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9 学拳笔记
- 凌氏心意六合拳 ( http://www.lsquanyi.cn/bbsxp/Default.asp )
-- 六合八法拳论坛 ( http://www.lsquanyi.cn/bbsxp/ShowForum.asp?ForumID=11 )
--- 2018-05-19 学拳笔记 ( http://www.lsquanyi.cn/bbsxp/ShowPost.asp?ThreadID=1136 )


作者:晓希
发表时间:2018/5/19 21:53:08

学拳笔记2018-05-19

 今天老师对我的指导如下:

 天官指星:左手在右肘下,手指是朝前的,跟右手基本平行,左肘是收住的,不可以飞到身体外,左手臂不是跟右手臂垂直的,而是趋于平行的;

燕子抄水后,面朝北后退一步双手下压的同时蹬脚跟立起身体,注意双手下压始终保持压的姿势,手上的劲不要散掉,要一直压住;

双峰贯耳后转身,重心在后脚(右脚),左脚在前,双手握拳夹住身体,有一个定势;

截手双推:手的位置是一步到位的,然后就固定在那里,随后只是调整身体,手不好再向前然后再收回;

熏风扫叶:上手要有力,处于紧张状态不是绵软状态,指向对方眼睛,随时准备出击;

燕子衔泥前:要丢两记,第一记是掩护,第二记才是真丢石头出去,第二记丢的时候手要有力,软绵绵的话石头丢不出去。衔泥的时候右手四个手指垂直向下,大拇指贴牢中指,右手腕架在左手虎口上;

灵猿摘果:先是重心在后,随后身体往前也只是出去一点点不会变成弓箭步,身体含住,然后拉回来再向前出手。

 老师指导其他学生的时候我学到的内容:

荷叶承露:双手从体侧举上头顶,手要尽量往外伸,举的时候,要用身体的力量而不是手臂的力量举手臂。我试了一下,如果用身体的力量举手臂,就可以举得很高,也比较容易翻平手掌向上。

平沙落雁:双臂打开,要在肩膀处略微往内含一点,双臂不是笔笔直的,而是略微有一点弯的,手指头也略微向下,有一个罩住下方的意思。

 

今天看到老师用另外一种风格示范摘星换斗之后,双手挥向下、抬双手、伸左手向前、边转身边伸右手向身后这一系列动作,完全是另外一种感觉,十分凌厉,十分迅速,十分短促,手脚齐到,天衣无缝,那种节奏那种速度那种气势,即使在10米之外,也能让人不寒而栗,但是又极具美感,潇洒之极。短短数秒,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水浪拳用于技击,今日得见一斑。

 

老师今天交给我一个新的学生——沈琳,让我从头开始教她。我知道这是老师培养我做拳教师的又一个步骤,通过教新学生,把自己模糊不清的地方暴露出来,梳理清楚,教学相长,和学生共同进步。小沈前面大半年一直生病,身体状况不太好。希望通过练拳把身体练好。我教小沈,从起势到第二个注坔贯月。老师在旁边看。我领打,不停地讲。老师看了一会,叫停,说,“你说得太多了,太细了,教得也太长了。”老师说对新的人,没有必要说那么多细节要求,也不能教那么多动作,她记不住的,要晕掉的。先把路径、方位搞出来,教一小节动作即可,让她打,如果可以复打出来,再往下一小节。教的时候,把最重要的一个动作点说出来,提醒学生,就可以了。比如从转丹田到第一个注坔贯月,要说:转向正东——往下坐——转——转回去面对那只角——起。第一个注坔贯月到第一个临崖勒马,要说:出前脚——退后脚——右手向前——右手拉回。这样简明扼要提醒一下,学生就比较容易打出来,多打几次,她就记住了。经过老师的指点,我再教小沈,就顺畅了许多。这节课下来,小沈可以把起势到第二个注坔贯月的路径都走下来,虽然我看问题多多,但是记住老师的话,现在没有到纠正动作美观到位的时候,先学大的东西。小沈比较年轻,接受能力比较强,老师说希望我教得快一点,在两三节课后可以赶上国燕教练教大家的进度,这样可以跟着大家一起学。下节课准备教她从第二个注坔贯月到摘星换斗。希望小沈同学回去以后这两周时间能勤加练习,熟练掌握今天学的内容。

