所以用来冲锋的骑枪大都硬而脆,以保证冲至敌人身上的瞬间骑枪折断,减少冲击的反作用力。 像打踩步这类拳,应像骑兵冲锋一样勇往直前,手肘就是我们的骑枪,而腿脚胯则是我们的战马,将力量合于我们的枪尖,冲出去! 二、如何“合” 每次训练,老师都会针对我们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指出动作的不足之处,其实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动作更协调,我们说一个人拳打的好,除了架子整,还有就是拳打的顺,所谓拳打的顺就是动作协调。 记得有一次训练,老师说我们拳打的有问题,开玩笑说像跳舞,但随即又说也不像跳舞,真正舞跳的好的那也是做到“六合”的。而舞姿优美,自然是因为舞者动作协调美观,所以,我个人理解,要做到“合”,就要让自己的动作协调。 打踩步,不能手脚齐到,就打不出撧劲。《拳义》中指出:手脚齐到方为真,手到脚不到,遭人七十二般拿法,脚到手不到,遭人七十二般腿法。 我们一般是脚快手慢,如果按上文所述,把我们的身体比作跨上战马的骑兵的话,那就是冲锋的时候,马跑出去了,而我们身体却往后仰了,这要是接敌的话,很容易就被掀翻了! 针对这种情况,老师教导我们,脚要等等手,且到闯肘那一下快到最后的时候要发劲,但自己在这样练习的过程当中,又会不自主的在闯肘的那一下略有停顿,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要做到整个过程中既无停滞,又有轻重缓急,还要保证手脚齐到,这其实就是一种高标准的协调。 上面说的这种协调是身形上的协调,在这几周的训练中,老师还强调了呼吸的调整和收式的发声。 老师指出最后收式的发声,应发撧劲,我特意向老师求证了一下,是要发爆发音,短而洪亮。如果行拳过程中呼吸调整的比较好,最后发声气息足,这种撧音很容易就能发出,否则不易发出,胸口还会有闷的感觉。 很多拳种对发声都很讲究,尤其以南拳为甚,像铁线拳就有很多种发声。发声,是由气流催动声带引起的,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气与力的结合。 所有的体育锻炼都强调呼吸的调整,比如跑步,呼吸调整的好,自然就能跑的久一些,十大形也不例外。 老师和储教练在教拳的过程中,从未讲胯如何动,腰怎么转这些东西,而是经常教导我们打拳要有节奏感。我想,找到了这种节奏感,就能做到一定程度上的协调了,那么也就能初窥“合”的门径了。
作者:陈清怡 2018-5-27习拳小记:本次学拳是周日在大宁,小凌老师和王国燕教练来的时候,带了好多芒果,说是海南的林师兄寄过来的。大家一人半个,很快就吃完了,平时不吃芒果的,结果发现还很甜。 吃完芒果,开始打十大形,因为周六下雨的缘故,地面比较湿滑,所以大家在水泥马路上练习,一起打往返的踩步、龙吊膀等。结果打踩步经过储教练的时候,他把我的肩膀往下按了一下,示意要下去一点。下去一点之后自己感觉动作有点不一样,但是说不出为什么。回来比划,感觉肩部略下一点,实际是身体又略微侧了一些,从头到颈、到后背过腿到脚就更能成一条线,腰部是内含着的。也不知道体会对不对。 朱全弟理事长看完大家踩步说踩步的时候谷道是上提的,屁股不是松垮垮吊在那里的。回想起有一次,一位老师兄说身体是坐在胯上的,道理好像差不多。 一起打完往返,后面大家各自打熟悉的十大形给小凌老师看,我打的是踩步、龙吊膀和抡劲,老三篇。对于踩步,收势的时候站不稳,小凌老师说主要是右手挥出去之后,左手没有按住。左手按住就稳了。另外,收势发声结束,手就松了,不要还用劲绷在那里。说啪的一些,打倒就打倒了。打不倒绷着也没用。关于踩步,还说了呼吸的问题,12是吸气,3是呼气。这样就能有节奏打的长。但是练习的时候发现动作3的一下是屏气的。注意在呼吸上,反而有些乱,干脆就先放下吧。 那么,我龙吊膀和抡劲的问题是动作3的时候,后脚的跟步我是拖上去的,不对,应该是迈步上去。 给罗建军指导虎扑双把的时候,关于转身的问题,实际上脚转90度,然后后脚变前脚,身体180度转身,这样270度就转出来了。当然实际上用的时候,要看对手的位置,调节脚的转角。