 

课后,有一个意外惊喜给我,朱理事长交给老师一个信封,老师说信封里的东西是给我的。打开一看,是老师请凌氏弟子——书法家朱东奇写的一幅书法作品,内容是老师自创的一首诗,是送给我的孩子和他女友的,

 

闻徐、张赴美读博寄盼。

 

柳绿还带惠风,桃红复含玉露。

惠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凤凰寻锦泗水,芬芳识得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随,更应在朝朝暮暮。

 

戊戌春日肖力行文  朱东奇书

 

“惠风”就是春天的风,取自《兰亭集序》里的“惠风和畅”。

 “凤”指男孩,“凰”指女孩。“泗水”,是孔府附近的河,从孔府到孟府就是这条泗水相连,以“泗水”指代孔孟的学问,这里指代国外的高等学府。

“芬芳”,是指学有所成。“识得归路”,是指两个孩子学成以后要回国。

以前的人交流靠写信,一来一回要几个月,所以要自我安慰“岂在朝朝暮暮“,但是现在通讯技术发达了,随时可以联系,老师说应该要改成朝朝暮暮地联系,这样才是有情人正确的交流频率。否则就不是有情人了。

这首诗, 格式是老师独创的,不是严格死板的格律诗形式,前面两句6个字,后面两句7个字,下半阙也是这样,读起来、写起来有一种韵律感、节奏感,朗朗上口,别具一格。

 

老师说这幅作品东奇写得很好,因为这首诗的格局是独创的,没有前人的书法作品可以参考布局,他必须自己考虑版面如何排布,现在看东奇的布局是成功的。

 

这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饱含着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希望他们学有所成,感情长长久久。老师的心真是太美好,真诚而柔软,令我十分感动,我替孩子们好好感谢老师。也谢谢朱东奇师兄费心费力书写这幅作品,也谢谢朱理事长帮我取来这幅作品。谢谢你们!

 

接下来,老师不顾手术后喉咙受伤还在疼痛当中,反复问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接连回答了同学们好多个问题。我在下课同行的路上跟老师说起此事,问老师为何不把答疑推迟到下节课或者等喉咙好了再答,老师说规矩不可以破坏。老师总是这样,为了拳艺传承,不惜牺牲自己,绿肥红瘦。

 

最后,老师对再版书下半部材料的整理,提了要求,请大家在老师重新设立的纲和目的框架基础上,拾遗补缺,补充完善。号召大家主动推荐好的文章,或者新写几篇填补空白,让内容更丰富多彩。希望负责此事的小组,成熟一个纲目,提交一个纲目,尽快完成书稿整理工作。晓舟、建军、达达都很有信心,说文章他们基本上都整理好了,只要重新调整一下纲目分类就可完工,预计几天内就可以完成,老师听了很是高兴。

          

    晓希

 2018-05-19

 

 

[此帖子已被 晓希 在 2018/7/28 16:44:12 编辑过]


作者:王国燕
发表时间:2018/5/20 17:52:27

读肖力行老师的春日文有感

 

先来欣赏一下老师的原文。

闻徐、张赴美读博寄盼

柳绿还带惠风,桃红复含玉露

惠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凤凰寻锦泗水,芬芳识得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随,更应在朝朝暮暮。

戊戌春日肖力行文

 

上半阕写景,情景交融,用字悦目。柳绿暗指小徐,寓意年轻的英俊男子,风姿卓越。桃红比拟小张,寓意年轻美貌的女子,羞涩水灵。两人一见钟情,恩爱无以复加。

 

下半阕说理,凤与凰,同类之佼佼者也,两位才俊名校硕士毕业,为了更上一层楼,去美国深造。寄希望于他们学业有成之日,回来报效祖国。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词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老师说之前通信不发达,用”岂在朝朝暮暮“实际是没办法的勉励自己。但实际生活中,如果两个有情人,不能在一起,两情要长久,是很难的。现在通信发达了,电话、微信、QQ等视频可以让我们随时联系,所以老师用两情若是久相随,更应在朝朝暮暮,不仅希望他们多多沟通交流,珍惜彼此还期盼他们能有美好长久的未来。

 

闻侃希当日春光明媚,心情振奋,非常想请老师即景作春日诗,老师说:“我不做无病呻吟之事,且我只会打拳,其它都不在行。话音刚落,突然老师触景生情,念出了上半阙。柳绿还带惠风,桃红复含玉露。惠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过一会,老师又念出了:“凤凰寻锦泗水,芬芳识得归路。两情若是久长随,更应在朝朝暮暮。说:“这是给你孩子的,尽自己一点心意,谢谢他们对我的好。如果他们喜欢,就请我们的书法家朱医生来写吧。”

 

晓希回南京后,很激动地告诉老师,两个孩子高兴得不得了,很敬佩老师的文武双修。意见常常不一的二代人,对老师的尊重却非常一致。

 

老师爱屋及乌,惠及家人,光之所及,恩泽多方。这就难怪凡与老师有交集者,无不敬佩他高风亮节的为人了!

王国燕

2018年5月20日

 

 

 

[此帖子已被 王国燕 在 2018/5/28 12:22:00 编辑过]


作者:黎明
发表时间:2018/5/25 20:54:31

学拳小记

张黎明2018.05.19

周六,继续在源深体育馆进行上课。

水浪拳环节,这次主要讲解从第二式临崖勒马到摘星换斗。几个要点记录如下:

荷叶承露:上举过程中,双臂尽量外展,中指领劲,至头顶时,掌心朝天,不能贴着头皮,距头顶需有一段距离;

平沙落雁:下落时,双臂在尽量外展的情况下,不能完全伸直,有肘部略弯,肩部也略含;

在看小凌老师指导侃希时,发现几处自己的错误。

双手截推:手到位后,只有一次性的略向后的身体调整,没有第二次的身体前倾在先后的多余动作;

燕子衔泥前扔石头的动作,一次虚晃和一次真的扔出去,共2次。我的问题在于,第一记动作,手部就已经由握拳状变成掌。原先理解第一记是假动作,手部直到第二记真扔时,才变化手型。

十大形环节,让小凌老师看了我踩步、龙吊膀、抡劲、虎扑双把、穿拳几个动作。主要问题如下:

打踩步时,还有明显的123节奏的停顿,不够连贯。

龙吊膀,手部的意识太重,实际应该把意识放在前手的手腕处,动作1时为手腕外侧,动作2时为手腕内侧;

抡劲:表示比上周的装模装样有改善;

虎扑双把:动作2成猴束蹲的动作,后缩不够,小凌老师建议,后撤的脚步幅度,可以略大一点点。我问老师,是不是要打出一种缩回来在弹出去的那种弹簧的感觉,平时偶尔有打出过,老师表示要一直都打出来才对。

穿拳:有一个双手先前后略拉开,再打出去的动作。小凌老师说我这个拉开再打出去的动作,要连贯起来,就像蓄力一样,蓄好力要马上打出去,停在那里,力都泄掉了。

在看董金星打穿拳的时候,少了前后拉开的这个环节,我在边上说了句,要通过胯的前后拉开再带动肩。话还没说半句,就被小凌老师打断,说不要乱讲。拳是打出来 ,不是说出来的。没练到,说多了反而适得其反。就好比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明显的、好纠正的千里不去改正,反而去追求很难控制、很难理解的毫厘,完全的本末倒置。通过把离身体躯干较远的手脚等末梢,相对大尺度的错误改正到位,类似杠杆一样,自然而然就会慢慢的把离身体躯干较近的肩胯,纠正到正确的姿态。