作者:shutjy 陶嘉严2018-05-27学拳小记 这次学拳是在大宁灵石公园,因为前几天下大雨,泥地湿滑,所以我们是在水泥路上进行训练。 一上来大家一起练习十大形,储教练在看我打踩步之后,告诉我,我的手在拓法的时候不能弯曲,手腕要伸直,在踩步整个过程中,手不能离开自己的身体,不然就散了。打龙吊膀和抡劲的时候,储教练要求我三跟步的时候要速度再快一点。 吃完海南的芒果之后,大家打十大形让老师点评。我还是打老三篇和收势,关于收势,老师说我发声应该洪亮,但是实际声音却很小,而且收势需要单练。说到踩步,打的是匀速,虽然我自己觉得我三的时候加速了,不过老师点评还是匀速,看来自己的功夫还是不够。 老罗打的时候,老师说老罗没有打出十大形的气势,然后让赵丹师姐和晓舟教练各打了十大形,气势的确不一样。我自己的看法,十大形要打出气势,要把加速给打出来,如果都是匀速,那么自然就没有本应有的气势。我自己打踩步打不出加速,就是在打一和二的时候没有放松,身体比较僵硬,所以三的速度打不出来,这一点我在这周自己的练习的时候已经有点体会,尤其是肩膀比较僵硬。那么如何放松,其实老师在之前的上课已经多次提到,上周在源深的时候,老师指点我的时候也再次明确地指出就是“多练”,只有多多练习,身体才能松下来,身体松下来之后,才能打出加速,而加速打出来之后,十大形的气势就出来。
作者:黎明 张黎明2018.05.27 周日,大宁绿地,因为前一天下雨的缘故,地面还有些湿滑。学习锻炼主要都在水泥地的人行道上进行。 开始,有沙龙的同门前辈给我们带打十大形。有人带打,节奏感和自己一个人打就是不一样。 小凌老师给大家看拳环节,我打了老三篇。还是一些老问题: 踩步:这次老师倒是没说我1、2、3节奏断开来的问题,看来最近的练习多少有点对上路了。不过老师指出了我一个老问题——翻腕。动作3接动作1的时候,有一个翻腕的多余动作。应该要把从手掌到肘部整个当成一个完整的棍子,整体的看待。 抡劲:动作2、3时的手脚不同步。还是之前装模装样的问题,只是略有改善而已。 龙吊膀:动作匀速没有节奏感,特别是动作3没有加速度。老师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有特别下场给我亲自演示。并指出,像这种问题,必须有老师的亲自演示,学生才会有切身的感受,才有可能领悟到正确的节奏感。
作者:罗建军 因为星期六下雨,地面湿滑,我们就在旁边的水泥地面上练拳,地面不宽,仅能容下两人并排练习。先是和沙龙的师兄师姐练习老三篇,在这个过程中,储教练对我指出抡劲: 1.前手要靠身体来裹,我是收回来的 2.动作3时两手要有劲,我的后手没有意识 龙吊膀需要: 1.意识在腕处和小臂整个过程中都有,我动作1时缺了(意识)。 踩步动作3时后脚跟不要跳起来,要挺住。理事长在旁边说我的踩步膝盖应该往前一点,就差一点。他还指出动作3时要有对拔:后腿挺住,肘向前(这里不是太确定,需要再向理事长请教下) 吃了国燕教练带来的正翔师兄从海南寄过来的大芒果以后,肖力行老师开始指导我们的十大形。我演示了顺步大劈,虎扑,一头碎碑。都存在比较大的问题。 顺步大劈: 没打出“见山劈山,见水劈水”的气势和精神来 虎扑: 转身不对,应该先两脚位置不动转身,然后再以前脚为轴,转90度 一头碎碑: 1.动作1时右手要向上举,同时身体向上展开,老师给我示范时口令就是“起”,我的错误就是手起的时候身体没有伸展开,有点下蹲。 2.老师告诉我先打慢再打快。
另外补记上次源深体育馆训练时向老师请教的问题。 问:停车问路时,左手是怎样的? 答:左手可以忽略不计,主要的意识是在右手。 问:转丹田后,身体后坐,两手手心向下上下放置时,此时是不是要外撑 答:抱圆在前一个动作就有了(非老师言语,是我根据老师示范动作推测) 问:那下一个动作转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样(抱圆)呢? 答:说是也不对,说不是也不对,所以内家拳很复杂,功夫到了就知道了,在转时不是需要“逢转必沉”么。 问:临崖勒马后手往回拉时,身体是不是有个起伏? 答:这个动作应像拉弓一样,不应有多余动作。(王国燕教练代答) 问:起势转手臂时意识是在肩部呢,还是在中指? 答:你现在是在肩部,以后是在中指。
罗建军记于2018年6月4日 [此帖子已被 罗建军 在 2018/6/5 11:30:14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