小凌老师还拿做大家容易理解的物理测量(实验)来举例,当误差很小的时候,通过检测工具将误差放大、显性出来,以便于纠正。


作者:罗建军
发表时间:2018/5/25 21:02:23

本来小朋友的幼儿园计划星期六举行运动会,已经请假不参加训练,凌晨时接到幼儿园通知,由于有阵雨运动会取消了。这样我就又可以去训练了。按照以往的时间出门,可能是因为下雨,路上的车开得比较谨慎,有几段路比较拥堵,到达源深体育馆时,水浪拳的训练已经开始一段时间了,赶紧加入。

王国燕教练这次指导得是从临崖勒马(右)到摘星换斗后的转身归位。老师后来又从临崖勒马(右)到摘星换斗关键点指导了一遍。综合起来关键点有:

1.临崖勒马到荷叶承露过程中,双手从两侧上举时,要用身体将两手尽量向上。

我的理解:用身体将手尽量上举,可能与十大形里的一头碎碑和大劈里类似动作相似,感觉像伸懒腰一样舒展(有机会像老师确认下)。这里的动作可能有引导气往上行的作用,之前偶尔大概百会的位置会发胀发热。

2.平沙落雁两手与地平行时,手臂向内弯曲,两手拇指和其余四指分开,手心向下

我的理解:这个姿势从形态上和大雁展开翅膀时外部的轮廓很相像,可能就是取名的由来吧。

3.蹲下后,右手指尖向下

4.摇船后,双手指尖成90度从腋下穿出,同时身体由东转向西。整个过程中,我以为右手是撮成一团的,老师纠正,手指是平的。

我的感觉:整个过程右手和篮球动作中的勾手向后运球有点类似

5.摘星换斗两手从西侧转向东南侧再沿弧线落于左膝内侧,我看老师示范这个弧线,右手向左一抹,然后转掌右手边缘再向右一切

 

水浪拳训练结束后就开始十大形的训练,我正在打活步的踩步时,老师把我叫了过去,指出动作3没有打对,像在走路了,随后我示范了定步的踩步,老师指出没打出节奏来,最近我一直思索什么是打拳的节奏,目前还说不太清楚。我还演示了抡劲,老师说就这样练,半个月后再加快速度。听到这句话,我想之前对钻的理解应该是对的。

 

罗建军记于2018525


作者:shutjy
发表时间:2018/5/25 22:38:03

陶嘉严2018-05-19学拳小记

这次上课是在源深体育中心。

先是水浪拳,从临崖勒马(右)到摘星换斗后一记。

临崖勒马后一记,双手相靠之后,手不能举得太高,大概在胸口位置。荷叶承露前一记,手臂是从后向上伸。荷叶承露,在双手不伸直的情况下,尽量朝上。平沙落雁,手下来的时候,手臂是略微弯曲的,胸要内含,后一记下蹲,双脚不能离地。船夫摇橹后一记,双手指尖垂直,右手转动从腋下穿过。摘星换斗后一记双手要往外划个圆弧,双手落下的时候是在自己腹部位置。

    随后是十大形,我先打了一遍踩步,老师问我还有吗,我又打了一遍抡劲,老师问我还有吗,我最后打了一遍龙吊膀,老师问我还有吗,我说没了。老师告诉我,他这么问我其实就是在指导我怎么打拳,就是多练。我在所有人当中,只有童金星比我年轻,所以我的练习时间应该更多点,才能打出符合我自身条件的水平。老师也没过多评论我的拳,但是我知道我现在很多的问题其实靠练习就是可以解决,所以还是要在练习时间上下功夫。


作者:王国燕
发表时间:2018/5/26 10:06:45

“我先打了一遍踩步,老师问我还有吗,我又打了一遍抡劲,老师问我还有吗,我最后打了一遍龙吊膀,老师问我还有吗,我说没了。”


嘉严师弟话音一落,引来一片笑声。我从心眼里服帖老师的教育方式,风趣幽默,出人意料。却寓教于乐,生动无比,不知前人是否有过?


嘉严灵敏,说:“老师也没过多评论我的拳,但是我知道我现在很多的问题其实靠练习就是可以解决,所以还是要在练习时间上下功夫。” 领会何等深刻。老师没说什么,只用三个“还有吗”,起到的作用,远胜千言万语。


眼前又一次回到这个场景,又一次会心一笑。每次看老师教拳,就是是一种身心愉悦的最高级享受。老师因材施教之法,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湖,舍其有谁?


作者:陈清怡
发表时间:2018/5/26 13:13:30

2018-5-19习拳小记:

本次学拳是在源深体育中心,每次到源深练拳小凌老师都来的很早,这次也是。八点半左右就已经在给早到的同学指导水浪拳了。在边上自己打了一遍水浪拳,同学们陆陆续续也都到达了。

 

和往常一样,王国燕教练先纠正水浪拳路径,这次是从第五式“临崖勒马”纠正到第六式“摘星换斗”。主要纠正的地方有

1)“平沙落雁”手臂微曲,但手掌是于地平的。

2)“平沙落雁”侧身下蹲的过程中,脚跟不要离地。

3)左侧身抬手上左脚,接“艄公摇橹”(自命名)的动作时,手脚要齐到。

4)“艄公摇橹”第二下摇收回时,上右脚转身,左右手掌指尖相对,右手肘于地平,向右转身,双手指尖同时向右戳出。这里自己理解是右手肘先打出去,跟以双手指尖戳出。

5)“摘星换斗”,以前讲的是拉人手臂,这次好像略有不同,是身体自右向左,同时手掌掌风随身体水平横扫至身体略左侧,翻掌自上而下定于胯间。

 

大约1个小时的水浪拳教学后,大家又切换到十大形的练习上。小凌老师给大家看拳,其中谈到了一个教学的细节,就是先粗后细。粗的东西还没有学会的时候,讲细的东西,不仅是没有用的,而且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粗的会了,大框架就定了,方向就不会错了,这时候慢慢纠正细节,能做到精益求精。但是粗的都不会,讲细节,不仅做不到,而且粗的大框架也会越来越偏。所以,学拳很多时候就是练,毕竟拳是打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我自己打“云遮月把”给小凌老师看,结果点评说打反了。“云遮月把”太硬,收势的时候太软。后来看了建军给拍的视频,收势自己不觉得是有点摆上去的样子。朱理事长在边上说,太硬是因为自己做不到控制自己的身体,控制住了就软下来了,于是带着打了几个来回的“云遮月把”,指出动作3的时候后手尽量划大圈。

于是在边上自己琢磨“云遮月把”和收势。朱理事长看了,继续指出收势的问题 步法凌乱!什么是步法凌乱呢?就是步法不能时刻保持川字步,要不前后脚是丁字步,要不就是重叠或分开太多。说我不仅收势,而且像龙吊膀和抡劲等动作也有这个问题。自己回来反省,发现自己水浪拳里面的步法也是这个问题,看来以后打拳要多注意步法的准确。


作者:renmin
发表时间:2018/5/26 21:23:12

学拳小记

 

                          2018-05-19

                           浦东源深体育中心

 

这堂课干货满满,先是国燕教练帮我们从临崖勒马(右)到摘星换斗后的转身归位做纠偏,再是小凌老师单独给我进行了从朝阳贯耳到上半套结束(旋转乾坤)的动作纠偏。对我而言正好是两种层次的学习体验,国燕教练纠正的这段是我的第三遍学习,对很多细小处的动作有了更深的体悟,小凌老师帮我纠正的这一段是第二段的学习,之前很多模糊不清的地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先说“临崖勒马”,上节课的课后作业是拍一张临崖勒马的定式拳照,拍照之前自以为这一式已经掌握的挺好了,可看照片才发现身体的问题----不中正,许是打这一式时只想到气势,身体随着手臂的拉伸不由自主的后仰,却忽略了水浪拳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就是身体的中正。不由赞叹老师在这个时间节点对我们的学习提出这样的要求真是及时又必要,平时练拳时不太可能对着镜子练习,所以我们对自己的形只能感知而不能自视,难免就会出错而不自知。

荷叶承露,我的问题是两手上举时双臂不够舒展展,举至头顶时,手掌贴着头皮,正确的是应在头顶尽量上举,距头皮有一定距离。

平沙落雁这一式的要点是双臂下落时,双臂要伸展但又似直非直(不能太伸直),肘部要略弯,肩部也略含着(想象一下飞翔的大雁)。

摇橹这个动作也要注意身体的中正,两手指尖回收于胸前,掌心向上,指尖呈90度左右的角相对,然后顺势内旋,从腋下穿出并转动右手向西伸出(此处要注意保持身体中正),左腿同时后撤。

摘星换斗这一式两手要回到身体中线再上提,回转身体的时候重心到后腿。

以上是我还有问题的地方。

小凌老师帮我纠正的地方记录如下:

熏风扫叶,下面的这个手在关节处自然向下弯折,贴于关节,上面的手掌与之平行并遥相呼应,这一式我打得不好,一是腿抖站不稳,二是那个气势还没打出来。记得第一次学这记拳时在大宁公园,当时老师和国燕教练领打时能感受到那凛冽的气势,像旋风刮过。看来我还得好好揣摩多加练习。

燕子衔泥,分两个要点,一个是丢石头,一个是衔泥。丢呢是两下,要点是前腿尽量迈大一点,右手(丢石头的手)尽量向后拉大,握拳,至头顶处松开拳头,因为准备投射了嘛!接着稍回撤此手,再用力向前丢去。每至此处我特别有画面感,想象着自己手里有根绳子,远端绑着一块石头,如果我想把它扔的远一点有杀伤力点,我会怎么用力呢?我想我要先蓄势再发力。衔泥的手是要手快接近于地面时才变换手势呈衔泥状,想来在实战中它的作用应该是要出其不意吧,要快准狠。

灵猿摘果,我的感觉有两处。一是搭着的这只手不要离开手臂,二是前伸后撤的那只手臂要贴着肋斜处,手臂划动的方向在胯的上面,这是从外形出发,至于实战角度为何这样还不太理解。

猛虎回头,旋转乾坤这里有个退步的动作我理的不太清,再揣摩揣摩。

课后答疑老师还回答了我的一个问题,就是起式和收式是否应在同一个位置。老师说,现阶段尽量做到在同一个位置,具体的可以通过当中的步伐来做调整,从而使始和终在一个位置。实战中不可能做到在一个位置,因为敌人不可能不动等着我们打。由此我又想到了,老师让我们起式从面朝南面开始,水浪拳的动作变化多端,学习阶段如果不固定一个方向,很容易打乱掉,对此体会特别深。

最近的学习可以说是渐入佳境。虽然还是有很多容易错的地方和一些搞不清的地方,但是内心变得不那么慌张和沮丧了。像是踏准了一种节奏感,从完全被动的学习有了自己的主动思考。套用我们一个名就是拨云见日的感觉。

我仔细想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可能是源于现在的拳打的可以慢下来了。记得小凌老师说过,我们学拳有三个阶段,先是快,然后慢,接着再快。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就明显地在快的这个阶段。而且那时候打拳想慢也慢不下来,慢下来,脑子就会短路,就会忘了后面的拳该怎么打。随着这一年的学习,慢慢的纠偏,很多细小的错误都慢慢理清,以前。那种因为不确定而一带而过的东西随着学习的深入都逐渐放大,清晰,所以拳可以越打越慢,越来越有感觉。

 

 


作者:童金星
发表时间:2018/6/1 19:16:40

学拳小记2018-05-19

动作纠正:

踩步:二到三的中间有停顿;

龙吊膀:最后定势的时候,应肩领前,手腕靠住腰腹部,侧身肘外露。老师讲这是临敌时一种预备的意识,我个人理解是有点类似于搏斗时摆的拳架,可攻可守,且每次出完招都要回到此式,攻守兼备。

穿拳:最后定住的时候劲散了,打不到一点,四处乱抖。

体悟:

小凌老师指出我打穿拳的时候,两手拉的不够开,很局促。在指导的时候跟我们讲,要纠正这一记拳,先学会并习惯把手拉开再穿出去,而不要去想着什么胯如何束展,那样反而练不好。原因有二:

1.胯如何束展,如何发力,都会体现在出拳的劲上,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腰胯动的好,做好联动的话,拳架自然就好看,反之,拳架正确的话,腰胯的动作肯定也是对的。而对学拳者而言,判断出拳的好坏,远比判断腰胯动作是否正确要容易的多。

2.打拳时,胯要束展,这种说法确实是对的,但对于学拳者而言却是一句空话!因为练拳的步骤是先掌握形,只有在动作大概正确的基础上练熟练了后,此时再讲所谓束展,所谓腰胯该如何发力,所谓六合,才有意义!倘若一开始就讲腰胯如何发力,如何六合,那就是空中楼阁,反而会给学习拳设置障碍。

退一步讲,我们练习的拳,每一把收势都是鹰捉虎扑,表示什么?表示我们练的劲最好是要练出鹰捉虎扑劲,而老鹰老虎它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虎豹力、什么叫六合,那是一种天生的本能。我们学拳要懂拳理,练拳却不能想太多,功夫是练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或者想出来的!

因此,学拳应先模仿形,且须在此基础上勤加练习!

模仿形,很多人都能模仿个大概:跨步、转身等一系列的动作相信只要身体正常都能很轻易的做出来。而要把细节练好,却是要下功夫的。

下功夫去练拳,是一种修炼,我更倾向于把这种练功称作炼功。功夫是要用小火慢慢熬出来的,熬到一定程度,便有了火候!


作者:刘飞
发表时间:2018/6/8 13:16:37

经历了两个半月的缺课,我又回来了,今天还是在源深。首先是跟着王老师打水浪拳,从第二个临崖勒马开始往后到孤雁出群,现在已经是第二、第三轮对动作进行修正了,每个动作的路径大家都大致清楚了,但细节大家把握的各有不同。

临崖勒马和拨云见日两招是要求出拳照给老师看和互评的,在和同学们的沟通中,临崖勒马的两只手在脸的高度,大致鼻尖和指尖一致的位置,后手肘要向下垂一点,有护住身体的作用。摘星换斗后尽量举高,鸿雁双飞尽量蹲下。后面划桨动作之后,我自己自己的感觉是呼吸和手脚的动作匹配,相应的身体内的“气”(这个我感觉不明显,似有似无)跟着相运动。手的动作都不是笔直的,自然弯,在后面退半步和再推出的动作是手腕平的,但也向外。我以前的动作手的高度太高,而且手腕折了,会导致气不通畅。这一系列动作看似简单,但易学难精,原来貌似懂了的东西现在又全部推翻了,有一些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是这样,难怪我跟老师打出来的感觉不一样”。现在打水浪拳比以前从容了一些,节奏上舒缓了些。在斐济的两个多月,生活和工作压力相对于上海要小一些,适应了慢节奏以后,打拳也慢了下来,慢了以后打拳的感觉更好了,特别是呼吸顺畅、舒缓、深沉了,打拳的节奏感也好多了。

十大形在这几个月练了,但练得较多的还是“老三篇”踩步、龙吊膀和抡劲。今天给小凌老师看了,龙吊膀和抡劲差的还是比较多,踩步比以前节奏好多了,舒缓了下来,看来和水浪拳一样是心态的问题。踩步的时候后手要拉的再开一点,护着肋部。看师兄弟们打的十大形我感觉在气势上都很不错,感觉比我要脆,要利落。

跟着老唐打了一下顺步大劈,跟拗步大劈相似,但感觉更是不顺,跟传统习惯动作不像。顺步的第一步跟拗步和踩步差不多,第二步却是在踩步向前的基础上再向前弓步,这个是最不习惯的,也比较难,毕竟已经是向前弓步了,还要再进一步,这样如果做得好,确实是功夫要更进一步。

 


凌氏心意六合拳 - Powered By BBSXP
Copyright 2006-2007
Powered by BBSXP 7.00 Beta 1 ACCESS © 1998-2006
Server Time 2025/7/16 19:42:26